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天下战乱)
公元878年,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放下武器,归顺了朝廷。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他再度反叛,又拉起队伍开始反抗唐朝统治。
老实说,黄巢这个人,打仗很有一套,他在浙东和江西各处开花,天下之大任他行走。
一支农民起义军,怎么能这么横?
这当然是有方式方法的。
因为,黄巢看似是毫无阻碍随便走,但其实,他的行进方式是有特定规律的,那就是,他的部队只在各个藩镇之间的缝隙里穿行,他很喜欢溜缝子。
唐朝的整个版图,基本上就是被各个藩镇所控制的, 藩镇里边有节度使,而节度使们多不受朝廷管理,藩镇之间也绝不会通力合作而只会相互争斗,黄巢只要在那些藩镇的势力边境上行走,而不入侵藩镇实际管辖的地盘,就没有人愿意浪费兵力去管他。
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黄巢找到了唐朝版图上的权力真空区,他把他的行军路线始终制定在那些三不管的地方上。
就这样,黄巢带着他的军队,竟然一路杀到了福建,还攻下了福建的福州,之后继续进军,入侵广东,一天不到,又把广州给拿下了。
在转战岭南的过程中,朱温的二哥朱存战死了。
当然,如果不是朱存战死了,朱温也许还是个大头兵,也正是因为二哥死了,黄巢抚恤,才把阵亡士卒的弟弟升为了队长,让他做了军队中的低级将领。
朱温升官后三年之后,黄巢转回身,一举攻破了长安,唐僖宗没办法,只能学着自己的几位老前辈,收拾行李往四川跑。
(黄巢称帝,建国大齐)
由是,黄巢称帝,建立大齐。
童年时代的黄巢曾有诗云“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青帝,就是掌管四时节令的神灵。
黄巢当然做不成神仙,但是至少在登临帝位的某一个瞬间,他体会到了掌握天地一切的感觉。
黄巢的高机动部队,肆虐全国,从他起兵到占据长安,基本上可以说是畅行无阻,他不仅行军速度极快,而且神出鬼没,各地军阀听到黄巢的名字无不胆寒,豪族乡绅们更是望风而逃。
如此看来,这黄巢的确是有能力的,但是与其说他有能力,倒不如说是因为唐王朝的腐朽统治和无法整齐划一进行行动的军事系统造就了黄巢的指挥艺术。
占据长安之后,朱温再次得到黄巢重用,黄巢甚至给了他一支军队,让他驻扎在长安外的东渭桥,这是个战略要点,是通往长安的咽喉,把这么一个地方交给朱温来驻守,可见黄巢对朱温已经有了一些信任。
当然,黄巢让朱温在东渭桥驻防,不是让他老老实实就地防御就完事儿了,黄巢还交给了他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招降长安城外的一支官军,这支官军的将领,名字叫做诸葛爽。
这个诸葛爽,他还不是官宦之家,他最开始也是叛乱的反贼,大概黄巢起义十年前,广西桂林有个叫做庞勋的人就起义过一次,这个庞勋起义的原因还很魔幻,庞勋和其部众原本都是唐朝的戍边将领,一开始朝廷把他们派出去的时候,说在边地待个两三年就能调回来,结果将士们干了六年仍然仍然没有还乡的希望,士卒们情绪不良,感觉自己上当受骗,索性就起义了。
(诸葛爽 形象)
谎言,成了激起兵变的主要原因。
那个时候诸葛爽就是跟着庞勋干的,后来庞勋事败,诸葛爽投靠朝廷,一直干到节度使加右仆射。
这个人本来就有反叛前科,人品不行,所以朱温一跟他聊,诸葛爽很快就再度倒戈,投入了黄巢的麾下,朱温这就算是又立一功,而这个时候的朱温,在黄巢的心里就很有分量了,黄巢把大量军队都供他指挥,让他攻取邓州,也就是今天河南邓州,朱温也不负所望,不仅拿下了邓州,还把邓州的刺史也给俘虏了。
要知道,这个邓州,它等于是长安的东南大门,朱温把邓州拿下之后,就有效的阻挡了荆襄地区进攻长安的唐军,这是大功,所以朱温返回长安之后,黄巢亲自接待朱温,礼遇甚佳。
当然,饭不是白吃的,黄巢知道朱温这人挺能打仗,于是没过几天又把他调到了长安外的兴平,让他抗击由西而来的唐军。
这一期间,朱温的对手大概有两位,一位是唐将李思恭,一位是唐将李孝昌。
当然,这哥俩就算是绑一块也不是朱温的对手,朱温时常在战场上把他们杀得大败。
在黄巢看来,朱温俨然已经是自己阵营中的重要军事将领,而且还是胜率比较高的那种,而对于这种人,如果你只让他做防御工作,那就难免有点屈才,于是黄巢又亲自拨给朱温一支军队,让他到同州去驻扎,并且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
同州,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而便宜行事的意思就是,你朱温到了同州之后,是原地防守啊,是主动出击啊, 你爱干嘛干嘛,你自己决定,不用再跟我汇报了。
当然了,这个时候同州还在唐军的手里,朱温想要便宜行事,就必须把同州给打下来。
事情发展的很顺利,朱温轻而易举的拿下了同州,同州刺史仓皇逃窜到了河中。
(同州风光)
而当时的河中,则掌握在节度使王重荣的手里。
占领同州之后,朱温士气更盛,兵锋更锐,他还和王重荣的军队交过手,不料战败,王重荣之前听说黄巢手下新添一员猛将,本来还有些忌惮,交手之后发现朱温不过如此,于是趁热打铁,四处筹措兵力,搞来三万多人,打算夺回同州,将朱温部一举歼灭。
眼见王重荣要收拾自己,朱温也有点慌,他立刻把自己这边的战况写成奏疏,快马加鞭送到黄巢的手上,希望黄巢赶紧派兵支援。
但是,朱温前前后后发了十来封电报,黄巢却一封也没收到,而全都被大齐政权的左军使孟楷截获,之后隐匿不报。
这个孟楷,当时也属于是黄巢手下的重要将领,功勋卓著,他和朱温有没有交情不说,但根据史料的记载,俩人肯定是没仇的,因为他俩都是各自带兵,各打各的,但孟楷何以秘密截获朱温的求援信息隐秘不报呢?
想来原因也很简单,在黄巢的势力并未形成政权的时候,起义军们都是一家人,他们生死相同,荣辱与共,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推翻唐朝的统治,把政权,或者说是把权力拿到自己的手里。
但是,一旦黄巢称帝,大齐政权建立,他们这个目标随即失去,而新的目标就变成了各自分割已经拥有的权力。
同为黄巢麾下名将,虽然孟楷和朱温各自统领军队,但是他们的主要方向都是从长安出发,进入河南而开拓土地,那么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就等于是在同一个赛道,既然如此,那么对孟楷来说,是让王重荣消灭掉朱温好呢,还是让朱温获得援助,消灭掉王重荣好呢?
当然是前者。
因为,如果前者一旦实现,那么自己在无形中就失去了一个强悍的同僚,除掉了一个在未来瓜分自己权势的对手,而如果后者得到实现,朱温的战功和权势兴许会倾轧过自己,这很显然不是孟楷乐意看到的。
(孟楷 形象)
所以,孟楷直接就切断了朱温和大齐朝廷的通讯。
王重荣的大军取同州易如反掌,自己没有后援,要么战死,要么饿死,那么在这种境地下,朱温也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迷茫。
他还真切的记得,在岭南的战场上,他的二哥朱存血流如注,如一堵墙一样轰然倒塌,死不瞑目的样子。
那一刻朱温突然意识到,干大事儿真的要负出很大的代价,想要成就功名也并非易事,自己也不过是乱世中的蝼蚁。
难道,自己要像二哥一样那么凄凉无语的死去么?
朱温有些犹豫,这个时候有两个十分关键的人站了出来,这两个人,一个叫做胡真,一个叫做谢瞳。
胡真,湖北青州人,早年当过地方县衙里的小吏,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竟然跟随黄巢起义了,之后成为了朱温的部下。
谢瞳,河南太康人,黄巢贡献长安的那一年,谢瞳正以读书人的身份想要考取功名,未中,正要返回家乡时,黄巢就打进来了,他就没走成,不过这哥们心态极好,一看大唐皇帝都跑了,自己还科考什么啊,干脆投诚了黄巢,转而成为朱温的部下。
胡真是武将,谢瞳算是幕僚,这两个人,是朱温的心腹。
两个人久在朱温的身边做事,揣摩出了朱温的心思,于是开始游说朱温反叛黄巢,投入王重荣治下,也就是归顺大唐朝廷。
对于这件事儿,朱温不是没想过,因为从各种资料来看,我们很难看出朱温和黄巢有什么革命友谊和战场情谊,他黄巢不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降而复叛么?
同州城下,草木萧瑟,狂风卷起朱温的大燾,朱温没有说话。
远处天光黯淡,这个乱世中挣扎求存的小人物,颔首而立,没有人看到他的脸上,是什么表情。
乱世求存,或者说出人头地,需要的不仅是聪明才智,审时度势,还得有运气。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内讧的队友。大齐、大唐、南明均如是[得瑟]
认知到不了,说啥也白瞎
最后朱温当了皇帝,孟楷却早就战死,黄巢为了给他报仇围了陈州大半年。
万事难成,有志难伸的年代[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