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与朱蕴山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 2024-08-24 14:22:45

作者:叶介甫 来源:《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

1948年1月,民革中央部分领导人在香港合影。坐者左起:朱蕴山、柳亚子、蔡廷锴、李济深、张文、何香凝、彭泽民、王葆真;站者前排左二为郑坤廉。

“首要任务是尽快动员一切爱国力量实行全民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疯狂地向华北进犯,强盗的铁蹄践踏着神圣的国土,祖国大好河山日渐沦入敌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著名的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左派、爱国民主人士朱蕴山此时正在北平协和医院就医。值此国难当头,哪个愿做亡国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朱蕴山不顾手术后伤口的疼痛,毅然来到沸腾的南京。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各民族、各阶层爱国人士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基本形成。朱蕴山来到南京,他要找当年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一起共事的老朋友中共领导人董必武,向他寻求抗战救国的韬略,然后退回家乡六安,投身于伟大的民族救亡运动。

在南京市傅厚岗66号(现青云巷41号)八路军驻京办事处一楼的会客室里,朱蕴山见到了董必武,两位老朋友久别重逢,心情都很激动,互相紧握对方的手许久不能放开,也许是太高兴的缘故吧,朱蕴山激动的声音有些颤抖地说:“用威兄(董必武学名),我已决计返回家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动员父老乡亲一起来抗御敌寇……”

董必武对朱蕴山的举动十分赞赏,但他又冷静地分析了不利的因素。董必武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北乡音,神情严肃地说:“目前时局紧张,对我们十分不利,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眼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动员一切爱国力量,实行全民抗战,挽救我们伟大的民族……”

和董必武分手后,朱蕴山会见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李宗仁。李宗仁早已熟知朱蕴山在家乡父老中深孚众望,所以他也极力邀请朱蕴山回安徽工作。朱蕴山虽然大计已定,但仍从董必武那里领略到了韬略,为争取更多的抗日力量,便对李宗仁说:“要我回去,得有个条件:你们五路军(即第五战区)必须和八路军联合抗日,我才能回去。”李宗仁当即爽快地答应了朱蕴山的条件。

1938年2月,李宗仁以安徽省主席的名义,陪同朱蕴山回到六安城,成立了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员会)。李宗仁在就任省主席的大会上,作了一次倾向于团结抗战的演说,公开承认“国民党对不起安徽人民”,宣布“‘动员会’由老先生(指朱蕴山)出来主持”。

不久,李宗仁离开六安赴徐州长官公署任所。名义上他仍挂着“动委会”主任委员的头衔,但实际上已经由担任总务部长职务的朱蕴山代理主任委员了。

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朱蕴山根据董必武的建议,团结了一大批爱国的地方进步力量在“动委会”内部工作。当时在这个公开合法的民众机构里,在这些爱国人士的帮助下,以“动委会”的名义成立了40多个抗日工作团,容纳了数百名抗日爱国青年和一批共产党员。就是在“动委会”上层机关里任职的负责干部中,也有不少共产党员,有的甚至是党的负责干部。如“动委会”总干事张劲夫,当时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长。还有总务部主任干事史益吾,也是共产党员。董必武派来的共产党员周新民,朱蕴山安排他担任了组织部副部长,掌管人事大权。这些同志运用合法身份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8年5月,董必武率队经六安检查大别山一带的抗日民主运动情况,了解新四军高敬亭支队的问题。当时国民党右派势力十分嚣张,经常挑衅。为了不引起反动派的注意,董必武这次行动格外谨慎。他在城里秘密会见了朱蕴山,又把共产党员詹运生和李相符介绍给朱蕴山。詹运生后来担任了省“动委会”训练班副主任。为了保存革命的种子,董必武请朱蕴山利用“动委会”这一合法机构为党保存干部,以迎接民族解放高潮的到来。这期间,在“动委会”工作的地下党员中,还有担任省“动委会”直属工作团团长的冯纪新,省二十四工作团团长陈克坚,副团长宋立明,三十五工作团团长蒋奎,副团长张承云(女)等。这些久经考验的同志,一个个都工作得非常出色。有的在后来的斗争中,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董必武还召集了安徽地下党的负责人,并请朱蕴山一起学习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针对安徽的抗日斗争形势,做了重要的指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安徽省的民众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怒潮风起云涌,席卷安徽大地,全省各地都相继组织起人民武装力量,壮大了抗日队伍。六安县抗日人民自卫军第八大队,寿县皖北人民自卫军郑抱真部,这两支近2000人的队伍,都先后编入了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在那艰苦的岁月,朱蕴山为抗日奔走呼号,颠沛流离于四方,家境窘迫,生活十分清苦,常常是入不敷出,以至后来竟依靠典当家业度日。有时还要担惊受怕,需随时提防着反动派的明枪暗箭,时时刻刻都有流血牺牲的危险。但这位坚强的爱国志士,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却从不为高官厚禄所惑,长期与共产党亲密合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几十年如一日,其高风亮节,实在令人钦佩。

朱蕴山在后来的一首回忆当年清贫生活和斗争生涯的诗中,不无风趣地写道:

腰悬当票两三张,

辛苦年年孰敢当。

留与儿孙做纪念,

家贫从不羡豪强。

如今董必武、朱蕴山两位革命先驱已名垂青史,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做朋友的佳话也将流芳千古。

【来源:湖北党史网

编辑:李祯

责编:高文凤

审核:林峰 范启悠】

【作者:叶介甫 来源:《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

我们赋能老区乡村振兴,开展账号孵化、短视频实操培训课程,有意者请发站内信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