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评帅不是没可能?为何说三次历史机会都擦肩而过?

智胜聊历史 2023-07-19 09:14:09

关于1955年全军大授衔,粟裕未能评帅问题,一直是军迷们热议的话题。对于粟裕“让帅”问题,帅克一直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一说法缺乏足够的档案史料支撑;但对于粟裕到底有没有可能评上元帅的问题,帅克认为他并不是没有评帅的机会,只是因缘际会,与这些历史机会都擦肩而过。这样的历史机会,对于粟裕来讲应该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是城南庄主席要粟裕当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这次。

1948年5月召开的著名的城南庄会议,一方面,主席采纳了粟裕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江北打大仗的战略建议;另一方面,又给粟裕立了“军令状”,明确要他四至八个月内完成歼敌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的作战目标。为了把这一“军令状”的责任压实,激发粟裕最大的作战潜能,主席还决心调陈毅到中原野战军,把整个华野交给粟裕来搞。但由于粟裕一再婉拒,最终毛泽东主席决定陈毅必须去中原野战军,对外仍保留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职务,但全盘工作由粟裕来代理和主持。这样,粟裕就担任了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帅克在写《粟裕传》时,曾与不少三野老同志交流过城南庄粟裕让司令问题。他们在谈起粟裕后来未能评为元帅时,都不免唏嘘感慨地说道:如果城南庄粟裕让司令时,他当时司令、政委哪怕让一个也好,哪怕是实际任职一个也好,比如由陈毅任政委,他来任司令员。这样,他就自然而然地跨入到大战略区正职的行列,自然而然地代表三野被授为元帅了。

第二次机会是整个台湾战役主席明确指示粟裕任总指挥这次。

上海战役结束后不久,主席即把解放台湾的战役任务交给粟裕。我们知道,台湾战役可不是一般的战役,它可是跨海登岛超大型战役。这一战役,甚至比我军最大的淮海战役规模还要大不少。根据公开的档案材料,台湾战役我最大规模作战设想的兵力曾达到陆军16个军。也就是说三野的全部力量都用上,另外,还要加上四野和华北军区的部队。如果再把海军、空军也包括进去的话,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1950年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时,粟裕在向中央汇报台湾战役准备情况时,考虑到台湾战役规模太大,他认为自己资历不够难以统驭,为此他曾特别向主席建议请刘伯承或林彪来担任总指挥,他以副手来协助。但主席最后坚定地表示:整个台湾战役仍由粟裕指挥。我们说,淮海战役是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总前委,平津战役是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总前委,而比这两个战役规模都大的最后统一之战,竟然交给粟裕全权来担纲,这足见主席对粟裕的高度信任与倚重。

回过头来看,如果1950年6月朝鲜战争不爆发,美军舰队不进驻台湾海峡,台湾战役如不搁浅,而由粟裕指挥百万大军解放台湾。那么,这一超大型的统一之战,无疑将给粟裕这个第一大将再加上不小的分值,使之授帅成为很大的可能。

第三次机会是抗美援朝主席首先要粟裕挂帅出征这次。

朝鲜战争爆发后半个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边防军包括以13兵团为骨干的共25万大军,同时决定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从主席高度信任与倚重的角度讲,出国与世界头号强敌作战,主席肯定考虑最能打的战将挂帅,这可是立国之战。

我们从主席给粟裕派的助手看,副司令肖劲光、副政委肖华。肖劲光可是老资格,还当过粟裕的老上级。透过这个班子,让肖劲光这样一个资深的大将级别的人给粟裕当助手,可见此时主席对粟裕是多么的器重。

我们再从东北边防军的力量规模上看,最初以25万为基础组建,之后《关于加强边防军的计划》则将总兵力增加到11个军36个师,分为一、二、三线部队,同时还包括空军、特种兵部队、后勤部队等。这样,东北边防军的总兵力将达到70万大军规模。

给粟裕配备了肖劲光、肖华这么高规格的助手,又前后给他调派和准备了70万的大军。我们延伸想象一下,如果粟裕不是因病问题挂帅成行,以他指挥大兵团的作战艺术,以他打硬仗、恶仗、大仗的军事实践,相信他一定会和彭德怀一样,打得很好。如真是这样,那么立国之战之伟大功劳,将给粟裕授帅无疑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但遗憾的是,粟裕因病还是错过了这一历史性的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粟裕传》

4 阅读:43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