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最近的美国算是忙坏了,一手导演出鹅乌风暴,深陷通胀泥潭的它,依旧不忘,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
5.12号,除了被拒的缅甸,忙着大选的菲律宾,东盟十国中的其余八国话事人,破天荒地被“集体”应邀到美国,参加一个什么特别峰会,这次峰会的调子在美国那边被抬得很高,拜登甚至放言这是开辟了新时代,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美国纯粹是想多了。
表面上来看,这次峰会不甚理想的原因,是美式的傲慢与偏见,是充满了三个极度!
极度敷衍,为了让东盟十国卖力的干活,砸出了重金1.5亿美元,对,你没看错,就是1.5亿美元,还是十国平分,打发要饭的也不带这样,另外别看银子少,要做的事还挺多。
1.5亿美元中,6000万美元,应对海上安全,至于为啥这样做,大家都懂,4000万美元,减少碳排放,这个就更扯了,想要工业化必然要增加碳排放,区区4000万美元都不够塞牙缝,1500万美元,用于应对疫情以及促进数字经济等等,这点估计纯粹是个添头,整个过程是典型的,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
极度节约,这次峰会节约的可不只是银子,还有时间,拜登为了充分显示对他们的尊重,决定在白宫来个1V8,誓要与他们进行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谈,我算了一下,平均分到每个人的身上也只有15分钟,这么短的时间能够谈出啥,估计只有美国知道了,但我们也可以大胆的猜一下,比如美国提出问题,他们只要喊出yes,yes即可,这样可不就提升了效率的同时,又节约了时间?至于他们的意见,重要吗?再说不是给了1.5亿美元的安家费?
极度胁迫,邀请东盟过来,本质上还是为了服务于印太经济框架(IPEF),这份框架最初是去年10月拜登出席东亚会时提出的,主要内容,有公平和有弹性的贸易,供应链韧性,基础设施和脱碳,税收和反腐,当然,大伙都清楚,老美无非是想另起炉灶,以摆脱某国的制衡,可惜,这些标准,对于后发国而言,还是太高了,为了抵消这些内容带来的冲击,东盟那边也提出了要求关税减免和市场准入,戏剧的是,拜登早已承诺保护本国工人和生产者免于外国竞争,一个想要的不想给,一个想给的不想要,想法完全不一样,结果是可想而知。
更有趣的是拜登还想大玩空手套白狼,近乎想一毛不拔的让东盟在鹅乌冲突上,与美国站在一起,甚至于为了让大漂亮再次伟大,鼓励他们要勇于献祭自身,宁愿家中不长一棵草,也要与某国死磕到底,算盘倒是打的挺像,就是价码太低,总想用三瓜两枣,就把他们给打发了,但我真心想说一句,时代变了,这些年来,我们与东盟的合作越发紧密,这种合作不只是经济上的,更是深入产业链的。
我以前在文章中反复说过一个观点,大伙之所以跟着美国,并不见得是真的相信美国那一套,单纯的武力也不会让那么多国家围绕在老美身边,只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那些国家,包括敌对的放下一切。
从东盟提出的关税减免和市场准入,能够感觉得出,美国的大统一市场对他们还是充满了吸引力的,这点也什么忌讳的,一个后进国家,在初始的发展阶段,跨越式发展和需求薄弱总是难以兼顾,打个比方,牺牲环境,压低开支,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这没啥说的,修建基础设施可以使物流更好的流通,是为了更好的贸易,同样没啥说的。
但是当这两者同时出现,就衍生出一个问题,做过生意的都清楚,除了极少数特别高精尖的,大多数商品的问题不在于研发而在于销售,只要商品滞销两天,心里就该发毛了,滞销一个月,仓库就该充满库存了,时间再久一点,企业还是否存在都是一个问题,所以一个国家,能否支撑支撑一个企业,甚至是一群企业成长的关键,就在于它有多大的市场,而支撑市场的,又是有多少购买力。
但是前面说过,为了降低成本,选择压低人工成本,为了贸易流通,修建了基础设施,两者同时出现,相当于本就不多的银子,会在相对的时间内,被各种方式不断地抽取,这种情况下,又哪来的剩余购买力?即使有那么一些剩余的,出于自身对未来的担忧,也得储蓄起来预防变故,关于这一点,所有的生产型国家发展得比较好,基本都是高储蓄,充分的说明,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所以这里就出现一个难以撼动的死循环,要发展就要抽银子,消费力却没了,消费力没了,又会导致企业生产的东西无法顺利出售,时间久了,整个生产消费在研发的链条就会中断,那是不是真的就无法解决呢?其实也不是,但需要外力来打破。
英国在完成工业化后,最先高兴的不是自己实力大增,而是生产力爆发后,商品生产得太多,底层的工人压根就买不起,后续的英国之所以殖民全球,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为了寻找市场,包括与满清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自己的商品找出路。
了解历史的也清楚,90年代那会,咱们也面对过相同的问题,后期能够解决,也是因为经济模式发生了转型,全力转向以外需为主,这是典型的以增量的市场来打破自己的死循环,为防止有些人脑子想不通,我这里也特意解释一下,在美国没有掀桌子之前,这个时间段基本是互利互惠,我们得到了市场,得到了技术,慢慢的发展起来,西方也没吃亏,得到了超庞大蓄水池不说,还以近乎打白条的方式获得了大量廉价商品,超长周期的低通胀高增长。
现在呢?全球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别看拜登还挺活跃,但以他的身体状况,以及他上来后所做所为,下一个四年,他大概率是不在了,到时若是川宝或是他的代言人回来,美国铁定是重回孤立主义,到时前面加的群后面又给退回来,也不足为奇,现阶段不肯下本钱,未来又都不太靠谱,换谁都得好好想想,未来到底该怎么办?
相对的,咱们这边,稳定得多,2021两边货物贸易额,就达到惊人的8782亿美元,而美国与东盟贸易额,连咱们的一半都没有,只有3790亿美元,同时东盟十国与咱们不仅在去年签署RCEP,“衣路衣带”更是早已热火朝天。
可以说美国能够提供的市场,我们能够提供,美国不能提供的稳定性,我们也能提供,美国能够提供的技术,我们同样还能提供,如此美国即使又吸引力,也不具有唯一性,远没有美国把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当然这里面不是没有隐忧,一些低端的产业确实在转移,搞得有不少人总是在担心,如果这些没了,工作怎么办?
但这种隐忧,纯粹被有些人故意夸大了很多,我们几十年的积累,几十万亿的投资,是他们区区几年几两银子就能够取代的?如果真这么容易,美国干嘛还取消关税?干嘛还要满世界的去寻找替代品?
相反,我们以越南为例,今年的出口大增都快被吹爆了,但任何一个有点常识的人,只要看两眼越南的进出口数据,就该知道他们是典型的纯代加工厂,靠着进口大量的设备与原料支撑起来的产业链,远比我们还要低端,或者说已经成为我们产业链的一个下游。
大家想想,美国的强大是一个国家的强大吗?不是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强大,整个产业链就像一个金字塔,美国位于顶端,将那些在美国没有任何利润可言的技术向下转移,利用当地的廉价资源与劳动力,建立了大量的GNG工厂,获的利润又源源不断的回补本土,相比于过去的殖民模式,这种模式是极其高效的,建立GNP工厂中产生的各种纠纷,环境污染,过度开采,都是留给当地的,自己则直接拿着利润即可,同时这些利润也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增加自身的技术储备的同时,还可以以此进行下一个科技循环。
按照我的预期,咱们的产业链以后就是类似这种模式,要尽可能在全球各地建立大量的GNP工厂,为我们的下一轮的科技升级,提供市场和资金,那些没什么利润的低端产业,除非做到全智能无人工厂,又或是自降一半收入,不然大多都会迁走,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本身很难同时共存,汇率这关就过不去,科技越发达,汇率越坚挺,汇率越坚挺,低端产业只是进口一项,就得成本大增,这么一搞还剩下多少利润?死扛下去,也只能倒闭。
总的来说这场产业链升级就会持续十年以上,足以让很多人顺利完成切换,只要我们的高精尖产业做得足够大,科技行业本身就会提供大量的高薪岗位,这些人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需求,这些人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需求,预计将来会有不少人会以服务这群人为中心,服务业会迎来大爆发。
大家只要想想,为啥美国的盘子刷得比别的地方贵,不就是因为财富外溢嘛,咱们这边其实早已开始,很多以前在工厂的转为送外卖送快递的,本身就是一种升级,只要我们的高端产业越来越多,类似这种服务业也会越来越多。
全文完,如果喜欢,请点个赞,帮忙转发下吧!
一直不明白两点 1.如果我们产业升级成高端制造 是否会有市场能承接我们的产品 2.即使升级成功了 低端制造的劳动力怎么办 已咱们国家的人口数量 是否有大量的高端制造岗位 还是都转型送外卖搞直播
东南亚国家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编没必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