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闯关东,从山东来到黑龙江,故事一

草原小屋 2024-07-16 01:45:41

50年代,火车图片

父亲果断有胆量,拖家带口七口人,放下一大家子人,独自闯关东去了。

1958年,父亲是28岁,家里有七口人,爷爷奶奶和姑姑,以及母亲和两个孩子,主要依靠两亩地,父亲还纺织粗布,打铁剪子,拿到集市上去卖,换点钱维持生活。

父母是山东省临沂市王岔河乡人,有一天,父亲去乡里赶大集,卖粗布和剪子,碰见六个老乡,这六个老乡说要闯关东,东北好赚钱,要去东北试一试,问父亲去不去,父亲连想都没想,当时就答应了。

父亲让一个老乡捎信儿,告诉家里人去东北了,粗布已经卖完了,这点钱当做盘缠,还剩下38把剪子,父亲背着38把剪子,跟着六个老乡,去了火车站,买了火车票,就直奔东北去了。

50年代,吉林通化

父亲跟随六个老乡,来到东北,第一站落脚地,是吉林通化。

父亲跟着六个老乡,坐了两天两宿的火车,几乎没有睡觉,困得一个劲儿地打瞌睡,有一个老乡说,吉林通化有一个老乡,通了信有地址,就是奔这个老乡去的,去找这个老乡,就能找到工作。

父亲和六个老乡,在吉林通化下了火车,找个小旅店住了下来,按照通信地址,果真找到了这个老乡,老乡看见家乡人来了,高兴地答应,帮忙找工作。

在等着找工作期间,父亲也没闲着,摆地摊卖剪子,卖了钱好当做盘缠,用来吃饭住旅店,可见父亲有多不容易。

等了几天,终于找到了工作,在一家油墨厂,工作环境不太好,油墨气味大,天天熏得头晕脑胀的,工资还不高,有人开始打退堂鼓了。

过了两个月,有人扛不住了,到了冬天,天气冷了,无论是工厂,还是宿舍,都很冷,到了晚上,躺在冰冷的被窝里,格外想念家里的热炕头,特别想念老婆孩子。

六个老乡一商量,都不想干了,想回老家了,父亲认为回了老家,家里人吃不饱饭,有些心酸,如果坚持下来,也许还有一条活路,父亲决定留下来,这样六个老乡买了火车票,打道回府走了,只剩下了父亲一个人,父亲就更难了。

50年代,吉林通化

父亲熬过了冬天,1959年,奶奶领着姑姑来了,父亲安置了奶奶和姑姑,父亲一个人继续闯关东。

父亲过年也没有回家,喝汤吃窝头,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熬过了冬天,工资都寄给了家里,只留下一点伙食费,可见父亲有多苦,有多坚强。

家里爷爷不省心,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奶奶,奶奶忍受不了,就领着18岁的姑姑,坐着火车,来到吉林通化,找父亲来了。

父亲安顿了奶奶和姑姑,然后找人帮忙,给姑姑找到了一份工作,在纺织厂做女工,这个时候,父亲想跳槽了,不想继续干下去了。

父亲在油墨厂干了8个月,如果长期干下去,太伤害身体,想另谋出路,听说黑龙江好找工作,父亲打算去黑龙江闯一闯。

50年代,吉林通化

这样奶奶和姑姑,就留在了吉林通化,后来姑姑嫁人了,奶奶始终跟着姑姑,在一起生活,直到奶奶去世,奶奶活了86岁。

父亲没有熟人朋友,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独自去了黑龙江,父亲有胆量,有闯劲儿。

故事待续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