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势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袁绍就是个造势、借势的高手。
他先鼓动何进引地方军队入京师祸乱天下,再引公孙瓒南下冀州兼并韩馥,现在又故意让他任命的青州刺史臧洪,驱逐青州黄巾军出青州。
谋图扰乱打击周边州郡,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故意驱逐青州黄巾的证据194年曹操在陈留郡雍丘,围攻臧洪的故主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臧洪对袁绍不肯救张超很愤怒,断绝来往,引来袁绍围攻。
袁绍让陈琳写信给臧洪劝降,臧洪的回信有这样一句话。
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合纵)邪!--《三国志·臧洪传》
(臧洪的信暴露袁绍故意逐黄巾出青州)
袁绍、臧洪与黄巾军的交集,只有青州黄巾。臧洪意思说:你袁绍笑我现在找黑山军相救,就不想想当初你是怎么和青州黄巾合作的!
他们与青州黄巾合纵,即合作。当然不一定只指通过外交手段谈判、商量让青州黄巾离开青州,必然主要是武力手段让他们不得不离开,不然谁愿意背井离乡,丢失自己根据地。
但确实不排除软硬兼施,边打边谈的可能性。
(臧)洪在(青)州二年,群盗奔走。(袁)绍叹其能,徙(臧洪)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三国志·臧洪传》
正是因为臧洪逐出青州黄巾,圆满达到了袁绍的目的,并不是只指臧洪在青州剿匪剿得好,所以袁绍将他升为了东郡太守。
当时还在诸侯大乱之初,除了刘岱等少数掌握了军政实权的刺史外,一般的刺史俸禄仍只有六百石,太守俸禄二千石,刺史到太守是升官。
由上明显可见,臧洪驱逐青州黄巾出青州,就是袁绍想借青州黄巾搞乱周边的势,想通过造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袁绍想达到的目的青州北邻冀州,西接兖州,南面徐州。青州黄巾军被赶出来,能去的只有这三个方向。
能去徐州对袁绍来说,当然更好,毕竟陶谦站队公孙瓒一边的(《三国志·陶谦传》)。
但青州黄巾不敢去,同时他们有要去的目的地,也不是徐州方向,这个下面说他们的具体迁徙过程时详细叙述。
(青州周边)
当时袁绍的主要敌人是公孙瓒。
他把公孙瓒引进冀州后,达到目的兼并了韩馥,但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公孙瓒曾派堂弟公孙越率千骑帮助袁术,袁绍派出会稽周昂兄弟,偷袭袁术的豫州,结果交战中公孙越被周昂军射死了。
当时公孙瓒比袁绍更强,袁绍怕了,就把自己原来的勃海太守印绶,给了公孙瓒的另一个堂弟公孙范,就是把冀州的勃海郡给了公孙范,想他能帮帮自己。
但是,公孙范得到勃海郡后,并不帮袁绍,带着勃海军队彻底地站在公孙瓒一边。(《三国志·公孙瓒传》)
勃海郡紧邻青州北边,袁绍首先希望的就是让青州黄巾往勃海踊。
再就是兖州。
袁绍在兖州的影响力范围主要在西南三郡,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兖州刺史刘岱,刘岱的影响范围靠东,正在青州黄巾与黑山军会合的路上。
(刘岱的势力范围是黄巾军的必经之路)
青州黄巾进兖州的话,受侵扰的当先是刘岱的地盘。刘岱被削弱了,就可以像在青州一样,以盟主身份轻松摘兖州的桃子。
这就是袁绍驱逐青州黄巾的一石二鸟之计。既让自己控制的青州得到安宁,又可以祸乱周边;既可以引兵攻击公孙瓒的勃海郡,又可以削弱兖州的刘岱。
青州黄巾的产生和壮大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当时汉王朝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已是无以为继。
黄巾起义又有“太平道”的思想基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很快各地又相继爆发了黄巾军的起义。
是不是黄巾军有个简单判断标准,就看他们信不信太平道,不信的就是普通农民起义。
会徐州黄巾起,以(陶)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破走之。--《三国志·陶谦传》
(徐州黄巾被陶谦打败逃到青州)
188年,徐州黄巾军起,朝廷任命陶谦为徐州刺史,陶谦重用臧霸等泰山人打败了黄巾军,这些黄巾军逃出了徐州,臧霸等布防于徐州北部的琅琊国。(《三国志·臧霸传》)
徐州北部与兖州和青州接壤,而青州更薄弱,徐州黄巾军便主要涌进了青州,带动了青州黄巾事业的发展。
190年左右,朝廷任命焦和为青州刺史(裴注《三国志·臧洪传》引《九州春秋》),目的本来是希望他像陶谦一样镇压境内黄巾军。
但这个焦和担心如果参加山东联军晚了,别人都攻进了洛阳。根本不管境内的黄巾军,率军乘船沿着黄河西上。
在路上听到联军遭遇荥阳之败,家里黄巾军又越来越多,开始攻打城池,又返回了青州。
(青州黄巾攻打城池)
焦和高谈阔论很厉害,打仗嘛就是瞎搞。
他兵多器利,却不设侦查兵,担心回报的消息不实,结果军队是一见黄巾军就望风而逃。
曾打算特制冰块做成“陷冰丸”沉入河中,以阻止黄巾军渡河。
每到要打仗的时候,先求神保佑能取胜,然后在军阵前和两边,都让巫师跳大神发功。(裴注《三国志·臧洪传》引《九州春秋》)
结果于191年,丢了小命。(《三国志·臧洪传》)
另一个受命于“最为贼冲”的青州北海相孔融,政务还行,但军事上也是一塌糊涂,根本对黄巾军起不到扼制作用。(《后汉书·郑孔荀列传》)
(孔融也没有军事才能)
青州就因为所任非人,所以青州黄巾起于徐州黄巾军残部,而壮大到百万之众。
青州黄巾迁徙路线191年,臧洪接手青州后,青州黄巾军被迫离开。
初平二年(191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后汉书·刘虞公孙瓚陶谦列传》
黄巾军并不是乌合之众,他们是有组织的,不会是盲目迁徙。他们要去与在冀州西边的黑山军会合。
所以南边的徐州他们没有去,兵分两路,一路北上冀州勃海郡,一路西上兖州。
(公孙)瓚率步骑二万人,逆击(青州黄巾军)于东光(县)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弃其车重数万两,奔走渡河。(公孙)瓚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牲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后汉书·刘虞公孙瓚陶谦列传》
(公孙瓒大败进入冀州的黄巾军)
进入勃海郡的三十万青州黄巾遭遇了大败,被公孙瓒在勃海东光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东南)南和黄河边,两战斩杀俘获十多万人。
当然青州黄巾不都是兵,他们是拖家带口迁徙的,三十万人有战力的就五六万左右。
(青州黄巾)贼张饶等群辈二十万众从冀州还,(孔)融逆击,为(张)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后汉书·郑孔荀列传》
剩下的二十万人逃回青州,在首领张饶的带领下打败了孔融。北路走不通了,就向西与走兖州方向的黄巾军合流。
西路也不顺利。
初平二年(191年),黄巾三十万众入郡界。(应)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皆退却,郡内以安。--《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应劭也将青州黄巾赶出泰山郡)
191年十一月,先抵达兖州泰山郡的三十万青州黄巾军民,也遭到了泰山太守的多次阻击,共损失了一两万人。
此后他们只能绕开泰山郡,走远路继续迂回进兖州。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国)。--《三国志·武帝纪》
终于,在192年四月(《三国志·武帝纪》),两路青州黄巾军在兖州的任城国完成了合流,数量共计百万之众。
合流后的青州黄巾,杀死任城相郑遂,又向北转入了刘岱的东平国,要一路向北与黑山军会师。
(192年青州黄巾在任城国合流)
当然,史书中的“百万”通常都是个虚数,表示人很多,但合流后的青州黄巾几十万军民是有的,战斗人员能达十万。
这个数字在196年袁绍给献帝的上书中,得到了印证。
又(青州)黄巾十万焚烧青、兗,黑山、张杨蹈藉冀域。--《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
总结袁绍乘势而起,借势而强,造势而为,是个把“势”用到极致的枭雄。
他借臧霸之手,驱逐青州黄巾,一石二鸟,造成祸水他引之势。
虽然没能对他的首要目标公孙瓒造成损失,但是青州黄巾两路全部合流到兖州,帮他铲除了刘岱这个竞争对手。
也算是达到了袁绍的次要预期目的,但他没想到的是,曹操很快摘取了他的胜利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