在香港被定为Ⅲ级片,在内地一刀不剪的引进。
这是《爆裂点》最大的看点,再加导演林超贤,似乎没有不看的理由。
从港片到主旋律再到港片,林超贤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港片,与传统的公式香港警匪片不同,《爆裂点》属于警匪cult片。
虽然故事上无外乎警察、卧底心境随着现实变化,在堕入魔警之间徘徊,反派依然是脸谱化的角色,但在尺度上,确是近些年最大的。
如开场就是一分为二的卢惠光,中间各种抹喉、暴力、血腥、咸湿、砰砰砰,最后洞穴内的刀捅女儿、断手混战、火烧少年,恍惚间还以为是邱礼涛的片子。
这种像,不仅仅有邱礼涛的影子,《爆裂点》一眼望过去,满眼都是以前港片的碎片。
“三年又三年那种”的《无间道》,被逼无奈的《警察故事》,队友全都牺牲的《新警察故事》,摔瓶子的《红番区》。
以及《新宿事件》《导火线》《门徒》,都属逼到绝境,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绝地求生,还点到了王家卫的《2046》《重庆森林》。
杂糅元素让《爆裂点》颇具港片气质,但杂而无章也让《爆裂点》极为可惜。
剧本太松散,讲了多条线,却每条线都没有拍精彩,两个多小时的时长,故事平平无奇,单依靠尺度撑不起。
还不如删减部分,让严重失衡的节奏变得明快,即使会损失叙事的逻辑性,但至少看着起劲儿,毕竟爆米花片要的就是一个坐得住。
当如坐针毡的感觉出来,那一部商业片票房不佳也在情理之中了。
当节奏崩坏的现象被看到,林超贤任总导演,唐唯瀚当导演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
以往林超贤的电影,不论是《线人》《证人》,还是《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剧本不稀奇,关键在于节奏,可《爆裂点》的败笔恰恰因此。
如果能做调整,也许评价会更高,好不容易碰到一部不一样的警匪片,有林超贤的名字,却少了林超贤的特质,野心很大,过犹不及,难以落地。
失去了“紧凑”二字,再多的生猛、火爆、癫狂、疯子等Ⅲ级成分都成了空中花园。
乍看之下,很爽、很过瘾,其实虚浮的暴力美学,若没有载体,尺度做的再大也是无用功,空有cult之名,没有cult之实。
如梁洛施姐弟,杨祐宁那条线完全可以去掉,他们对主线几乎没有推进作用,最后张家辉还是依靠陈伟霆,并与毒贩单挑。
导演可能想通过这条线探究人性,却适得其反,让剧本变得臃肿,假使把他们的戏份放在陈伟霆身上,充分挖掘,主线会更完善,角色会更立体。
破裂的风格与冗长的叙事不能融为一体,扁平的人物跟肤浅的主题违和感太重。
电影最难的是做减法,在自己没有达到大导演级别的时候,尤其是执导商业片的时候,一定要多想观众为什么喜欢,而不是我自己舍不得。
正是因为这种舍不得,对港味功利主义的理解太表面,让《爆裂点》没有重点。
港味是观众要什么就给什么,但前提是了解观众喜好,拍一部能看的电影,而非是元素就往里加,这是大乱炖,不是佛跳墙。
片中剧情的驱动力不是结构,而是到了下一场,有几个大尺度的镜头需要展现,这让大尺度成了猎奇景观,没有提供情绪价值。
角色在面对黑白、绝境时的复杂性能够为《爆裂点》注入灵魂。
如张家辉和陈伟霆,一因儿子与黑帮接触,一因身份和任务决定动用私刑,他们在做这些事时的选择所带来的思考、审判、探讨让影片有深度。
但导演仅是浅尝辄止,提了一嘴就没了下文,如同每到关键时刻需要解释的时候就用剪辑跳过一样,致使每个人的动机不足,每件事的说服力不够。
《爆裂点》没有做到位的部分又何止这一处。
张家辉找陈伟霆做卧底,专门提到了《无间道》,本以为会像《无间道》那样把隐蔽战线的明争暗斗拍的丝丝入扣,然导演给出的答案却令人大跌眼镜。
陈伟霆是卧底,全警队上下都知道,就差把“我是卧底”四个字刻在脑门上了,毒贩那边也到处招摇过市,地下的生意见不得光,但他们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两帮人,一个没常识,一个没智商,这样的对决,你来我往的精彩肯定没了,也就只剩一刀未剪的大尺度来提神醒脑,告诉观众千万别无聊。
什么戏剧张力,人物弧度统统不存在,七零八碎,一盘散沙。
张家辉忙到每条线都要参与,陈伟霆闲到中间长时间消失,导演不懂得情节分配的轻重缓急,只是一股脑地填充。
下一次,林超贤还是好好打磨打磨剧本吧,一个本可以票房轻松过亿,口碑中等水平的电影,却只有9000多万的预测,6.5的评分,虽不冤但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