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谁重视农民谁就能赢

寄文三农 2024-10-16 05:18:49

细节决定成败。相同的革命目标,不同的斗争方式,决定不同的结局。

陈独秀和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在上海党中央,毛泽东在湖南党小组,陈独秀是党中央总书记,毛泽东是湖南党代表,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

陈独秀与毛泽东的出身不同,决定了其思维定势和处事方式的不同。陈独秀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城,祖辈代代习儒,传统耕读世家,后成为县城名门望族,自小接触和看到的是商贾和市井气息。

毛泽东则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小山沟的农民家庭,自幼接触和看到的是日出日落辛苦劳作的农民和地主对雇农的压榨剥削。所以陈独秀是以工人运动、城市革命为方式领导中国革命。而毛泽东则是以农民运动、农村包围城市为方式指导中国革命。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几乎完全是农业化国家,有一部分手工业和很少的机械工业。农业、农村、农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虽然农民深受地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没有社会地位,但他们是国家的主流。农民的问题不重视,不解决,国家就没有出路。

毛泽东从亿万农民的需求出发,发动农民运动,以农会为抓手,开展武装斗争是符合国情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他把“山高皇帝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播撒革命火种的土壤,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推翻了压在无产阶级身上的三座大山。毛泽东的成功是得到了亿万农民、无产阶级的拥护,才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陈独秀则把目光放在城市,以工人运动为抓手,开展武装暴动,多次组织的城市暴动、武装起义,都因工人阶级寡不敌众而失败。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的根本问题。 解放后,国家首先解决的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吃饱穿暖问题。改革开放后还是解决农民“粮袋子”、“钱袋子”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则国家稳。

《全景文视》重温党史笔记之三 2024.8.17于天水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