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是邹冯——古村村名溯源

吉利社会 2024-10-13 07:31:18

在鱼米水乡白甸,有一个叫做邹冯的古村。烟沪高速在村东穿过,353省道在村子的南侧。邹冯就藏在两条交通要道的夹角里。便捷的现代交通带给邹冯村的村民出行的便利,又巧妙地保留了古村的完整与幽静。邹、冯、华是该村的大姓,这里政通人和、民风淳朴,邹冯是藏在甸上深闺里的一片世外桃源。

邹冯村,原本是两个村庄,一个叫做邹家庄,一个叫做冯家庄。这是两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传邹家庄是由山东移民过来的村民聚族而居形成的一座村庄。当年,山东饥荒,一部分村民选择闯关东,向北到关外讨生活。一部分村民则选择向南,邹姓一族一路向南,到达江苏境内,继续南下,到了白甸地界,一看这里土地肥沃,鱼肥稻香,而且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无干旱缺水之虞,少山川崩塌之苦。真个是鱼米之乡,人间天堂。而且这里的老百姓极其友善,不仅收留了一路逃难而来的异乡客人,还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指点与帮助。这群从北方移民到此的邹姓村民在这里立足生根,繁衍生息,与当地原住村民友好相处,结亲结缘,很快就融为一家。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与支持下,邹姓族人建立并逐渐建成了自己的村庄——邹家庄。庄内屋舍俨然,绿树依依,白发垂髫,怡然自乐。

南来的邹姓族人移民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很快发现,山东多旱,这里则是多水,水太多了就会发生水灾。为了防范洪水袭击,邹家庄人齐心合力,挖塘取土,筑成了占地面积达二十八亩的一个高垛,作为邹家庄村民生活区。

取土形成了圆形池塘,岸边遍植垂柳,塘里栽植荷花,盛夏时节,满塘荷花,接天莲叶,景色醉人。岸边清风徐来,杨柳依依,庄上老少在堤岸上漫步,在柳树下乘凉,好一个悠闲自在。圆形的池塘,塘底是一个大大的斜面。水满时,池塘则如一轮圆月,水浅时好似弯弯的月牙。风雨变迁,岁月更替,邹庄人将这个池塘视为村庄的风水宝地,后来干脆称之为“风水塘”。

因为喜欢,所以珍惜,据说这个风水宝地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明显的遗迹可循,大致位置就在新204国道西侧,白甸镇邹冯村三组、五组交界的地方。问问当地上了年纪的居民都知道,这里就是老邹庄前面那个风水塘。过去这个风水塘是村庄的地标,是村庄的公共活动中心,寓意“月亏即赢”的风水轮回道理,寄寓着当地村民千百年来,亏也是赢,盈更是赢的美好祝愿,愿子孙后代永远富贵无忧。

一条土堤将水塘一分为二。堤的另一侧是一块正方形平地,它本是和风水塘相对应的一组建筑,取意“天圆地方”,是当年村庄祭天拜地、祈祷太平丰收的场所。

与邹家庄不同,冯家庄其实原本是冯姓地主的庄园。冯老爷子应该是生了两个儿子,后来经营有方,不断发展,就在老庄园的西边另建了一个庄园。两座庄园,坐北朝南,分列东西。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两座庄园都颇具规模,为了区分位置,乡亲们就将东边的叫做东冯庄,西边的叫做西冯庄。

《海安考古录》中对东西冯家庄均有记载,但没有邹家庄的村名记录。但从合并后的村名次序看,邹家庄历史上的规模及社会影响力可能还要高过冯家庄。也有可能当时两个村庄不属于一个行政区。南边一点的属于海安巡检署管辖,北边一点则可能属于东台安丰或者富安管辖。而《海安考古录》主要记录的是海安巡检署管辖的部分村庄名称,所以他们的名字并没有一同出现在同一部志书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1958年建队时,邹家庄、冯家庄分别建立为邹庄大队、冯庄大队。“文革”中改为卫东大队和永红大队,1979年恢复原名。1984年大队改村,分别改称邹庄村村民委员会、冯庄村村民委员会。直到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邹庄村和冯庄村合并成一个村,两座老村各取一个字取名为邹冯村,这一名字沿用至今已经有‌23年。

邹冯村不是简单的两个村庄的捏合,他们之间的结合其实有着历史渊源的。相传在邹冯村地界,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尼姑庙,远近闻名,吸引着周围四乡八镇善男信女和南来北往的客商前来烧香拜佛,这里也是邹冯两村朝拜礼佛和商品交易、生产交流的重要处所。这座尼姑庙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每院中挖有一口水井。然而,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洪水使得这座尼姑庵遭到了灭顶之灾,尼姑庙连同周围的一些村庄一起被埋于地下。据村里的的村民介绍,至今在尼姑庵旧址的河道旁,水位低时还能看到几尺厚的古代瓦砾及未腐的断木桥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