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者认为建都北平弊端巨大,毛主席犹豫时,一位高人给出答案

野史记录 2023-09-15 22:00:05

首都,仿佛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在整个国家的运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关乎着国家的兴衰。这一点,从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进程中,就可以轻易看出来。而对于新中国而言,定都在哪座城市同样至关重要,曾一度困扰着毛主席。

弊端

由于定都事关重大,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又多,选定都城之事令毛主席也犹豫不定。北平虽然是明清两个王朝的都城,似乎是新中国首都的最佳选择,但问题在于,北平这座城市优点很多,但也不是没有缺点,曾有古代学者就明确指出,建都北平存在巨大的弊端。

此人名叫顾祖禹,是清代的一位著名地理学家,对中国的各个城市有很深的研究。他有一本著作,名为《读史方舆纪要》,他在该著作中明确指出,北平虽然“雄峙东北”,但与北方强敌相近,一旦城破,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顾祖禹将北平视为诸多首都候选城市的末位,认为关中最佳,北平最差,洛阳则在两者之间,是一个不上不下的选择。

“建都之地关中为上,洛阳次之,燕都又次之。”

毛主席熟读历史,对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有独到的见解,自然清楚古代学者对建都北平所提出的巨大弊端。因此,毛主席在考虑定都这件事上,始终犹豫不决,在西安、南京、武汉、北平等城市中不断徘徊,甚至连哈尔滨也有过考量。

定都一事,事关重大,必须慎重考虑才行。其实,在清朝灭亡以后,新的首都定在哪里,一直都存在争议。原因也并不复杂,由于时代变迁,许多历史问题都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一味的因循守旧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

北平在明清两代都是都城,成为一座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尤其是明朝时期,定都北平,有着“天子守国门”的美称,后世传为佳话。但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的强敌在北方,天子镇守北平,一方面可以节省军队开支,一方面可抵御强敌,保天下太平。

但清朝灭亡以后,北平虽然仍然具备控制东北的功能,情况却与明清时期完全不同。彼时,八国联军侵华的硝烟刚刚散去不久,国人都已经意识到,新的时期有新的威胁。而这种外部威胁已经不再单纯来自北方,反而是沿海一带,成为抵御列强入侵的全新防线。

历史已经证明,列强从海上进攻,登陆以后可以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北平。反观清朝军队,失败固然与武器装备落后有关,但无险可守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孙中山先生在谈及建都问题时,心中首选城市并非北平,而是南京!

犹豫不定

孙中山的理由很充分,认为南京地处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又邻近上海,经济发展有保障。而且,南京在中国历史上承担过首都的重任,经受过历史考验。即便放眼全世界的所有城市,南京也绝对是翘楚,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定会发展成长江下游的经济中心。

孙中山对自己的观点很自信,对南京这座城市也很有信心,但最终对建都城市进行投票时,却并未出现南京票选一骑绝尘的情况,反而还是北平凭借20票成为第一选择,而南京仅获得5票屈居第二。

这样的结果表明,孙中山对南京的看重,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无论出于对两代古都的信任,还是出于结合当时情况作出的判断,明显北平才是更多人心中的建都首选。那么,为何古代学者已经点出建都北平的弊端,北平仍然具有如此高的人气呢?

长沙谭延闿都督表示,建都北京虽然有弊端,但好处更多。北平地处咽喉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四通八达,贯通全国,有高屋建瓴之势。蔡锷的观点与谭延闿差不多,他认为北平位于中国的枢纽之地,连通南北,未来可以统驭中外,符合时代需求。

毛主席则另有一番考虑,他在新中国定都之前,曾重点考虑过哈尔滨,武汉,还有北平。其中,毛主席考虑哈尔滨时,时间是1948年,彼时新中国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东北基本解放,哈尔滨又保存完整,有着发达的工业基础。

因此,毛主席将哈尔滨设立为“特别市”,有意将哈尔滨定为首都,当时的这个“特别市”,可以视为首都候选城市的意思。但这个先发很快就因为三大战役的胜利而改变,国内局势发展迅速,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节节败退。

在这种情况下,再以东北为布局来看待首都问题,就显得有些不够格局了。而从全国角度来选首都,哈尔滨这座偏北方的城市,显然不是上佳之选。因此,武汉和北平逐渐在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这两座城市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两者之间该如何权衡?毛主席一时拿不定主意。

咱们先说武汉,武汉这座城市的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可以说四通八达,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如此畅通的水路支持下,必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未来武汉成为首都,资源大幅度倾斜,经济必然腾飞。

而且,武汉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几乎处于整个中国的中心地带,辐射全国各地。交通便利,地处中心位置,这是武汉的优势,但也是武汉的劣势。一旦有战火席卷而来,有太多的地方可以与武汉相连,想要重兵扼守一处成为难题。

咱们再看看北平,北平的地理位置所在,从军事角度来看,则更加符合首都的定位。四周不仅有天险为屏障,海洋上也有辽东和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值得经营。

而且,武汉自古以来从未有朝代定为首都,缺乏历史底蕴。北平则不同,明清两个朝代,历经数百年之久,有着古都的文化底蕴,也经过历史考验。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更多人支持定都北平,这是综合考量的结果。

下定决心

一时间,毛主席在定都问题上无法下定决心,思索再三。这个时候,毛主席昔日的老战友王稼祥来了,两人久别重逢,相谈甚欢。言谈之间,毛主席说出了困扰自己的难题,新中国到底在哪座城市定都比较好?

一听到这个话题,王稼祥表情严肃起来,开始对各个城市的情况给出自己的建议。他首先排除了南京,因为南京离海太近,随着海军发展,未来容易遭受攻击。而且,南京虽然也是古都,但历朝历代在南京建都的王朝,无不是短命王朝,具有很大的弊端。

随后,毛主席问到西安。王稼祥依然不同意,他的想法是,西安是唐朝国都,曾经盛极一时。但如今的情况早已经与隋唐时期不同,经济重心已经向沿海一带偏移,若苦守着西安,恐怕难有发展空间。问题出现后,再想迁都,难上加难。

最终,王稼祥认为北平是新中国首都的最佳选择,因为北平的地理位置优越,群众基础又好,既有工业发展的基础,又距离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不远。从国家角度来看,北平同样可以照顾到全国各地。

最重要的是,北平地处平原地区,周边的土地广袤,未来首都发展必然会扩大规模,北平具备扩充的条件,可以适应多个发展时期的需求。经过王稼祥的一番解析,毛主席不再犹豫,最终下定决心定都北平,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