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鬼子不挂弦儿”——央视兵器科技频道《影视背景》栏目

清浩谈军事 2024-02-07 07:30:49

影片简介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山东海阳民兵的抗日故事为背景拍摄了电影《地雷战》,1963年初,这部军教片被当作故事片在全国放映,引起巨大轰动。这部片的导演:唐英奇、徐达、吴健海,编剧: 柳琪辉、屈鸿超、陈广生,主演:白大钧、张长瑞、吴健海、鲁在蕴等人。

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区武委会雷主任的直接领导下,赵家庄民兵大摆地雷阵,与日本鬼子和汉奸斗争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我国抗战题材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鸡毛信》《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回民支队》《东进序曲》《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雷战》《地道战》《三进山城》等等,这些经典老电影以真实曲折的故事情节、英雄主义的颂赞激情,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影片原型海阳地雷战

胶东地雷战,起源于大泽山抗日根据地,后推广至整个胶东,特别是海阳县地处胶东半岛南部,丘陵起伏、山石夹杂,为地雷战开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   

海阳县民兵先后创造出地雷30余种,主要有拉雷、绊雷、踏雷、夹子雷、胶皮雷、连环雷、子母雷、梅花雷、头发丝雷、马蹄雷、飞行雷、水雷、三角雷、蝎子雷、鱼钩雷、天雷、洞雷、钓饵雷、丁字雷、通电雷、空中绊雷、虚实连环雷等。

从1940年到1945年,海阳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和独立作战2000多次,毙、伤、俘敌1500余人,缴获武器600多件,涌现出九个抗战模范村,600多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

特别是1943年到1945年,海阳县的地雷战大展神威,共炸死、炸伤敌人1025 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三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和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三名全国民兵英雄、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模范、11名胶东 “爆炸大王”。海阳县栾家村民兵爆炸小队还被山东省武委会授予“模范爆炸小队”称号。1943年,山东军区政治部授予海阳县“民兵工作模范县”称号。1945年6月,胶东武委会授予海阳“战斗模范县”称号。海阳地雷战在胶东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海阳民兵用的地雷

影片《地雷战》就取材于山东海阳县人民群众用自制的土炸药制造地雷抗击日寇的故事。影片拍摄地就是在威名远扬的山东海阳县地雷战的主战场赵疃村。在实地拍摄过程中,主创人员得以与当年参与地雷战的民兵们密切接触,尤其是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他们分別来自曾是海阳地雷战最为活跃的赵疃、文山后、小滩3个村庄,因战绩显著嬴得“地雷大王”、“活雷化虎”、“爆破圣手”等赞誉。该片中的赵虎的原型就是抗日老英雄“爆炸大王”赵守福和于化虎,赵虎的名字就是取两位英雄的姓和名组成;玉兰的原型是女民兵英雄孙玉敏。

全国民兵英雄(左起)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

三位民兵英雄向摄制组详尽介绍了各自战斗经历,还亲自演示了制雷、埋雷方法,使演职员获得真切感知和深刻触动,对更好塑造人物形象、圆满完成拍摄任务,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什么是探雷器

《地雷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民兵大勇在第一次看到鬼子工兵挥舞长杆和金属环探雷时,竟然问身边的雷主任:“鬼子的放大镜能照见地雷?”雷主任说:“那是鬼子的探雷器”。

日军工兵使用探雷器

探雷器是一种工兵器材,用于探测地雷和地雷场的地雷战器材。通常由探头、信号处理单元和报警装置3大部分组成。探雷器按携带和运载方式不同,分为便携式、车载式和机载式3种类型。便携式探雷器供单兵搜索地雷使用,又称单兵探雷器,多以耳机声响变化作为报警信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探雷器都采用比较简单的电子管电路,鉴别地雷的能力较差。1938年起侵华日军开始装备“九八式探雷器”。实际上就是一部探测金属的电磁装置,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将交流电通过线圈转化成迅速变化的磁场,磁场变化被真空电子管捕捉后,就会在耳机里发出“嗡嗡”的噪音,对付制式的铁壳地雷非常有效。根据测试,九八式探雷器可以准确发现地表以下40厘米深度内的大型地雷,对于小型地雷的探测深度也达到25厘米。在1942年以前,中国抗日军民使用的地雷,基本是制式的铁壳地雷,日军使用九八式探雷器能够方便地发现地雷。不过日本工兵对这个全重达18公斤的铁箱子始终不太感兴趣。同时,九八式的改进版“百式探雷器”也问世了。随后又研发了更轻便的“二式探雷器”,迅速配发太平洋和中国战场的工兵部队。

影片《地雷战》民兵看到的“放大镜”其实就是“二式探雷器”,日文为“二式地雷探知机”。1942年后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已经在使用二式探雷器。但民兵们装备的铁雷数量有限,绝大部分是石雷,由于这种地雷上几乎没有金属部件,就很难被二式探雷器发现。当铁雷消耗殆尽后,探雷器也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

在电影中,除了日本工兵使用的探雷器,还出现过日本鬼子使用木棒探雷的情况。其实,日军手中的木棒叫“地雷探知棒”,抗战军民管它叫“探雷针”,是日军在抗战中后期最主要的探雷装备。由于制式的探雷器无法发现中国抗日军民制作的石雷、陶雷等土造地雷,日本工兵乃至日本普通步兵,都开始大量制作和学习使用“地雷探知棒”。地雷探知棒听着玄乎,其实就是一根长木柄前部装上金属探针,士兵使用时躬身将地雷探棒以斜45度插入地面,通过接触找寻地雷。这种探雷方式较为简单,士兵一学就会,但是效率低,精度差,即便大批士兵排成密集队形扫过雷场,也不能保证找到所有地雷。

日军使用探雷针

主要演员

赵虎的扮演者白大钧:在当年拍摄《地雷战》时,只是一部“军事教学片”,既然是教学片,便不考虑演员的知名度,所以没有请八一厂的专业演员,而是就近邀请了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的演员参演,其中就包括白大钧,于是,白大钧就成为这部经典抗战影片的男一号主角——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除了这部《地雷战》外,他还曾1990年上映的电影《民国特大谋杀案》中饰演何应钦。

白大钧扮演赵虎

雷主任的扮演者张长瑞:凡是看过《地雷战》的老同志,一定不会忘记这位雷主任,因为这一角色贯穿于整部电影。雷主任既是一位称职的部队干部,也是一名发动群众、鼓励群众,坚持对敌斗争的行家里手,他有许多经典台词。扮演雷主任的张长瑞,也是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演员。

张长瑞扮演雷主任

片中的三位英姿飒爽的女民兵令人难忘,她们是民兵游击组组长玉兰、民兵二嫚和田嫂,这三个角色分别由前卫文工团话剧演员鲁在蕴、田芝侠、杨雅琴饰演。

赵家庄的女民兵

扮演玉兰的鲁在蕴:1934年出生于山东滕县鲁寨村。1947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在鲁南一军分区文工队、鲁中南军区文工团任演员。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在山东军区文工团、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任话剧演员。

1980年调入浙江话剧团任演员。数十年来,她先后在《在战斗里成长》《霓虹灯下的哨兵》《刘胡兰》《王秀鸾》《闪闪的红星》等多部话剧中担任角色,塑造了多个英模人物形象。

鲁在蕴扮演玉兰

扮演二嫚的田芝侠,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演员,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雷战》中饰演女民兵二嫚。

扮演田嫂的杨雅琴:山东济南人,1944年出生。16岁时考入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杨雅琴在前卫话剧团任演员期间,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前来胶东拍摄《地雷战》的导演看中。于是,这部电影中的游击队员田嫂便成了杨雅琴的第一个银幕角色。田嫂在片中只是个女3号角色,台词也不多。

二嫚(左)和田嫂

紧接着,在八一厂“文革”前的最后一部电影《苦菜花》中,杨雅琴再次饰演了女3号“娟子”,但这次戏份很重。这也是她真正第一次在银幕上的光彩闪现。随后,她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73年至1974年,她在影片《侦察兵》中饰孙玉英、《第二个春天》中饰刘芝茵、《蒙根花》中饰蒙根花等。以后,陆续在《我的十个同学》《旋涡里的歌》《西子姑娘》等影片和10余部电视剧中担任了主要角色。

石大爷的扮演者吴健海,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导演、演员,曾任前卫话剧团学员队教研组组长兼表演课老师,也曾任山东省导演学会副会长。

吴健海扮演石大爷

大勇的扮演者张汉荫,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原副团长、艺术指导,除了在《地雷战》扮演英俊的民兵大勇,以后还参演过《济南战役》《刀光虎影》《佛晓前爆炸》《冒名顶替》等片及电视剧《铁人》。获得第10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配角奖。除去话剧、影视表演之外,张汉荫还先后执导、制片多部电视剧。

张汉荫扮演大勇。过去看电影时就瞎议论,三个女民兵玉兰跟赵虎好了,田嫂嫁人了,二嫚跟大勇挺合适,哈哈!

鬼子中队长中野的扮演者董元夫: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演员,本片中扮演反派一号人物黄村据点鬼子中队长中野,后来又在影片《苦菜花》中扮演吕锡铅。

董元夫扮演中野

工兵小队长渡边的扮演者隋鸿祺:1934年出生,山东烟台人。1948年参军,在山东军区文工团工作,演过一些秧歌剧。1960年入济南军区政治部话剧团。参拍影片除《地雷战》外,还有《两个小八路》日军中队长三岛、《刀光虎影》汉奸高连三、《将军与孤女》池田、《以血还血》日商行老板吉田等角色。还参演《赵四小姐与张学良》《黑潮》《好汉秦琼》《狄仁杰与武则天传奇》等电视剧。

隋鸿祺扮演工兵小队长渡边

“扫雷专家”渡边在电影中贡献了几个经典场面,堪称笑点担当,不过他的表演极其考究,扔手套、跪姿、刀怎么放,都是有模有样的,就连导演都夸他真像日本人,走路,神态都非常像。扮演化妆偷地雷那段,最初导演只是打算让他偷完雷就跑回去,但隋鸿祺觉得这样拍,观众不知道小媳妇是渡边扮装的,于是和导演建议,自己回个头,后来渡边回头也就成为了观众记忆最深刻的名场面之一。虽然很多人不知道隋鸿祺这个名字,但是“偷地雷”和“臭粑粑雷”的精彩表演,给人印象太深刻了!

偷地雷

“臭粑粑雷”

扮演汉奸队长的牟长令:他最初是成立于1938年的国防剧团的演员。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话剧团演员。牟长令不仅出演过电影《地雷战》,还出演过电视剧《水浒》和电影《风流丈夫俏女人》。

牟长令扮演汉奸队长:“正在农忙的时候,小心炸了自己人啊!

两首插曲

《地雷战》片中有两首插曲:《民兵都是英雄汉》和《武装起来保家乡》,都非常动听,柳其辉作词,解放军军乐团李桐树、李延生作曲。

《民兵都是英雄汉》是赵家庄民兵和村民们自造地雷时唱的歌曲:“民兵都是英雄汉,不怕艰苦不怕难。打敌人,保家乡,地雷是咱好伙伴。没有铁雷造石雷呀,没有炸药自己碾呀,满山石头开了花,炸得那鬼子心胆寒!”看到这段歌词,大家是不是想到了《地雷战》里那炸得日伪军鬼哭狼嚎的镜头?《民兵都是英雄汉》,旋律悠扬,激扬慷慨,充满必胜信念。

《武装起来保家乡》是在影片结尾,也叫片尾曲。“埋好地雷端起枪,满山遍野摆战场。坚决消灭侵略者,武装起来保卫家乡。”歌声中,敌人被地雷炸得魂飞胆丧、四处躲藏,赵虎、玉兰和众乡亲们走下山岗,迎接胜利。

《武装起来保家乡》是一首合唱曲,由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团演唱。歌曲节奏明快,高昂激愤,气势磅礴,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决消灭侵略者的决心,今天听来仍感到振奋和鼓舞士气!

影片《地雷战》拍出后,先按一般军教片在部队作为配合训练内部放映,因生动可看反响热烈,相关方面决定扩大让普通群众观看,以在更大范围普及军事知识,于是1963年“八一”建军节起正式公映,立即受到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相继发表评介文章,认为该片“通过赵家庄与日寇的一场地雷战,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出这种斗争形式,从影片中不仅获得有关地雷战的一些系统的军事科学知识,还能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尤其称道影片“将有关地雷战的军事科学知识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一个故事表现出来”,“制作这样的军事教育片,是一种新的创造”。

《地雷战》和另一部著名抗战影片《地道战》一样,原本是作为教学片拍摄的,但由于故事极具传奇色彩,人物刻画生动,体现了人民战争思想,引起极大反响。几十年来,看过《地雷战》的人不下十几亿,广大观众非常喜爱这部片子,亲切地把《地雷战》《地道战》和《南征北战》一起称为“老三战”。

和许多老电影一样,《地雷战》的许多经典台词,能让人记一辈子:

“能打西洋鬼子,就能打东洋鬼子”

“我要是有支钢枪就好了”

“不给我可要动武了”

“地雷的秘密我探来了”

“不见鬼子不挂弦儿”

“我要是有支钢枪就好了”

“不见鬼子不挂弦儿”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