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仙人洞遗址揭秘:12000年前水稻震撼亮相,谁是史上最早稻作遗存之谜破解

船长卡戎 2024-04-28 08:31:35

仙人洞遗址坐落在万年县的东北方向,大约离县城12公里远。这个地方被群山环绕,就像一个天然的大葫芦形状,我们称之为大源盆地。这个盆地不小呢,从东到西大约有4000米长,南北宽度约为1000米。

在盆地的北面,你可以看到高低起伏的大荷山和小荷山,这些山都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山的高度各有不同,从50米到300米不等。而盆地的南边,就是仙人洞的入口了。再来说说大源盆地的东面,那里有一条名叫大源河的河流,它潺潺流过仙人洞旁边,给这个地方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都进行了5次考古发掘。现在我们知道整个遗址距今约35000年至9000年。先后发现了距今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以及20000年前的人工制品陶器,揭示了人类由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这一重要历史历程。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秘密,真是太珍贵了!,在探索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问题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最重要的发现是他们清楚地展示了仙人洞和吊桶环这两个地方的土壤和岩石层层叠叠的样子。这两个洞穴其实是在同一个大的地理区域里,就像两个邻居一样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象,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人先在仙人洞生活,后来又搬到了吊桶环。

这两个洞穴的地层堆积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再到新石器早期的完整序列。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类如何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线索。在我们已知的考古资料中,这样完整、连续显示人类文化发展的地层并不多见,不仅在中国很少有,就算在全世界也是相当罕见的。这就像是找到了一部详细的电影,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和进步的。

在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层堆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的数量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在大约12000年前的地层中,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在距离现在15000年到12000年间的地层中,既有野生稻植硅石,也有栽培稻植硅石。这说明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尝试种植稻谷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野生稻植硅石逐渐减少,而栽培稻植硅石逐渐增多。这说明万年县大源盆地的史前居民逐渐从主要以采集野生稻为主的生存方式,转变为以人工栽培稻为主的生产性经济。特别是在大约12000年前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吊桶环的E层和仙人洞的一些地方,不仅发现了人工驯化的稻植硅石,还找到了一些原始的农业工具,比如石铲、蚌刀、蚌镰、有孔的石头工具和石磨盘等,这些都是用来种植和加工稻谷的。

那么问题来了,前段时间我们介绍过浙江上山遗址也是万年前的水稻。和江西仙人洞遗址相比,哪个才是稻作起源呢?

在我国,目前有四个地方发现了万年之前的稻遗存: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以及浙江浦江县的上山遗址。仙人洞、吊桶环和玉蟾岩都是洞穴遗址,食用的还是野生稻;而上山遗址是露天遗址,说明上山先民已经走出洞穴,进入季节性半定居状态,并且开始耕种和驯化水稻。

“目前中国稻作农业的源头只能追溯到上山文化,只有上山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人类耕种行为的考古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指出,比如,一整套农业生产工具:疑似收割工具的石镰,加工稻米的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锛可能与刀耕火种有关;甚至酿酒等等。 “上山稻作包括了栽培、收割、加工、碾磨的一系列证据,一种崭新的农耕行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无论如何,这个地方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它藏着我们祖先生活变化的重要秘密。仙人洞遗址为我们提供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重要证据。这意味着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1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