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赋予战场秋菊一抹亮丽的革命色彩

长安听雨 2024-07-17 13:58:41

1929年1月,毛主席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6月下旬,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红四军内部关于建军原则和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等问题发生意见分歧。毛主席的正确主张未能被多数同志理解和接受,他也因此未能继续当选前委书记。此后,他身患疾病,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开展地方工作。10月,毛主席带病坐着担架赶到刚解放不久的上杭,住在汀江岸边的临江楼。第二天,适逢重阳节,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毛主席倚楼远眺,诗兴油然而生,吟成这首《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词的上阕描写重阳佳节更迭,感悟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人生短暂,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则比较缓慢,好像不容易衰老。“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揭示了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每年都有重阳节,景色依旧,而人的年龄却不断增加,特别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暂。这一句气势宏大,感叹光阴不再的体验,唯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与之相较。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连用两个叠字叠韵,让“重阳”二字回荡在耳边,令人产生一种博大的沉郁之感。写出今年重阳节独特的感受和不同寻常的意义。一个“战”字,把战地的环境和氛围烘托出来了,同样是战场,有的人看到了战场的残酷,而毛主席看到了战场上的菊花香。“分外香”三字真切地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相同的画面却能看出不同的内容,表现出诗人的特有的胸怀、气魄,从而为全词涂抹了一笔革命色彩。

词的下阕通过描写秋天的壮美和江天的寥廓,表达了诗人对待秋天的态度,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诗人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带来鲜明而新奇的出人意料之美。一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了秋天的个性,也融进了主观感情色彩。一年一度的秋风猛烈地吹来,荡涤酷暑,使大地景象不像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美丽春天,却有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威猛之势,胜过春天的美丽景色。显示了秋风具有扫荡酷暑、荡涤尘埃的巨大威力。这既是诗人生活的一个侧影,也是革命斗争中抒情的一笔。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诗人豪情激荡,大笔挥洒,描绘了一幅万里霜天的空阔深远景象。天朗气清而江澄水碧,满山彩霞正铺向天边,天高云淡秋色瑰丽。一扫“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哀婉凄楚,盛赞“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壮美秋景。这也是对“胜似春光”的形象化说明,寄托了诗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韵悠扬。

全词格调高昂,有情有景,意境开阔,余韵悠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秋色万里、生机盎然的动人画境,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乐观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2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