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看着挺普通的圆珠笔,它的核心部分就是笔尖里的小钢珠和包裹着它的钢头。这个小小的钢珠,直径一般就几毫米,却承担着写字顺溜、墨汁均匀的重要担子。就这么个不咋起眼的小玩意儿,一度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标尺”。
据说中国每年生产的圆珠笔可有 400 多亿支,可因为笔尖钢珠这玩意儿技术要求不低,利润又少得可怜,国内没多少企业乐意涉足这个领域,所以大部分钢珠都是从日本进品。这一事实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使劲儿瞎传,甚至上升到了“国家尊严”的高度,一时间,“中国做不出圆珠笔钢珠”的说法到处都是。
一开始,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工业实力存在误会,觉得中国在高端制造这块儿还有不行的地方。等他们发现中国大量进口钢珠的时候,就片面地把这个现象说成是“技术落后”。随着社交媒体兴起,这说法被迅速传播,甚至有些所谓的“公知”还把这当“励志故事”讲呢,用来鼓励年轻人努力学习,要不“连个圆珠笔头都做不出来”,那咱们真就做不出圆珠笔钢珠吗?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圆珠笔钢珠的制造可不是啥特别高级的科技,它更多的是个精密制造和成本控制的问题。实际上,中国早好些年前就把这技术掌握了,就是因为市场需要和利润方面的考虑,没大规模生产罢了。既然中国能做圆珠笔钢珠,为啥还大量进口呢?
圆珠笔钢珠虽说市场需求量挺大,可单价太低了,利润空间有限。对国内那些大型炼钢厂来说,生产这种小玩意儿不光挣不着啥大钱,还可能因为调整生产线、控制质量这些成本而得不偿失。
日本那些发达国家在圆珠笔钢珠的生产上,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和成本上的优势。他们通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生产改进,做到了既高效又低成本的生产。中国要是想在这一领域和他们竞争,得投进去大量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从经济上看可不划算。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中国选择进口圆珠笔钢珠是一个理性的决定。这可不是说中国在技术上存在缺陷,而是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
为了不赔本,太钢决定用最小的生产线开工,还把“老祖宗级别的”老炉子请出来炼钢。结果呢,这一炼,还真炼出了 60 吨质量特别好的小钢珠!这些钢珠不光质量棒,价钱还比国际市场上的低好多。太钢这一招,直接让国际上圆珠笔钢珠的价钱从每吨 11 万美元掉到了 5 万美元。这一场“价格战”直接把全球三大笔头钢厂里的两家给整垮了,他们一个劲儿地说太钢“搞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