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的上海广告公司
2001年,史蒂夫在一位上海朋友的推荐和帮助下,在这座繁华都市中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初来乍到的他,对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和充满机遇的广告行业充满了期待。
刚开始,他的公司只有几名员工,办公地点是租借的一间小办公室,在上海的商业区中不算显眼。但史蒂夫从未轻视过任何一个项目,无论大小。从市场调研到创意设计,再到最终的广告投放,每一步都要确保达到最佳效果。
随着业务的逐步展开,史蒂夫的公司开始吸引了更多的注意。他的团队成员也从最初的几人增加到了二十多人,团队结构更加完善,分工明确,包括市场分析师、创意设计师、客户服务经理等角色。
公司逐渐开始接触更大型的项目。史蒂夫在处理客户关系时总是保持着诚恳和专业,这让他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为了更好地服务国际客户,史蒂夫还特意引进了一些国外的设计软件,并安排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他们的客户列表从最初的本地企业扩展到多个国际知名品牌,涵盖了时尚、电子、汽车等多个行业。
2006年的一个晚春时节,在上海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史蒂夫偶然遇见了陈虹霖。结束后的社交环节中,史蒂夫主动与陈虹霖接触,两人很快就聊开了。他们讨论了各自的业务,包括市场的挑战和机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史蒂夫和陈虹霖的关系逐渐加深。
陈虹霖的健康危机
2012年,正当史蒂夫和陈虹霖忙于各自的公司,为下一阶段的业务拓展做着准备时,陈虹霖突发重病。起初她只是觉得疲惫,以为只是工作劳累所致,然而几天后,她的身体开始出现严重不适,情况急转直下,最终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的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陈虹霖的病情非常危急,必须立即手术。
史蒂夫几乎日夜守候在医院,每天等待着医生的最新报告。医生们竭尽全力进行救治,史蒂夫则负责协调各项治疗事务,同时也不断向陈虹霖的家人和朋友报告病情进展。面对复杂的手术和后续的治疗,医生们不敢有丝毫松懈。
手术持续了几个小时,手术室外的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手术终于结束时,医生走出手术室,告诉史蒂夫手术暂时稳定,但陈虹霖的身体状况还需要密切观察。史蒂夫松了口气,然而接下来的恢复期并不轻松,陈虹霖的身体虚弱,需要长期住院观察和治疗。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史蒂夫几乎每天都到医院陪伴陈虹霖,处理公司事务的同时照顾她的起居。由于陈虹霖身体状况不稳定,史蒂夫不得不临时做出许多调整。他安排公司团队分担自己的工作,集中更多的时间在医院陪护妻子。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康复后,陈虹霖终于出院了。
经历了这场生死攸关的考验后,史蒂夫和陈虹霖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意识到,即使再多的财富,也无法替代健康和生活的意义。
在陈虹霖出院后,为了让她的身体恢复得更好,史蒂夫带着她去旅行,放松心情,调整状态。他们一路向南,途经大理,来到风景如画的云南,开始慢慢地品味沿途的山川湖泊,感受久违的平静。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村庄——上银村。这里背靠巍峨的苍山,村庄的四周环绕着清澈的溪流和起伏的田野。村子里的宁静与大自然的和谐让他们不禁停下了脚步,仿佛找到了内心一直渴望的归宿。
史蒂夫站在苍山脚下,环顾四周的青山绿水,对陈虹霖感慨地说:“这里就是我一直寻找的地方,像是与世隔绝的桃源。”
离开上海,走向云南
回上海后他们决定卖掉上海的公司和房产,放下曾经让他们全身心投入的繁忙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一番不舍的告别后,他们整理了所有的积蓄,踏上了前往云南上银村的旅程,计划在那里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上银村是一个静谧的小村庄,风景如画,山水环绕,与上海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村里的生活节奏非常缓慢,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两人初到这里便被周围的宁静和自然的美所吸引。他们很快便定下了心意,在村里找了一块位置不错的地,决定在这里打造一间特色酒店,提供给同样来自大城市、希望能放松心情的旅人们一个休憩之地。
他们开始着手规划酒店的设计。他们请了当地有经验的工匠,同时从上海找来一些设计师,经过数次的讨论,确定了整体的设计风格。他们选择使用大量天然的木材和石材,以保留当地建筑的风格,融入些许现代设计的简约感,同时又不过分突兀,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酒店的每个房间都有大大的落地窗,推开窗户便能看到远处的青山和潺潺的溪流,让人有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
酒店的庭院也经过精心设计,布满了各种花草和树木。史蒂夫和陈虹霖还亲手种下了几棵花树,特意为每个季节都挑选了不同的植物,确保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庭院中央放置了一个木制的长桌,桌子旁边摆放着几张手工木椅,这里是供客人们坐下来聊天、享受下午茶的地方,甚至可以在这里静静地发呆。
初来乍到的“洋面孔”
初到上银村时,史蒂夫和陈虹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村里的关注焦点。村民们对于他们这样一个从繁华都市而来的“洋面孔”充满了好奇,有的人甚至总是有意无意地出现在他们家附近,时不时朝院子里张望。有些胆大的村民会主动和他们聊上几句,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在远处观察着,不少人更是疑惑,这对夫妻为何舍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偏偏跑到这个小村子里来。
史蒂夫意识到村民们的好奇和防备,于是尽量保持低调,试图融入村里的生活。他每天会到村里的小市场去买菜,与摊主和村民们逐渐熟络起来。尽管如此,村民们仍旧不太习惯他这样的“洋面孔”,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有些人甚至在暗中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史蒂夫对此无奈,只能保持礼貌,耐心地面对这些陌生的关注。
不久后的一天,村里几个顽皮的小孩趁着大人们不注意,悄悄翻进了史蒂夫和陈虹霖的院子里。他们好奇这对外来夫妻的生活,想偷偷看看他们的家到底长什么样子。陈虹霖当时正在家中整理物品,忽然听到院子里传来几声嬉笑的童音,她一下子警觉起来。
一出门便看见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正东张西望地打量着院子里的布置,小孩们一看见陈虹霖从屋里出来,有的低头,有的偷笑,还有的干脆转身就想跑。陈虹霖见状,不由得笑了出来,她轻轻走过去,温柔地说道:“你们怎么进来的呀?有什么想看的,直接告诉我就好。”
几个小孩不好意思地站在原地,面面相觑。一个胆子稍微大一点的小男孩低声说:“我们就是想看看你们家里有什么新鲜东西,从来没见过你们这样的房子和布置。”陈虹霖明白,这些孩子们只是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于是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友好地请他们进屋参观。
史蒂夫的新生活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史蒂夫就背上竹篮,踩着晨露走向村里的菜市场。市场不大,几排木桌支起的小摊上摆满了新鲜的蔬菜、肉类和当地特产。摊主们早已习惯了这位外国面孔的买菜客人,每次见到他总会笑着打招呼,手里还忙着称菜或摆放货品。史蒂夫喜欢和摊主们寒暄几句,用并不流利的中文询问价格,偶尔还会讨价还价,让摊主们笑着感叹“你还真会买菜啊!”
慢慢地,史蒂夫对菜市场越来越熟悉,他知道哪家摊位的蔬菜最新鲜,哪家的肉质最好,甚至连每个摊主的性格都摸得一清二楚。有时候,他会碰到村里的老人,他们热情地向史蒂夫推荐自家菜地里种的蔬菜,说这些都是“没打农药的,天然得很”。每次挑好菜后,史蒂夫会细心地挑选一些时令蔬菜,为酒店的餐厅准备当天的菜肴。
随着在上银村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史蒂夫逐渐参与到了当地的农事活动中。每年春天,他会和村民们一起在自家的院子里翻土、播种,亲手种下蔬菜种子,等待秋天的收获。村里的老人们看见史蒂夫在自家院子里锄地、播种时,都会过来指导他,告诉他该如何用最适合当地土壤的方式栽种。
在播种的日子里,他总是和陈虹霖一早出门,把种子小心翼翼地撒进土里,再用铲子轻轻覆盖上薄薄的土层。之后每天清晨或者傍晚,他们会轮流给菜地浇水,确保种子能够顺利发芽生长。在这样平和的日子里,史蒂夫逐渐体会到四季的变迁。
参考资料:[1]张瑞峰,温欣榕.史蒂夫:大理上银村的第一个洋村民[J].国际人才交流,2017,0(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