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的领袖谈人格特质与领导待人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1-06-27 21:54:48

对于管理者来说,领导与待人是决定成败的基本因素。关于领导统驭与人才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很多。大多在大学使用的教材,是以美国的学者所著述的教本为主,着重于理论架构模型的陈述与分析。

事实上,中国人社会普遍性的思考模式其实与美国人有基本的差异。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所以中国人更加习惯于从历史经验中,来探索问题的关键、以及解决之道。而且中国人认为以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很有左宗棠所谓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乐趣。美国历史短浅,比较没有从历史中寻求智慧的思考习惯,也无法享受这种一般知识分子,一起与“古人分享智慧”的乐趣。

我们可以说,在思考逻辑上,中国人偏向于类比法与归纳法,美国人比较偏向于分析法。

本文是以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与故事,来探讨“人格特质与领导待人”的问题。本人所引以为依据的资料,是以真正的历史,如东晋陈寿的《三国志》为主;而不是民间的小说与传闻。所以本文所勾画的历史人物面貌,以及人格特质,会与小说《三国演义》的人物面貌,有很大的差异。

人格特质与待人

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的形成,部分是来自于基因,部分是来自于后天成长的社会与生活环境,还有部分是来自于个人自己的领悟力与学习的意志力。因此,同胞兄弟可能会有大相径庭的人格特质;同样成长环境下的人,有类似的生活历练,也会有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质。

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会直接影响到他对于事情的看法与行为反应。比如一个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与一个终年在山上种茶老农的人格特质必然不同。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也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行事风格与人际关系。

作为一个领导者,基本上就是要不断的去发展人际关系、掌握人际关系与运用人际关系。因此,一个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必然会有一批伙伴、下属、群众甚至是对手与他做出经常不断的互动。简单来说,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然是一个成功的人际关系的经营者。

如果有人问我“何谓管理?”我想最简单明了的一个定义就是:管理就是经由人来把事情做好。既然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与行事风格;因此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必然会冲击到他的人际关系。那么,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又会如何影响到他的“领导与待人”呢?

做为一个领导者,所谓的领导统驭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来做探讨:

1.如何识人?也就是领导者如何对于别人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估与判断。

2.如何用人?也就是领导者如何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

3.如何带人?也就是领导者如何与别人做出相对长期的互动。

比如在楚汉相争时期的军事天才韩信,原来是项羽军中的执戟郎中,俗称看门的。因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位天赋异禀的战斗奇才,所以完全无法重用韩信。项羽自身的人格特质,形成了他重用韩信的障碍。

韩信后来投靠刘邦。刘邦的出身是江苏沛县泗上亭长,相当于如今的街道主任,后来干上了沛县的县长。在起兵抗秦的时候,战斗天才项羽是24岁,年少气盛;刘邦已经是个40岁的江湖老油条。但是刘邦多年来与地方黑白道打交道,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刘邦的反应灵敏,IQ与EQ都很高。刘邦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会带兵打仗,十分需要军事人才。加上刘邦的亲信萧何积极替韩信背书,于是刘邦与韩信经过策略性的讨论,也就是所谓的《汉中对》之后,就很明快地搭建了拜将坛,亲自拜韩信为将,进行北伐。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刘邦的人格特质,刚好与韩信的需求一拍即合。

刘邦自己也说,他的长处,就是知道自己带兵不如韩信,但是能够重用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人际的相处是相互的。有时候领导者有知人之明,也很想用这个人。但是对方未必会选择为你所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人格特质的是否相融,可以考虑为一种化学关系。代表的是一种感性的内涵。

一个三国的故事可以说明所谓的“化学关系”。三国东吴有一位很资深的骁将,智勇双全,叫做程普。程普的辈分很高,属于追随孙权父亲孙坚的第一代战将。后来东吴拜了周瑜作都督。周瑜是孙权哥哥小霸王孙策的至交。程普的资历与年龄都比周瑜要高,但是军阶却低于周瑜,是右都督。程普心中不服,数次侮辱周瑜,不过周瑜每次都忍下,程普开始对周瑜改观,曾感慨地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酿,不觉自醉。”

程普这是由衷地称赞周瑜品德高,程普能如此称赞周瑜,想必是周瑜能折节容下,终不与之计较,感动了程普之故。

一个领导者,给原来有敌意的副手的感觉是,“如饮美酒,不觉自醉”,这就是我所谓的人格特质所发挥的化学作用。这是一个很令人感动的、对主管的评价。

“有姿貌,精意于音乐”的周瑜,因为具备这样的人格领导魅力,才会让军士用命,包含著名的悍将黄盖,群策群力、以弱击强,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

补充一下,中国史书对于周瑜的评价是很高的。对于周瑜的溢美也反映在唐宋的文学作品之中。最家喻户晓的,应该是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这段形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到了元末明初,受到异族侵略以及晚宋理学的影响,非常看重“正统”的观念。三国的蜀汉成了“正统”,曹魏与孙吴成了“非正统”。“正统”是好人,“非正统”是坏人。非民间小说《三国演义》取代了历史,周瑜就被描绘成了头上插着野雉毛,心胸狭隘、被诸葛亮玩弄在股掌之间的反派人物了。英雄落难,莫此为甚!

曹操的人格特质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精彩的一个时代。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字句来形容,就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故事的内容丰富,包含了战略制定、战术运用、外交谋略、人才的争取。三国时期的三场主要会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争范例。所以三国故事的影响力很大。满清的开国者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为了要征服中国,对三国故事都潜心研究;甚至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如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为了要统一日本,对于三国故事也都耳熟能详。三国故事,长久以来,已经成了打天下的霸主们,活生生的范例教材。

我在此要探讨的是,这些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特质。这些人的人格特质,如何影响到他们的领导与待人;最后,如何影响到他们的功业与历史定位。

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与诗人。他的人格特质是什么,又如何影响他的领导与待人?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曹操有这样的描述:

太祖武皇帝,姓曹名讳操……桓帝时,曹腾为中常侍……养子嵩嗣。莫能审其出生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所以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的背景甚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搞不清楚。曹操少时机警有权谋,喜欢任侠放荡,到处晃荡,也没有想要找个正经的工作。

再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所写的《讨操檄文》中,对曹操的描述:

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细政惨苛,科防互设;缯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

所以就曹操的出身来说,是阉宦阶级的养子,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

他的出身与儒家所讲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很有距离的。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与儒家的“言忠信、行笃敬”也不同调。曹操的“细政惨苛,科防互设;缯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强调的是法制。

但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又说到曹操很节俭:

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彩,帷帐屏风坏则补之。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意思是说:曹操很节俭,后宫不穿锦绣衣服。宫人的鞋子都是素色,帐子屏风坏了就补缀,被子取暖用,没有花边。

因为曹操的人格特质中不具备儒家的成分,所以曹操用人唯才,不在乎孔孟学派的繁文缛节与道德要求。曹操曾经三度颁发求才令,最著名的一段话是来自于建安二十二年的《求逸才令》: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些史书记载,已经勾画出曹操的人格特质。曹操出身于阉宦家庭,社会阶级低下,传统的儒家学派看不起他的出身,他也不认同儒家学派的礼教与道德规范。他交游广阔、阅历丰富;他生性节俭,从政的风格崇法务实;他非常渴求人才、任用人才时,根本不在乎世俗的评价。

曹操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格特质,就是他的文采。他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自《诗经》以来,最好的四言诗。他的诗反映现实、抒发胸怀、慷慨有力。他的四言诗代表作是《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很有意思,文情并茂。一开始就直抒胸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说得干净利落。最后二段在表述他对于求才的看法。贤主固然有求才之苦;相对的,人才也有贤主难遇的困惑。这种困惑,好比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接着,曹操再说到他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仿佛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既然如此,难觅明主的人才,何不来投效于我曹操呢?曹操自觉可以与周公做比较。周公就是因为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求才之心,才会得到天下的拥戴。

这就是才华横溢、雄才大略的曹操。因为曹操具备才识过人、文采风流的人格特质,加上他胸怀大度、求贤若渴,所以曹操的用人格局比较宽阔。在曹操阵营中,文臣武将、骚人墨客,皆为一时之选,可谓是人才济济。

《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曹操为: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在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以寡击众,大败袁绍,奠定统一中原的基础。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这是代表汉朝末年,社会势力版图的变迁。官渡之战是个分界,明确标示了法家寒门集团的兴起(曹操为代表),以及儒家豪族集团的式微(袁绍为代表)。

不过,从人格特质与领导统驭的角度来看,袁绍手下的重要谋略家,如荀彧、许攸,都先后背离了袁绍,投靠曹操。代表曹操“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的人格特质,作为打天下的的领导者,更优于袁绍的“繁仪多礼,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人格特质。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法家的人格特质与儒家的人格特质,基本上是不同的。西汉末年的王莽,与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是非常强烈的对比。王莽笃信儒教,一切以复古为尊,王莽甚至要全面恢复周朝的井田制度;曹操不理会传统的包袱,崇法务实,一切以目的为导向。曹操创立屯田制度,命令不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以求恢复经济生产,并解决军粮问题。曹操甚至鼓励他的妻妾,在他过世之后改嫁。

个性决定命运。一个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也会决定他的基业成败。在打天下的乱世,从历史经验来看,法家的人格特质,更强于儒家的人格特质的。

天下英雄谁敌手

说完了曹操,再来说说三国的另一位霸主刘备。

刘备在早期,没有自己的地盘,曾经依托在诸多的地方势力之下,包含了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刘璋等等。刘备的凄凄惶惶与孔子的周游列国作比较,其实也毫不逊色。

有趣的是,在刘备投靠这些军阀的经验之中,似乎与曹操最合得来。其实在两人交往的过程中,是曹操有恩于刘备。后来两人分裂,是刘备恩将仇报,对不起曹操。《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之前,刘备投靠吕布,又同时收编招募自己的兵马万余人。吕布对于刘备的不断扩大自己的军力很不以为然,于是双方翻了脸。吕布是个骁将,出兵就把刘备打败了,还俘虏了刘备的妻小。刘备跑去投靠曹操。曹操爱惜刘备是个人才,所以亲自出征,讨伐吕布。终于帮刘备救回了老婆孩子,一起回到了许都。

曹操救了刘备妻小,还拜刘备为将军,非常礼遇。出则同车,坐则同席。这段时期,是曹刘两人英雄惜英雄的美好时光。当时的曹操,已是一方霸主。刘备还是寄人篱下。著名的故事“煮酒论英雄”,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公元198年):

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在曹操的眼中,当时寄人篱下的刘备,是个英雄。袁绍虽然在当时是兵多将广、声威最盛,可谓天下第一,却不被曹操放在眼内。

后来汉献帝的岳父董承,想要诛杀曹操,所以带了汉献帝的血诏,要求刘备一起合作灭曹。事迹败漏,曹操与刘备的英雄惜英雄的美好时光,宣告结束。

“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非常有趣,一方面显示刘备必然有过人之处,能让曹操如此看重;另一方面,也显示曹操的确眼光独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说的一点都不错。日后也只有刘备能与他分庭抗礼。当时的孙权,才16岁,还没有冒出头来,东吴是由勇猛无俦的小霸王孙策当家。几年之后,孙策过世,三国鼎立的另一位主角,孙权才登上舞台。

至于曹操是如何评价孙权呢?曹操评论孙权是在煮酒论英雄的15年之后(公元213年),“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所以曹操对孙权的评论是:“生儿子就当如孙权!”

其实这句话说得很实在。曹操年长孙权27岁,曹操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58岁了。曹操也许在心中拿孙权,与自己的接班儿子曹丕做了比较,孙权还是比曹丕优秀。

有趣的是,孙权的哥哥孙策,也很讨人喜爱。孙策早年初遭丧父之痛,去投靠他父亲孙坚的上级军事领袖袁术。袁术极为欣赏孙策,就好希望能够生子如孙策,甚至死而无憾:“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

孙权的父亲与哥哥,孙坚、孙策都是亲冒矢石、冲锋陷阵,勇猛非凡。在孙氏家族的基因双螺旋链中,一定是有很强的“勇敢”基因。在赤壁之战的前夕,曹操号称兵马80万,东吴只能动员兵马5万。当时大部分饱学的谋臣,如素孚众望的张昭、顾雍等,都认为东吴完全无法抗衡曹操。与其家毁人亡、生灵涂炭,不如“归顺朝廷”。孙权当时才26岁,在这个紧要关头,孙氏家族的“勇敢”基因发挥了关键作用。孙权接受了周瑜、鲁肃的建议,决定一战。因而写下了中国战争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案例。

孙权为了展示决心,在会议中,当场拔刀砍断了面前的茶几,说:“各位将吏如果还有谁要再提归顺曹操,就会与这个茶几有相同下场。”既然作了重大的决策,就要很快统一行动。不允许杂音干扰行动策略的有效执行。少年英雄孙权的这个做法,充分展现出了他的领导魅力。

从这些片段,可以感受到孙氏家族的人格特质。

看曹操如何评价刘备,又如何评价孙权,都十分的有趣。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刘备与孙权,一方面更可以帮我们了解曹操的人格特质。

中国的历史与文学密不可分。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曹刘”的故事,与曹操评论孙权,都进入了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作品之中: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辛弃疾到了东吴的故都京口(今镇江)北固山,遥望江北中原他的故乡,所写的感怀词。当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诗人辛弃疾曾经直接带兵参与过军事行动,一直想争取朝廷支持他北伐,都不成功。他到了孙权的故都京口,写下这首感怀史事的作品。这首词,把三国时代的三个主角曹操、刘备、孙权,放在一起,做了个“概括承受”。

刘备的人格特质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刘备的人格特质。《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刘备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与母亲编草席卖鞋子为生。所以就算刘备真是汉家宗室,也沦落成了普通百姓。刘备不爱读书,但是喜欢玩狗马,音乐、喜欢漂亮的衣服。废话不多、喜怒不形于色。刘备喜欢结交“豪侠”,邻里的青少年也都喜欢跟他交往。

有趣的是,在人格特质方面,刘备的“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与曹操的“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是相同的。两人的出身卑微,也很相似。可以想象,曹操与刘备,都是带有江湖味、善于结交人才的人。

刘备的“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与曹操的“少机警,有权术”,是一样的意思。基本上都是表面任侠好义,实际上都很深沉。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干什么。

打天下的英雄人物,与商场上的创业家,都需要有类似的人格特质,要能够很快地识人与待人。好的领导者永远能够吸引一批追随者,做事太规矩守分的人,往往就会让人觉得沉闷无趣。沉闷无趣的人,是不容易吸引到追随者的。所以打天下的英雄豪杰,通常都会有草莽味。尤其是乱世的霸主,需要大批的普通老百姓作为追随者。而普通老百姓,都是很草根的、他们会被草莽气所吸引。所以,要成为乱世的霸主,必须是外表草莽豁达,然而内在却是审时度势、通权达变,一切了然于心。

曹操与刘备都具备这种人格特质。曹操很清楚地知道,刘备具备了这种乱世英雄的人格特质。曹操很清楚,袁绍、袁术、刘表、刘璋等台面人物,做为取得天下的雄才霸主,还缺乏某些部分的人格特质。所以才会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如此看重刘备,倒真是把刘备吓了一跳,吓得把筷子都掉落到地上。

领导特质的感情因素

也许是因为刘备少年失怙,家境清寒,所以刘备很看重朋友。曹操爱才,用人的格局很宽宏。刘备用人相对比较偏执,感情的因素特别重。所以他的几个主要的事业伙伴,对他都非常的情深意重。

刘备因为董承诛杀曹操事件失败,离开曹操,重新寻找依托。关羽与刘备失散,留在曹营。曹操爱才,也敬爱关羽,封了关羽为汉寿亭侯,希望留住关羽。并请名将也是关羽的好友张辽,去说服关羽。关羽叹道:“我深知曹操对我很好。但是我受刘备厚恩,不可以背叛我与刘备的誓言。但是我会先为曹操立功,再离开曹操。”

后来关羽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就帮曹操出战,杀了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为曹操做了回报。曹操知道关羽要走了,重重地给了关羽奖赏。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操的左右要去追杀关羽,曹操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于是让关羽顺利带着刘备的妻小,到袁绍的营地去投奔刘备。客观而论,曹操对刘备与关羽,都是相当的惜才,非常的宽宏大度。

这就是故事的原型,在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描述之下,却成了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传奇故事。为咱们关老爷的赤兔胭脂马、青龙偃月刀锋之下,平添了不少莫名其妙的冤魂怨鬼。赤兔胭脂马,在罗贯中的构思之中,恐怕是来自于传说中,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家族。

重要的是,一方面是关羽的忠义千秋、死心塌地地追随刘备;另一方面是刘备的待人,必然有他特别独到之处。刘备的人格特质,与领导待人风格,必然是投入了很重的感情。如果纯粹以功利的角度来看,刘备所能给关羽的,显然无法与曹操竞争。关羽会选择追随刘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人格特质的是否相融”,应该是关键的因素。

当刘备以深重的感情来待人的时候,可以想象,他只能有选择性的,针对有限的对象。如果你觉得老板对你特别好,你会很感动;如果你觉得老板对谁都好,你就不会特别感动了。所以刘备的核心干部,对刘备都非常知恩图报,但是相对来说,刘备的手下人才比较有限。不像曹操的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这就是刘备的以重感情待人的优点与缺点。

诸葛亮在这篇短短的《出师表》中,一共用了13次的“先帝”称呼刘备。尤其是刘备与诸葛亮结识的经过,写得很感人。

刘备三顾草庐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那一年,刘备已是47岁,诸葛亮才26岁,耕读于南阳,没见过什么世面,也完全没有实战经验。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草庐”,向诸葛亮请教对于时局的看法。诸葛亮受到感动,全力报效刘备,也是可想而知。

如果一个企业的大老板,名满天下,亲自拜访一个学校刚出炉的博士,“猥自枉屈,三顾草庐”,恳请他出山以托付重任、共创事业。他难道会不受感动吗?

第二年,建安十三年,发生了一件改变历史的大事,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赤壁之战。这就是《出师表》中所谓的“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与刘备的“革命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终于导致了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

这是刘备的人格特质,与他的领导与待人。他的感情色彩很重、亲疏远近之分很明显。他也有知人之明,他所看重的人,不论是关羽、张飞还是诸葛亮等,最后都还是知恩图报、始终如一。但是相对来说,刘备人才的格局就很难做大了。

不过有趣的是,他的左右手都赢得了千秋万世的大名。关羽成了武圣,是中国人忠义千秋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似乎成了中国民间神机妙算的最高境界。刘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笔下,似乎没有得到特殊的关爱。一般中国民间对刘备的印象很模糊,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听到上一代的老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江山”。持平而论,刘备最后只得到这样的评价,也真是低估了他的江湖豪气,以及推心置腹的领导才干了。

史书《三国志》对于刘备的评述是:

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唐宋时期的文学家,写下了很多咏叹历史的作品。唐宋文学,整体来说,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相当公允,充分显示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水准很高。著名的诗人杜甫,因为遭逢安史之乱,在四川成都居住多年。成都是三国蜀汉的故都,有刘备与诸葛亮的祠堂。所以杜甫留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诗篇,有好几首都是在咏叹刘备与诸葛亮故事,其中有这两句话写得很好:“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说的虽然是刘备与诸葛亮有君臣之分,但是就民间的祭祀看来,两人已是一体,没有什么差别了。

这就是领导特质的感情因素发挥到了极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人格特质的相融,所造成的感性影响力,竟然足以超越时空、流芳百世,也真是一个奇迹了。

(完)

相关阅读:神秘的左慈究竟是仙人,还是魔术师?他的飞升是真是假?

三国里五大不可思议的单挑:厚颜无耻王司徒,居然战平过太史慈!

刘禅痛恨诸葛亮才屡次否决为其立庙的提议?阴谋论不可取

赵云的美男子形象究竟是从何而来的?赵云的形象变迁

赵云与张郃,这两位河北老乡,谁更强?​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