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沈阳方城”之后的中街人少了许多,好多店都关门了,只有夜市小吃摊稍微热闹些。我发现沈阳真的特别偏爱“青年”,不仅有青年广场和青年公园,连游客必逛的景点中街,都是青年友好型街区。整个社会都在讨好年轻人,可街头的老年人还是越来越多。不想上下爬楼梯去坐地铁,就搭三五分钟来一趟的公交车,在沈阳老城区闲逛,交通十分便利。
沈阳的秋天确实美不胜收,方城内外皆是美景。无论是充满异国风情的小南天主教堂,还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长安寺、太清宫和沈阳故宫,都笼罩在浓浓的秋日氛围当中,随手拍都好看,现在不来真的要再等一年了。
小南天主教堂
位于沈阳方城外的小南天主教堂,俗称“洋楼”,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教堂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由法国巴黎大学毕业的梁亨利神父设计,法国传教士方若望动土兴建。这座教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里除了附楼略带民国气息,教堂主殿完全是欧式风格,满满的异域风情。
还记得当年我看到修女美美的衣服和周遭美好的环境确实心向往之,如今教堂内外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里面开了咖啡厅,外面则有了市集,下沉广场也修缮得十分漂亮。可见旅游的发展,确实能影响改变当地人的生活。
长安寺
沈阳的长安寺位于方城的北门边上,著名的中街就在附近,这座与唐朝首都同名的寺庙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路过沈阳时命尉迟敬德督建,取名长安寺,寓意“长治久安”。故民间传言“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长安寺不仅是沈阳的佛教活动场所,也是研究曹雪芹家世出身的重要史料。
秋日的长安寺比起冬天更显灵动,金黄色的银杏叶与古建筑相互映衬,有一种独特的中式美感。令我感到诧异的是,东北佛道教虽然也汇聚在同一处,但拜佛确实更加静心虔诚,注重修行。整座寺庙气氛平和,人也不多,逛起来感觉很舒服。从长安寺步行到中街仅5分钟左右,是闹市之中难得的一处清幽福地。
太清宫
沈阳方城角楼边上的太清宫原名三教堂,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是东北道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第一丛林,和佛教的长安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热闹多了,香火特别旺,求签解签的信众排了一整条长队,大多是年轻人。门票2元,即使不拜神许愿,进来参观也算是捐功德了。
这座太清宫的格局和普通的寺庙道观不同,大门朝东,一进门有好几条通路,正对大门的第一座建筑是关帝庙,后面是老君殿,接着是吕祖庙、玉皇殿和三圣庙,都需要上楼才能参拜和求签,不少信徒都是诚心来祈愿,可见道教信俗在东北地区的沈阳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由努尔哈赤时期的天命十年开始修建,最初作为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后经皇太极扩建,成为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清迁都入关后,沈阳故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其“龙兴重地”之地位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建筑风格融合了满族、蒙、藏、汉等多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
沈阳故宫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如今也是来沈阳必打卡的一处景点,顺便带动了整个沈阳方城的旅游发展,不少游客会在故宫附近租衣服做妆造,扮成历史人物在故宫内外拍摄穿越时空的旅拍写真,大街上满是格格和娘娘,自成一道风景。
彩电塔夜市
如果问沈阳本地人更喜欢去哪个夜市,位于沈阳电视塔下的彩塔夜市必须有姓名,彩塔夜市的摊位种类丰富,不仅有来自全球的特色美食,还有许多本地小吃,包括本溪豆皮、大腰子、冻梨等。这些小吃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味道非常好,如本溪豆皮口感独特,水豆味道香甜,大腰子外酥里嫩等。此外,彩塔夜市还有苞米、烤鸭、炒焖子等其他美食。
和西塔夜市比,彩塔夜市的小吃种类更多,而且因为出色的性价比也更受市民游客的欢迎,逛了一圈我真的是眼花缭乱,就觉得肉串太大,分量太多,价格也是真实惠。我还看到其中有不少台湾小吃,在这逛吃的大多是年轻人,是来沈阳旅行不容错过的一个夜生活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