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师范生违约背后:逃离、弃教、混日子,乡村教师流失率近40%

蓝白侃楼市 2023-12-23 07:37:08

大家好,我是蓝白。

看到一个新闻,不少地方通报公费师范生违约。

广东陆丰教育局发的违约名单,有5名毕业生未履约,都是今年6月份毕业的。

雷州教育局发通报,4名硕士研究生未履约。

今年,福建莆田教育局也发布了多则师范生违约处理决定书。

公费师范有部属的,也有省属的,现在全国有28个省份都有这一类政策,上学免费,甚至还有补助,毕业就有编有岗。

在这个编制比黄金还珍贵的年代,直接原地起飞了。

但天上不会掉馅饼,毕业之后,得去生源地定向工作六年,比如广东2020年发的政策,定向就是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中小学,想留在广深的花花世界?没那么容易。

其他本科公费师范生,定向的六年之内,不能考全日制研究生。

在这个人均考研的年代,毕业6年被岁月磨平拼劲之后就更难考了,相当于又断了一条后路。

而广东这次通报还有个特殊的地方,违约的全是研究生。

因为广东是全国第一个公费培养硕士的省份,研究生的补贴标准也很高,每生每年3万元,免学费住宿费,一年按10个月,每个月都能领800块补助。

公费师范生违约有什么后果?

不想待六年,就把4年的学费住宿费吐出来,再加上30%-50%的违约金赔偿。

广东是最严格的,违约就记到档案里,硕士毕业违约要交10万块,想教书只能去民办,有学生说以后都不能再考编考公。

其他地方本科层次的宽松一些,比如福建莆田和宁德,还有山东,只要交违约金就没事。

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让他们顶着拿出大几万的压力,冒着被计入档案的风险,名单被昭示天下的羞耻,也要违约的?

两类人违约概率最大,一是名校出身的。

2021年广东教育研究院的论文里说,30名被违约通报的硕士毕业生,有28人都来自华南师范大学。

二是分配到偏远市县的。

比如陆丰违约的学生,有同学去了县城里排名靠前的高中,有的去了城外的职高,学生们天天都是玩手机睡觉,自己也提不起来劲,这种环境躺6年,整个人可能就废了。

或是因为条件差,没有单独宿舍,没有独卫,没有热水器,意志随着时间慢慢消磨,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名校出身的,分到偏远学校的,现实和预期的落差太大。

要我说还是罚的有点轻,违约成本太低了。

假如你是一个公费生,前有繁华都市的高薪大厂工作等着,后有金光闪闪的编制等着,逼急了就凑几万块违约,反正又不上征信,先占着公费生的坑再说,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来。

享受了低分、免费、有编的福利,又不履行约定,这不就相当于“我接受了你的礼物,不代表我接受了你这个人”一样的不等式逻辑么。

广东的论文里提到了一个数字:2021届公费定向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里,234名毕业生中,履约任教的只有141人,只占60.26%。

那么多为了考教资考编挣扎多年都无法上岸的学生们心都在滴血,公费生们只需要花几万块,往前一步是星辰大海,退后一步能落个保底又体面。

想起了那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啊。

我看了一些辩解的说法,像这种本科毕业违约的,很多都是上大学期间,发现自己对教书育人毫无兴趣,更没有期待。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基层学校男老师非常稀缺,我记得小时候镇上的初中有一大半老师还都是男的,现在清一色都是女老师。

对那些需要面对激烈的择偶竞争环境,买房养车,娶妻生子,养家糊口等等重任在肩的公费生来说,心里不动摇,是不可能的。

想想也是,18岁给他一个编制,报志愿的时候,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去了大城市,见了形形色色的同学,几年工夫下来,价值观和世界观被重塑,打死也不愿意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所以我觉得,现在那些报高考志愿机构,并不适合所有人。

花大几千,只用几十分钟、一两天的时间,未来几十年的命运,就被父母和见多识广的老师给安排了,孩子的想法谁会在乎呢?你太小你懂什么?

他是不懂,大学四年上完他就懂了。

还有,公费生的初衷,本来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但出身农村的人,最不想去的就是农村。

《人民日报》曾对首届公费师范生毕业任教统计,181名受调查毕业生中,超过100名来自农村,但是没有一个,把农村作为自己的意向工作地。

家乡可以用来回忆美好,但不能圈住自己的未来。

你看,违约公费生们用脚投票的理由形形色色:有违约成本低,有年龄增长后的职业规划改变,有现实与期待落差太大。。。

本质上,还是在人口进城、城乡差距加大的背景下,教师群体对职业选择的“趋利避害”。

我们太关注城里的学区房,太关注各种高大上的研学,城市小孩漂亮的手工作业,兴趣班辅导班,却忽视了以下这些数字:

一边是农村小学的撤并,消失。

2012-2021年,镇区小学总数减少4754所,乡村小学总数减少73461所,减少数量是镇区小学的15倍之多。

另一边,是农村生源的持续减少和萎缩。

七普的数据,十年农村人口减少1.6亿人。

随着进城人口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是减少的,尤其是80后、90后的父母,不管是进城安家还是打工,都倾向于带着孩子,实在带不了的,也会留一个劳动力在家看着孩子。

2016至2020年期间,在校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数量从1726.29万人降到1289.67万人。

生源减少,学校撤并,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流失,师资不稳,又会让仅存的农村学生进城念书,生源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有个对云南的调查报告,云南乡村教师中,近80%有流动(调动)及流失(改行)的意愿,30岁以下的调动和改行意愿最强烈。

2021年的时候,他们又发了个报告,实地走访,做了5342份问卷,把离职意愿分为10级,发现9-10级,“一直有”有调动或改行意愿的比例达到了29.8%,比2016年的24.1%又增加了5.7%,这部分老师的离职意愿极其强烈。

我又查了乡村教师数量,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全国乡村教师从2010年的472.95万降到了2013年的330.45万,流失率达到30%。

而到了2021年,乡村教师数量是290万人(2022数据没查到)。

也就是说,11年时间,不管是老师们改行还是调动,乡村教师流失率,已经接近40%。

当一所学校几乎所有的年轻老师都不想长待的时候,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

老师身兼数职,数学体育音乐英语啥都教,行政后勤教学啥都干。

有人想尽办法找关系考试往城里调动,有人弃教改行,宁可不当老师也要逃离农村。

实在走不了,又没勇气改变生活的,那就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混日子算了。

《当代教师教育》的一篇文章总结说:现在的乡村教师,知识教育功能被看护照料功能挤压、道德教化功能转化为“只教不育”、人才培养功能下降为完成教育任务。

实际上,在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的时代底色下,让见识过大城市繁华的年轻人扎根乡土,本身就是一道“逆人性”,“逆趋势”的难题。

难题的唯一解法,是不断向乡村教育这一端增加砝码。

财政现在已经倾斜不少了,还有各种配套政策,这些年一直很重视,就不多说了。

在常规手段之外,还有哪些细节呢?

提高公费生违约的成本,不能让精致投机者,只花几万块就能尝到两头甜的甘蔗。

乡村学校的软硬环境都需要慢慢改变,比如宿舍,空调天然气不强求,但卫生间、热水器这些,能干净一点是一点。

少让老师去做教学之外的事,比如催缴纳新农合、催还助学贷款、参与App答题比赛、拉投票、朋友圈集赞。

与其说是“留老师”,倒不如说是“流老师”,强留是留不住的。

晋升评职称多给乡村教师倾斜一点,市里的保障房人才房公租房,奖励给那些口碑好工作时间长的。

赶驴子走还知道前头吊一根胡萝卜呢,止渴还得望梅呢,别让95后00后的老师们看不到希望,年纪轻轻就一把年纪了。

还有一个“止血”的办法,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招募银龄老师。

今年的“2023银龄讲学计划”,给全国重点帮扶县、深度贫困地区,输送了6000名教师。

前段时间,九部门联合发的“我的家乡我建设”方案,其中有个提法很值得揣摩:

“鼓励引导退休教师医生等回乡定居,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

少小离家老大回,落叶归根,在家乡发挥余热,也算是一种权宜之计吧。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