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千古忠烈,不想生前身后却争议很大,难以判断

真益谈谈历史 2024-11-09 01:32:02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但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第二年,安禄山就被杀身亡,可即便如此,安史之乱还是持续了八年之久。

因为这八年间,充斥着朝廷内部的无数权力争斗,才导致了原本可以早早平定的帝国叛乱竟然迁延了整整八年,期间除了皇权顶层之间的争斗之外。还有就是朝臣之间的博弈。

安史之乱基本上可以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叛军相继攻陷两京,到至德二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这是叛军的全盛的时期。

第二阶段:从至德二年唐肃宗命郭子仪等率军,并借十万回纥骑兵,连续收复两京,乾元元年,朝廷九节度兵围邺城,由于肃宗干预,导致历经半年而无功并全线崩溃,乾元二年史思明随后杀安庆绪,并进占洛阳称帝。

第三阶段:上元二年,李光弼、仆固怀恩反攻洛阳,遭遇邙山大败,不想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自立;唐朝再借兵回纥,收复洛阳,但因事先约定“土地归唐,子女金帛归回纥”,导致洛阳被洗劫一空,史朝义逃回河北,此时唐朝对叛军采取招降分化政策,史朝义部将等纷纷降唐,史朝义次年春被迫自缢而死,安史之乱落幕。

可以说,如果不是叛军两次窝里反,以及唐军从回纥借兵,光凭唐军郭子仪和李光弼根本不可能击败叛军。而在所有唐军主将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张巡。

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肃宗开始表彰为大唐捐躯的将士:颜杲卿、张介然、许远、南霁云、雷万春、对于这些应该表彰的忠烈,唐肃宗和文武百官唯独对名单上凸显的一个名字,众人却意见不一。

此人就是死守睢阳而遇害的御史中丞张巡。

张巡进士出身的文官,步入仕途后,张巡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等官,皆以政绩卓越、清正廉洁著称。杨国忠见张巡有才能,就多次拉拢张巡,可张巡为人志气极高,一再表示,杨家就是一座冰山,太阳一出来就得化。杨国忠听之后,气得要死,在这种情况下,张巡被贬到“土多豪猾”的真源县当县令。

就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顷刻而至,谯郡太守杨万石主动投降了安禄山。叛主后的杨万石第一件事就要拉张巡入伙。面对杨万石的卖主行为,张巡怒不可遏,愤而起兵,率领本县吏民数千人,毅然举起反抗安禄山叛军的义旗。真源县附近的雍丘县令令狐潮出城迎接叛军投降,可老百姓不愿意,趁令狐潮出城,直接将城门锁死,誓与雍丘共存亡。并邀请张巡为他们守城。

天宝十五年二月,张巡带兵接管了雍丘县,为了提振士气,他们先拿令狐潮的家属祭旗,张巡到任雍丘仅一个月,令狐潮带着叛军大将李怀仙率四万大军来攻,并声称要踏平雍丘,活捉张巡。但张巡与令狐潮间又爆发了大小三百余战。令狐潮屡战屡败,其手下叛军锐气尽失,不得不主动后撤。

此时安禄山的大军已拿下陈留郡(开封),直逼河南,而作为连通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正好穿过河南所辖雍丘、宁陵,睢阳等地。江淮一线实际上就是唐朝经济命脉,为了断绝唐朝中央的财政收入和粮饷,安禄山就令叛军兵分两路直扑河南。

此时,唐玄宗颁旨,命李巨为河南节度使,负责总领包括张巡、许远的睢阳、宁陵兵在内的河南十三郡军事,李巨一上任就鉴于张巡在真源、雍丘、宁陵一带抗击叛军的突出表现,封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恰在此时李亨在灵武登基,也就是唐肃宗,李亨一登基就让心腹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而贺兰进明的走马上任,也意味着在张巡担任河南节度副使的那段时间里,他的头顶上出现了两个地位、权力皆相等的上司,他们各自为新、老皇帝代言,彼此做着互相拆台的勾当。

安庆绪已命大将尹子奇统兵13万,绕过宁陵,直扑睢阳。安庆绪之所以如此部署,正是看中睢阳的地理优势。睢阳城不仅控江淮之便,更是唐朝宋州治所,东连李巨的彭城驻地,“形胜联络,足以保障东南,襟喉关陕”。

当张巡和副将许远发现尹子奇的真实目的后,他们只能像此前保卫宁陵那样,快速合兵睢阳,誓死抵抗,此时张巡的部队加起来剩下不足七千人。而尹子奇组织起来的13万部队,除了叛军中最精锐的幽州兵外,还有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无论从人数还是装备上看,二者实力悬殊。

睢阳保卫战注定是一场没有胜利恶战!

面对近乎二十倍于己的敌人,张巡却毫不畏惧。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张巡守卫睢阳期间,战事密集程度远超从前,守城倒是不怕,关键是断粮了,为了保证睢阳能继续坚守下去,张巡只好吩咐南霁云去找贺兰进明搬救兵;同时在城中施行粮食定量分配制度,规定一线将士每人每天最多可食用一合米(一升为十合),吃不饱就只能拿木皮、纸张、茶叶煮了吃。

南霁云随即出城与贺兰进明要粮。可他告诉南霁云,睢阳迟早陷落,将军有大把前途,何必守在那里送死?南霁云愤怒不已,拔出佩刀自断中指,并放言:待叛军平定后,必杀贺兰进明。在得知睢阳城内缺粮、士卒大饥后,尹子奇便架云梯,以钩车、木马攻城。即便在如此困境下,张巡依然扛住了敌军攻势。

迟迟得不到补给的睢阳士兵,有的渐渐饿死。活着的将士也大多气若游丝,完全没了往日的战斗力。张巡只好指挥将士“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但随着粮食越来越紧张,张巡不得已做出了一个惊天的举动。史载,他将自己的爱妾带出来,对将士们说:“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说完,当众杀了这个小妾,给睢阳将士充当军粮。对此,守城将士声泪俱下,不忍食之。张巡“强令食之”,这群可怜的将士才照办。

再后来,看着守城将士为睢阳日夜奋战,许多百姓自发加入了“供粮”行列,史载,“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余才四百人”。古代战争,围城、屠城并不少见,但像睢阳之战这样,百姓奉献自我、为守城将士充军粮的,十分罕见。

既然战况如此惨烈,张巡为何至死不降不撤?因为张巡认为,放弃了睢阳,江淮必定不保,而江淮不保,天下更加岌岌可危,到时会死更多人。其次,退一万步而言,若放弃睢阳,以将士病饿羸弱的状态强行突围,势必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城外尹子奇大军虎视眈眈,我军出城无险可守,其结局也必然是死亡。既然终究要一死,何不尽忠到底,做个响当当的英雄呢?

至德二载十月,尹子奇再度集结大军攻城。此时的睢阳城,内无兵可战,外无兵来援。对于这样的结局,张巡似乎早已坦然接受。在睢阳城即将陷落之际,他跪在地上,朝西方磕了三个响头,大呼道:“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

叛军最终进入睢阳城时,城中只有四百名平民。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将皆被俘虏。最后都被安庆绪下令处死,就在睢阳城破三天后,张巡生前望穿秋水的援军终于来了。实际上,在张巡死守睢阳期间,宰相张镐替代贺兰进明,在听闻张巡告急多时,他多次命令濠州刺史闾丘晓率部增援。而闾丘晓对才华高于自己的张巡嫉妒不已。他接到命令后,故意拖延时间,致使张巡失救、睢阳失守,尽管张镐后来杖杀闾丘晓为张巡报了仇,但已经没有作用了。

后来,唐肃宗也听从李翰等人的建议给予睢阳守城将士应有的表彰,但彼时天下的舆论却似乎还不愿正视张巡等人的付出。作为张巡生前的挚友,翰林学士李翰称,张巡食人实属无奈,皆因睢阳“救不至而食尽,食既尽而及人,乖其素志”。更何况,张巡还有“守一城,捍天下”之功,不应被埋没。最终,基于张巡立功的表现,唐肃宗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授其子官职。

吃人的事毕竟发生了。即使是当时为张巡辩护的两股最强的力量,也都难以直接为张巡屠杀百姓食肉的恶行本身开脱。李翰拿“这不是他的本心”来进行辩解,本来就已经有些乏力,韩愈更是回避了吃人的问题本身。“古今道德观不同”并不是万能的法则,不用引用儒家经典来说明这一行为的恶劣。张巡吃人,对比唐肃宗的“克城之日,土地、士人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不知道要高上多少倍。

在睢阳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与血肉饲喂守城的军人,为了挡住叛军推进的步伐时,同样是李唐王朝的子民,另一大批平民的命运,就这样被皇帝的一句话,被轻飘飘地划到了凶狠的异族那一边。你看,历史原来自己会说话呢。

张巡们的心中,有比青史留名更值得守护的东西。当其时一死易耳,背着吃人的千古骂名活下去,远比干脆一死更难。这步迈出去,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背千古骂名又如何。此谓真英雄、大丈夫。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