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武门之变失败,那么李世民的历史评价将取决于李建成登基以后的表现或者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成绩。
首先,李世民要是在玄武门失败了,那么他免不了被杀的命运,后面就更不会有什么贞观之治、打服周边,成就天可汗的地位。
后面的历史就会变成以李建成为主角的时代。
李建成登基后,不说做得比李世民好,他要是能打造出一个类似于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汉宣之治”、“开皇之治”这样的治世,在对外战争方面,不说像李世民那样灭东突厥、灭高昌国、打残高句丽这样的战绩,至少要打赢几场战争,确保大唐的基本安宁。
只要做到这个地步,李建成的历史评价一定会超过李世民。
当然了,这个所谓“超过李世民”,是建立在李世民玄武门政变失败被杀,没有后面的贞观之治和灭东突厥这样的成绩加持的情况下。
到那个时候,人们只会记得大唐的第二个君主李建成挫败了二弟秦王李世民政变夺嫡的阴谋,登上皇位后,又把大唐治理得井井有条,经过隋末战乱后,再次实现天下大治。
至于李世民,他的评价可能就停留在一个夺权失败的宗室名将这样一个层面。
没有人会为李世民夺权失败而感到可惜,因为李建成当了皇帝后,做得很好,把李唐带入了一个强盛的时代。
但是,李建成要是做了皇帝后,如果变得荒淫无道、胡作非为,把李唐的江山社稷搞得乌烟瘴气,或者说,李建成登基后,能力太过于平庸,李唐江山在他手里,根本没有什么建树,那么一定会有人为李世民的失败感到可惜。
这个时候,人们会说,要是秦王李世民夺权成功该有多好,那样的话,就凭秦王李世民的能力,一定会治理好天下,把大唐打造成一个强大的王朝。
所谓的历史评价,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评价都是通过对比得出的。
李建成就算在玄武门之变赢了李世民,他的历史评价也取决于他登基以后的成绩,而不取决于单纯的玄武门之变的胜败。
他干得好,评价自然高,他要是干得不好,人们自然会认为李世民会做得更好,对他的评价也会很低。
不过,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李建成也不是泛泛之辈,他要是登基为帝的话,不说有多厉害,搞出一个属于李建成的治世,他还是能办到的。
李建成这个人的能力,从史料中大概能看得出来。
早在李渊起兵反隋之前,他就被李渊派到河东秘密结交各路贤才和豪杰,为李渊网罗了不少人才。
李渊正式起兵后,在攻打西河城之时,李建成担心自己招募的新兵还没有经过训练,无法打仗,于是亲自出面制定军法,整顿三军。
在行军途中,李建成又和士卒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有吃的喝的一定会和将士分享,并且在军法中严格规定,军队严禁骚扰百姓,百姓种在路边的瓜果,必须给了钱才能拿。
史载,李建成由此深得军心,其所部“将士见而感悦,人百其勇”。
后来大军抵达西河城下后,李建成并没有急着攻城,而是采取劝降为主,攻城为辅导策略,他亲自出面劝说城里的人投降。
于是城里的人纷纷请求归降,唯独郡丞高德儒不愿投降。
这时,李建成再大举进攻,那些投降的人充当内应,轻而易举地就攻破西河城,前后历时仅仅九天。
就这种手段,可以看出李建成绝对不是什么废柴,也不是什么纨绔,而是一个厉害角色。
后来在李渊攻取长安道战役中,李建成也立下过不少战功。
李渊称帝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主要工作就是坐镇长安,协助李渊处理各种政务。
这期间,李建成不说干得有多出色,至少没犯过错误,史书上也没记载说他在政务方面有什么干得不好的地方。
而且,当时尚处于乱世当中,李世民在前线打仗,李建成要在后方为他做好后勤,这是有难度的,毕竟后勤这种工作,在历史上都是萧何、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在负责。
此外,在李唐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李建成也有几次带兵出征的经历,虽然都是一些小规模的战役,但都打赢了,基本没有败绩。
这些都说明,李建成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处理政务,他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他真要是做了皇帝,不说一定做得比李世民好,至少不会差。
从这一点推论,如果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败了,那么李建成做了皇帝以后,他的成绩一定不会差。
到时候,李建成的历史评价会是比较积极正面的,而李世民则会被视作一个谋反失败被杀的宗室藩王,也是李唐开国名将,但也仅此而已了,没有人会为李世民的失败而感到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