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读周纪合“厚”书

景澄讲文化 2024-05-28 02:31:32

《乡村往事》是周纪合老师散文大作,就其艺术精神、创作气质和作品风格而言,用“厚”来评价恰如其分。

文学艺术的“厚”讲究气格,虽不同门类理解有别,然正如艺术大家黄宾虹先生所倡导的“浑厚华滋”,为人为文要诚要厚,朴厚、厚达、厚道是艺术境界之“本”,德厚、厚实、厚重是艺术追求之“末”,二者美妙而高尚。周纪合老师出身农家,少小离娘,可以说是苦水泡大的。从艰难讨生活到刻苦攻学业,从跻身行政界到挺立文化圈,自村而城,离土不离乡七十载打拼,一路汗水一路收获。工作机缘也是兴趣所致,他踏遍同州村村落落,深挖潜记一方风土人情、奇闻趣事、民生百态诸事,厚积而薄发,终在迟暮之年结集《乡村往事》品飨读者,可谓大成。沉甸甸的《乡村往事》,承载着大荔三千年发展史,蕴藏着中国智人二十万年繁衍密码,更以原始、纯真、自然的文字表述形式,详尽记录着这方可亲的土地、这群可爱的人民、这些可敬的事物……论史写实、鉴古通今,230余篇、40多万字,洋洋洒洒,价值和意义非凡,称得一个“厚”字。

我和周纪合老师不熟,但人生经历颇多相似处,加之有着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与追求,同道中人的感与悟便自然而然。

其一,“厚”是生活积累的财富。写作需要通过观察、记录,从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写作素材。积累愈多,创作的思路愈开阔,联想和想象也愈丰富,古人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么个道理。漫长的、丰富的积累,加上精心的加工提炼,写出来的东西必然精粹。周纪合老师从年轻娃娃时便醉心于所见所闻的记录,身边熟悉的山山水水、奋进岁月的喜怒哀乐、故土风貌与乡风民情,入脑更入心。他不满足寻访的道听途说与生活的浮光掠影,习惯埋头于古籍典史的查证、跋涉于其地其人的探勘,行迹遍布1800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汗水播撒镰山洛水草草木木。民间谚语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读万卷书莫若行万里路”,两者皆备造就人生赢家。青丝变白发,周纪合老师的成功告诉我们,看到冰山一角就想动笔写作,那是创造不出丰厚的艺术作品的。一些朋友常常盲目地以“有生活”自居,动辄几十万字的创作目标,可往往提起笔来感到心中无物、无从下手,即便生地插铧硬下手,却又不能把心意生动地表现出来。其硬伤除了自身艺术技巧拙劣,更重要的还是缺乏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特别是生活阅历与写作积累的不足不强。

其二,做“大”更贵做“厚”。好的文学作品“意大”“蕴厚”。大者,阔也,有一定幅员边界,上下、左右之域;厚者,深也,有一定纵向空间,过去、未来之境。艺术创作中,“大”与“厚”的运用,既反映作品样貌,又体现作品形质,更呈现作品境界。世界文艺史上,大凡成功的文学艺术大家,皆在“厚”上用功,以“厚”写精品,由“厚”体现力作。仅五千言的“陕西八大名志”之《朝邑县志》这样,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亦这样,一脉相承的周纪合《乡村往事》更是这样。精神体量宽阔宏大的它,内容纵横三千年、牵系九万里,人物上起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事物描述胜似地域文化“小百科”、堪比大美大荔“大全书”,就恢宏气势、豁达眼界、洒脱意境,绝对称得上大荔的“大”。难能可贵的是,它坚持“大”为外在架构,“厚”做核心根本,言出必有物、言必有其实、言尽必有果,绝不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生动而不生硬、厚重而不笨重,篇篇千字文见深不见长,但凡字句结构情节均呈“一字千金”打动人心的效果,捧读间倍享轻松愉悦的体验美。

其三,厚的读薄、薄的读厚,才见真本事。大荔,是文艺大镇重镇,论历史影响力、时代贡献值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可圈可点的。面对这样一方特别的水土,理论上讲所有写作者的机会均等,然成功往往是留给有准备者的,作品论形论质高低立见。同样的历史题材,肤浅者偏重一味地展示神秘、浪漫的地域性或民族性,篇幅不够煽情来补,情节受限意淫般“合理”想象,生捏臆造的“神作”在立意上大多虚张声势,抒情上则矫揉造作,议论上不过是死板说教,根本提不上厚度、更别说打动读者了。相较而言,接地气、冒热气、存正气的《乡村往事》给人以颇多启发。

首先,好作品必得好作者。从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看出,周纪合老师是把“大荔”这本厚书读懂读知了的,丰富的储备加上睿智的思考,他对地域文化、民俗风情诸物已经烂熟于心并信手拈来娴熟运用,达到了与时代声息相通,轻盈灵动的记写自然而然,即便凡人凡事也颇具震撼和敬畏,亲切感、厚重感扑面而来。

其次,好作品蕴藏真情怀。紧扣时代脉搏、表现沸腾生活、关切人的生存状况、有温度有能量是好作品的公认标准,就此而言《乡村往事》是符合的。共踏一片土,同饮一河水,不同的人却是不同格次的作品,差距就在作者日常生活中能否用心用情用智感受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能否看清时代的面容、倾听时代的呼吸。周纪合老师深爱生养的厚土,情所致心所向,笔下看似琐屑,实则灵动舒展,完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诗意和纯美,可谓对大荔母亲的泣血情思。

再次也是我最看重的,好作品独具大魅力。常言说,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趾头知道。作家热爱生活、融入生活敏锐洞察和深刻体察,才能做好“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性情中人。我辈只有敬畏文字、担当起文责,带着思考和反思进行创作,并注重真实性和艺术性,才能把现实生活、社会历史、天地人心的薄书读厚,一点发起、广征博引,多点齐发、精彩纷呈。“文以载道”“我笔写我心”,致广大而尽精微,以细节力量求取大公大义,个人生命的体温和热力、趣味和情怀就会如《乡村往事》类佳作,赓续历史精神、散发时代魅力、深受群众欢迎,作者作品均与山河日月共辉,为社会、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王小民,大荔羌白人,1971年生。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作协理事,渭南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出版有《风情同州》《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家在大荔》等16部著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