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的新瓶装“e:N”的旧酒:本田的电动化还在走老路

AutoR智驾 2024-04-20 17:27:08

本田第二次在中国发布专属电动品牌,一口气推出了3款概念车。同时将本田实现的纯电动化时间点提前了5年,意味着新品牌的市场压力将更大。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的结构正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今天,合资品牌要对中国市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里到底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孤岛还是世界汽车转型的先行实验场?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文丨智驾网 张鑫

编辑|浪浪山与明知山

没有想到,日系车的代表本田中国赶在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和蔚来之前先推出了自己的第二个电动汽车品牌“烨”,尽管中国消费者还没有记清它两年发布的第一个电动品牌“e:N”的确切读法。

如果不是演员刘烨,相信“烨”也是一个对于中国消费者第一眼难以读出音来的字,烨意为璀璨、闪耀。

本田在华的电动化之路,脚步匆匆,可以体会出其急切之心,但感受不到让人激动之处。

01.

本田电动化的核心:将中国市场区别对待

4月16日,在北京车展正式开幕之前本田中国发布的全新电动品牌——“烨”,将推出三款全新车型:烨S7、烨P7、烨GT CONCEPT。

据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执行役常务、中国本部长,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五十岚雅行介绍,烨S7和烨P7是“烨”品牌的第一弹车型,计划于2024年底开始上市;烨GT CONCEPT是“烨”品牌第二弹车型,计划于2025年量产上市。

到2027年,“烨”品牌将推出6款车型。

而到2035年,本田中国纯电动车销售占比将达到100%。

也就是说,本田没有给混动等保留内燃机的任何一种动力模式留下生存空间。

当然,这一时间表特指中国市场。

本田官方表示,在中国市场推出“烨”品牌,是本田进一步加速电动化的象征之作。“烨”品牌由中国年轻的研发团队自主设计,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使用专属于新一代纯电动车的全新“H”标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全新电动品牌的发布会距其第一次在中国发布电动品牌过去了还不到两年。

02.

“e:N”与“烨”的渊源与分工

2021年10月13日,本田中国(Honda)曾联合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一起,首次发布了纯电动车品牌“e:N”,并官宣“以本次发布会为起点,Honda在中国将开启面向电动化品牌转型的新篇章,全力迈向电动化新时代。”

本田在那场发布会上也一口气亮相了3款概念车——e:N Coupe concept、e:N SUV concept、e:N GT concept,以及2款量产车(同款姊妹车)——东风本田e:NS1、广汽本田e:NP1。

其中,两款纯电动量产车已于2022年第二季度上市销售。

按照当时的官方说法,“e:N”的诞生初衷是聚焦中国市场,本田称其为“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最佳纯电动车”,“e:N”系列车型也是以中国团队为中心研发而来。

不过,扎心的是,时隔两年半之后,“e:N”品牌在中国市场依然没有多少存在感。

最近半年(2023年10月-2024年3月),广汽本田e:NP1的销量只有602辆。

东风本田e:NS1要好一些,最近半年卖了7819辆。但这一数据的主体销量来源于2023年底的10-12月,大概率与厂方或4S店年底冲量促销有一定关系。进入2024年第一季度,其销量就跌回了每月三四百辆的水平。

现如今,全新电动品牌“烨”诞生,这是否意味着“e:N”品牌已经宣告失败?未来“e:N”品牌还会不会继续推出新车?

五十岚雅行在发布会后对媒体表示,二者主要是平台不同。“e:N”品牌基于前驱平台打造,该平台主要应用于中小型车;“烨”品牌是面向中国市场,采用全新开发的后轮驱动和四轮驱动平台,这是面向新一代电动车的全新平台,即智能高效纯电“W”架构。

五十岚雅行强调,本田会以e:N和“烨”两个不同品牌、不同平台共存的方式,去面对市场竞争。“‘烨’品牌会有6款新车型,这是产品阵营的规划,接下来我们会结合上市时间具体思考,为这6款新车型加上与定位相符的附加价值。”

不过,话虽如此,怎么看,烨这个品牌都像是把原来的e:N一分为二拆出来的。

在产品层面,“烨”品牌宣称采用全新智能高效纯电“W”架构(Architecture W),这一点,在之前在“e:N”品牌发布的时候是有迹可循的。

当时,“e:N”品牌宣布将采用智能高效纯电架构“e:N Architecture”,可提供“e:N Architecture F”和“e:N Architecture W”两种不同驱动方式。

其中“e:N Architecture F”基于前置前驱FWD,将在中小型车中搭载应用;“e:N Architecture W”包含AWD(全时四驱)和RWD(后驱)两个版本,将在中大车型上搭载应用。

如今看来,“烨”品牌的落地车型属于后者,也就是定位在中大型车层面。只不过,名称里的“e:N”被去掉了。

此外,“烨”品牌已经公布了将提供单电机后轮驱动和双电机四轮驱动两种驱动形式,这也与“e:N”品牌发布时的说法完全一致。

可以说,“烨”脱胎于“e:N”,从车型定位上来看,高于“e:N”。

在智能配置领域,首批落地的“烨S7”和“烨P7”将搭载Honda CONNECT 4.0智慧数字座舱系统,相比e:NS1和e:NP1采用的Honda CONNCET 3.0已经更新了一代。

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宫原哲也折强调:“今天发布的‘烨’品牌和‘W’架构由本田中国研究所的年轻本土团队开发,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2岁,是本田在全球范围内率先面向中国市场进行电动车的开发。”

在“烨”品牌旗下车型的供应商中,不乏宁德时代,航盛电子、科大讯飞等本土供应商,另外,华为也再一次现身,“烨”品牌旗下的车型将采用华为XSCENE光场屏。

本田中国表示,这是华为光场屏在汽车副驾的首次搭载,其可通过声音、光线和香气设备联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即是,本田中国计划与中国厂家展开自动驾驶的相关合作。

针对中国本土市场定义产品,提升中国本土研发机构的话语权,采用中国本土供应商的产品,可以说是本田中国发布“烨”品牌的三大特点。

另外,根据中国市场的竞争特点,确定价格有望是“烨”车型的另一张明牌。

03.

合资品牌的电动化之路:产品与资本布局应同步

“烨”能在中国市场上能打响吗?

客观的说,在“e:N”发布之后,“烨”是旧瓶装新酒。

相比德企放弃与中国本土品牌打价格战,日系中的本田属于积极进取的一方,短期来看,无论是“e:N”还是“烨”都有实验性质。

但相比德系,当下中国自主品牌包括新能源车企提升的份额主要则来自于日系份额的下降。

因而日系车的危机感更重。

五十岚雅行对媒体表示:“作为经营层的角度来看,现在Honda有两个策略,一是必须快速应对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扩大的现状,二是现在燃油车销量降幅很大,会考虑是否在生产力方面做调整。”

回顾本田2024年一季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其累计销售新车20.69万辆,同比下滑6.11%。其中,广汽本田同比下降8.11%,东风本田同比下降3.8%。

可以说进入2024年以来,本田的市场压力进一步增加。

而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本田的电动化脚步在日系阵营中虽是先行者,但整体而言依然相对缓慢。尤其是与电动化、智联化程度极高的新势力品牌相比,本田的市场存在感始终不高。

现如今,一大批新势力品牌已经成了实力不可小觑的“一方诸侯”,甚至开始“反哺”外资品牌,例如大众与小鹏、Stellantis与零跑的合作。这意味着在电动出行时代、智联出行时代,与最懂中国市场的本土新势力合作,或许是更高效的转型方式。

德系和法系车已经先行一步,美系车困于地缘政治难以迈出这一步,但日系资本应该更大胆一点。

本田在2021年末首次发布全面电动化的战略,在时机上已经晚了一步。

如今在2024年,本田第二次在中国发布纯电动品牌,开始了在中国纯电市场的“二次创业”,压力恐怕要比2021年更大。

“烨”品牌没有公布具体的销量目标,首批两款车型距离真正落地也还要半年时间,这期间的市场变数依然很大。

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血流成河,优秀的产品层出不穷,烨S7和烨P7能不能扛起本田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将不仅仅是价格所能承载的。

“烨”站稳脚跟是第一步,不然再度沦入“e:N”一样的境地,不是换件衣服再立个新牌子就能解决的。

“烨”到2027年将实现6款车型落地,对于“烨”的期待,本田的第一步是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如是,则一切皆有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田曾在“e:N”品牌发布会上公布过在中国市场的“禁燃时间点”:2030年之后,在中国推出的所有新车型均为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等电动化车型,不再投放新的燃油车。

彼时,本田还立下了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的销量占比规划目标:2030年达到40%,2035年达到80%,2040年达到100%。

对比本田在“烨”品牌发布会上宣布的“2035年实现销售占比100%纯电动化”,意味着本田在供给端将在2030-2035年这5年内为装有内燃机的混动车型划上句号,在销售端实现纯电动化的时间点也从2040年变更为了2035年,提前了5年。

日系对电动汽车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时积极,还是感觉摇摆。

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当下本田、丰田都在积极研发固态电池,并给出了十分积极的量产上车时间表,在“烨”品牌发布会后,本田对媒体表示,其正在全力开发全固态电池,将搭载于2025-2030年期间的新车型,其官员表示,本田已经充分认识到,固态电池是在下一代电动车上非常重要的技术。

固态电池的量产上车能实现日系电动汽车对全球电动汽车的绞杀吗?

事实上是未必,一是其成本更高,量产未必能降低用户的用本,二者,在电动汽车发展日趋成熟的大背景下,很难像武侠小说的叙述一样,依赖一样绝招逆转大势。

相比丰田,本田对待新能源或者说纯电动汽车的态度要积极正向的多,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的结构正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今天,合资品牌要对中国市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里到底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孤岛还是世界汽车转型的先行实验场?

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