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可以说但凡读过书的中国人都背过一到两首苏轼的诗词。其实,与苏轼的诗词同样闻名的还有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他最远被贬到过海南,在古代的海南可真的算得上是荒无人烟之地了,但苏轼却在这里找到了名为生蚝的美味。
他的乐观和豁达实在让人敬佩,但是,在他看来有一个女子却比他要豁达的多,这位女子便是他的友人王巩的妻子,苏轼还曾为她写下一首词,直至今日这首词还在感动着世人。
一、命运的转折点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早地便树立了科举取士的远大志向,苏轼聪颖又刻苦,第一次进京参加应试考试就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还因此获得了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青睐,因欧阳修的赞誉和引荐,苏轼名声大噪。
遗憾的是那一年苏轼的母亲逝世,他归家守丧,四年后才得以走上仕途,随后的六年时间里苏轼十分争气,一路高升。
只可惜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病逝,苏轼归家守丧三年,当他再次返回朝堂时却发现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得已离京,后来他又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端,引发了“乌台诗案”,苏轼的人生便是在这时迎来了彻底的转变。
苏轼最终被贬黄州,当时与他交好的数十人都受到了牵连,其中以王巩受到的处罚最重,他被贬去了荒凉偏僻的岭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几乎很难再返回京城了。
“树倒猢狲散”,苏轼和王巩被贬以后,以往与他们交好的友人都受到了牵连,那些侥幸没有受到牵连的人也纷纷离他们而去。
二、不离不弃的柔奴“乌台诗案”闹得轰轰烈烈,人人都道苏轼和王巩,此后很难再有所作为,受他们牵连的人仕途也算是走到头了,因此,这时还陪在他们身边的人可以说少得可怜。
王巩被贬的地方是偏僻的岭南,那里的环境出了名的恶劣,即便是愿意与他共进退的人在得知他被贬的地方以后也畏缩了,这时有一个女子坚定地站在了他的身边,那就是柔奴。
柔奴是王巩的侍妾,她本是洛阳一大户人家的女儿,后来家道中落不得已当了歌女,王巩为其赎身后才成了他的侍妾。
王巩待她很好,柔奴对此十分感激,因此,当王巩被贬岭南时,柔奴坚定地站在了他的身边,丝毫没有考虑过自己身为一个女子如何在环境恶劣的岭南生存下去的问题。
王巩原以为自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没曾想柔奴作为一个弱女子竟然会甘愿陪自己去湿热的岭南受苦,他大受感动。
苏轼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也是十分的惊讶,他本就对王巩受到自己牵连一事感到愧疚,听闻柔奴对王巩的不离不弃以后对她也是十分感激。
古代交通不便,苏轼自认自己前往黄州的路已经十分难走,更何况被贬去岭南的王巩和柔奴,因内心的愧疚,苏轼多次写信询问王巩的近况,王巩怕苏轼忧心过重,时常反过来宽慰苏轼。
三、为柔奴作词1083年,王巩北归,苏轼与王巩见面,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王巩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狼狈,就连跟随在他身边的柔奴也貌美依旧,甚至比以往更漂亮了三分。
由此可见王巩在岭南时的日子应该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难熬,但跟京城比肯定还是不及其万分之一的。
苏轼见友人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错,自然十分高兴,难免多喝了几杯,他这些年因牵连王巩一事,每每想起都愧疚万分。
柔奴看出了苏轼的心事,便劝他多喝些酒,总要尽兴才好。
苏轼知道好友身边有个极其坚强又柔美的女子,料想便是眼前这位劝酒的女子,于是顺势问她在岭南地区生活如何,是否有不适的地方。
谁曾想柔奴微微一笑,并未像苏轼诉说这些年的难处,只说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短短的八个字给苏轼的震撼确实极大的。
岭南生活必定是十分艰苦的,但柔奴不仅没有丝毫的埋怨,反而说出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实在是难得。
苏轼虽然也十分乐观豁达,但是仍旧会因为外界的事物受到干扰,夜深人静时依旧会觉得苦闷,所以在被贬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诗和词来宽慰自己。
如今见到柔奴,他才真正意识到什么叫豁达。在柔奴眼里,只要能与王巩待在一起,即便是条件在恶劣的地方也能让她心安。
感念于柔奴与王巩之间的情感,苏轼为柔奴写下一首词,名叫《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上半阙赞美了柔奴的美貌,下半阙赞叹了她的旷达,因为苏轼的这首词,很多人都知道了柔奴与王巩之间的故事,并为之赞叹,直至今日依旧有人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表达对难能可贵的爱情的赞美。
结语再恶劣的环境,若是有人爱的人在身边陪伴也不再难熬,或许正是因为柔奴和王巩的乐观与旷达才让他们度过了在岭南的艰难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