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返回时间已定,将再现“打水漂”绝技,阿波罗都不敢玩?

5楼的男人 2024-06-25 00:04:01

根据最新消息,嫦娥六号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了,从5月3日发射,到如今已经过去了50多天时间,按预定计划,嫦娥六号返回舱将降落地点将在四王子旗,降落时间大约在6月25日13时-14时之间。

与上次嫦娥五号不同的是,这次嫦娥六号是做出了充分准备,样品的重量不会再打折扣,会是足斤足两的2000克月壤样本。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嫦娥六号将会选择与嫦娥五号一样,将会再现绝技,用“打水漂”的方式再入大气层,安全返回地球。

那么什么事“打水漂”返回方式?为何这项技术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绝技,阿波罗登月飞船在返回的时候,为何不敢这么玩?

什么是“打水漂”返回方式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嫦娥五号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会选择打水漂的返回方式,认为多此一举。就如同神舟飞船一样,直接返回不就好了吗?

然而,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与神舟飞船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主要体现在速度上,一般神舟飞船都是前往空间站,其速度只需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7.9公里/秒就可以了。

嫦娥六号由于是前往月球,其必须要摆脱第一宇宙速度,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11.2公里/秒,速度要快上很多。

由于速度更快,那么在返回地球的时候,就会承受更大的过载,早在上世纪中叶,苏联就曾经做过一次实验,如果与第二宇宙速度直接返回地球的话,那么飞船内部就会承受十几个G的过载。

而目前即便最优秀的宇航员,其所能承受的过载,也在9个G左右,一般宇航员承受过载都在6-7个G左右。

这么大的过载,不仅人受不了,飞船内部的一些精密仪器也同样承受不住,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何让飞船降低过载,是各国都要面对的问题。否则的话,即便可以成功前往月球,也无法返回地球,即便返回,无论是人,还是仪器都承受不住。

而“打水漂”式的返回方法,就是降低过载的一项技术。返回舱在返回大气层中的时候,会以一个特定的角度进入,然后被弹出大气层外,然后再入大气层。

这个过程像极了在水面上“打水漂”,因此才有这种说法,在返回舱打水漂的时候,会释放一部分势能,当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速度就会降低不少,因此,可以让返回舱不用承受十几个G的过载,安全返回。

实际上,打水漂方式还有另外一个称呼,那就是“钱学森弹道”,也就是钱老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设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最终让其成为现实。

钱学森弹道有何特别之处?

钱学森弹道在上世纪提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是在理想状态下的一种设想,在现实中很难去实现它。

因为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角度非常重要,当角度太大的时候,不仅会承受更多的过载,而且在与大气层激烈摩擦的时候,会释放更多的热量,导致飞船烧毁。

而进入大气层的时候,如果角度过小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那就是飞船会被大气层弹飞出去。

这点与平时打水漂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打水漂的时候,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打水漂的石头始终会掉落到水中。

而在太空中,由于是真空微重力环境,如果角度控制不好的话,那么被弹飞出去的话,将永远没有返回地球的可能了。

因此,想要实现“钱学森弹道”,也就是实现“打水漂”这项技术的话,那么就需要以一个极为刁钻的角度进入。

这个角度不仅要把飞船或者探测器弹飞出去,并且在弹飞后,还要保证它们再次进入到大气层之中。这就要对飞船的的轨道进行精确控制,以确保其能够在大气层中跳跃,而不是被弹飞出去。

而在地球近地轨道中,虽说是真空环境,但还是有微弱的空气分子,这些空气分子密度不同,分布也不均匀,因此在飞船进入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在以往是很难实现的。

而今,由于飞船或者是探测器,由于其有自主控制能力,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在极短的时间里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跳跃效果。

除了这些外,还有另外一个难点,那就是在进行多次跳跃后,如何才能让飞船准确的到达目标位置,这也是“打水漂”的一个难点。

打过水漂的都知道,在打水漂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也就是在石头接触水面后,其运行轨迹就很难预测了,更何况还要预测石头最终的落点,这个就非常难了。

也正是这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钱学森弹道很难实现,想象一下,当阿波罗飞船完成登月任务返回地球后,使用的是打水漂的返回方式,由于落点不可预测,最终降落到中国了,你说这不就尴尬了吗?

也正是这些难点,让许多国家都没有信心实现,哪怕是美国也没有掌握这项技术,在阿波罗登月返回的时候,也不敢这样玩。

美国承认,打水漂返回方式是登月最安全的返回方法

对于中国来说,打水漂返回方式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但是对其他国家来说,想要实现却非常困难。

在阿波罗11号之前,曾进行多次模拟载人登月任务,在返回地球的时候,阿波罗飞船也曾经历过打水漂的返回方式,但是这些都不是主动实现,而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在很长时间里,美国一只不认为会有“打水漂”这种返回方式,因为太难了,他们认为根本就无法实现。

然而在2011年的时候,NASA才正式将“打水漂”的返回方式定义为“二次进入”,同时认为如果实现的话,那么这将是载人登月后最安全的返回方式了。

实际上,不要说当年阿波罗登月返回的时候,对于这项技术,美国不敢这么玩,即便到今天,美国载人登月,这项技术也不敢玩。

既然美国没有“打水漂”这项技术,那么当年阿波罗登月返回的时候,是如何解决飞船返回地球,过载过大的问题呢?

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美国是出于“保密”需要,还是有其他原因,阿波罗几次任务返回大气层的过程,都显得有些语焉不详。

不过电影《阿波罗13号》对此有一个描述,当时阿波罗13号由于出现故障,计算机无法工作,在返回地球的时候需要人工操作。

而在返回地球的时候,有一个“窗口期”,那就是以合适的速度,还有合适的角度切入大气层之中,当时控制飞船的指令长非常紧张,机会只有一次,如果控制不好,要么就会被弹飞出去,在宇宙中流浪。

要么就角度太大,出现船毁人亡局面,好在阿波罗13号指令长成功了,控制飞船以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大气层中,最终获救。

因此,阿波罗飞船进入返回地球是有一条路线的,这条路线就是返回长廊,这条长廊的大气密度和角度可以确保飞船以合适的速度和姿态进入到大气层中,避免飞船过载温度过高,可以保证宇航员安全返回地球。

因此,美国虽然意识到,打水漂是一个安全的返回方式,但是没有掌握这项技术,但是,他们也摸索出一条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安全通道。

结语:

无论是嫦娥五号,还是嫦娥六号,在返回的时候都选择了打水漂式的返回方式,可以想见的是,这些都是为了将来载人登月做准备。

在从月球返回的过程中,积累大量数据和经验,可以保证我们的航天员能够安全的从月球上返回。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