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托孤,司马懿敢谋反,为何诸葛亮却不会?三点原因告诉你答案

趣史談过去 2024-09-12 13:10:47

纵观三国的发展轨迹,就如同有人执笔写结局。只不过,在其中占据重头的不是各国的主上,而是在背后制定游戏规则的谋士,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人。作为蜀汉、曹魏阵营的灵魂人物,不管是能力还是声望,都是常人远不能及的。

三国最“精彩”的两场托孤戏码,都和他们有关。不过,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一个鞠躬尽瘁,辅佐后主刘禅,另一个夺了政权。那么,是什么导致的司马懿敢造反,诸葛亮却不敢呢?三点告诉你答案!

白帝城托孤和魏明帝托孤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这就可以看出,刘备完全将一个“烂摊子”丢给了诸葛亮。

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败,退守到白帝城时,病重。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于是召来诸葛亮和李严,想要将刘禅托付给他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希望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如果他的能力不够,就算诸葛亮取而代之,有他的遗命,其他人也不敢多说什么。

之后,诸葛亮手握军政大权,刘禅还将内外政事都交托给诸葛亮,他只需要当个“甩手”皇帝,但诸葛亮从没有逾越的行为。

还在北伐失败后,主动降三级,无论战场上取得多大战绩,诸葛亮也从未给自己封王封侯。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选定司马懿、曹爽辅佐少主。曹叡在位期间,表现出优秀的执政能力,但在其晚年,在继承人和托孤大臣的选择十分谨慎。

曹叡在托孤一事上,显得有些犹豫不决,主要是因为他几个儿子全部早夭,没有直系继承人。最终才选定了继承人和托孤臣子,“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司马懿刚开始还在用心辅佐,但时间一长,野心就暴露无遗,最终通过政变,架空了曹魏。

那么,导致两次托孤最终结局不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性格为人

诸葛亮最开始躬耕于南阳,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本可以安度余生,但刘备的三次拜访,请他出山。

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诸葛亮才开始帮助辅佐刘备,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兴复汉室的责任,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司马懿是被曹操强行召来的,为了逃避这事,司马懿甚至假装生病。司马懿之所以这样做,部分原因是他觉得汉朝的寿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由此可见,他对汉朝并没有那么忠心,反而有些“反心”。司马懿在加入曹操阵营后,他也是部下中最早支持曹操称帝的人之一。因此,可以说司马懿其实是有野心的。

2、局势不同

诸葛亮接过的蜀汉本就千疮百孔,刘备的去世更是给了它一大重创,所以他的当务之急是稳定国内局势,不要让荆州、益州两个集团失控。

反观曹魏这边,曹家还有人可以稳定局面,这就让他可以毫无顾虑地发展自己的势力,最重要的是,在他夺位时,他已成了朝中力量占多数的士族代表,他能很轻易得到这部分人的支持。

3、信任程度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态度,虽然当时他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以及还有李严的存在,但这制衡之处,其实也是对他毫不怀疑的表现。对刘禅他更是曾说出“以父事之”,多听取诸葛亮的意见。

而曹叡托孤时,还安排了另一位重臣曹爽和司马懿一起辅佐幼主。但明显,曹叡对本家人的信任远超外人。

司马懿为了避曹爽的锋芒,甚至不得不装病。最后,让司马懿抓住机会,夺取政权。

总之,诸葛亮是看似条件充分却没有机会也没那个野心,司马懿是条件充分、野心具备,所以造就了两次托孤不一样的结局。

参考资料:

《三国志》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