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裸辞开便利店的,也都开始转让了

零与消我来讲 2024-12-03 04:40:34

▲这是灵兽第1548篇原创文章

在经济增速放缓、消费更加理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升,便利性已经难以完全弥补价格上的劣势。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便利店开始转让

“花了20万转来的便利店,天天亏损”。当郭鹏把这段经历发到社交平台时,意外引来了百万浏览量和上千条评论。

在辞掉996的工作后,郭鹏本以为创业能让他摆脱打工的束缚,却没想到被困在实体零售的赛道上。为了“少亏点”,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职场,一边做牛马,一边勉强维持便利店的运营。

“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和最后一件事都是打开店里的系统,算算这天亏了多少钱”。郭鹏无奈地告诉《灵兽》。

他回忆,刚接手时,夏天的生意还算过得去,酒水和饮料卖得快,周围竞争也不多。到了下半年,特别是暑假结束后,营业额直线下滑。以前客流少,他还能靠搞活动吸引顾客,但后来连搞活动都没效果了,店里一天比一天冷清。

眼看撑不下去,他决定转让店铺。

本来他还想着能小赚一笔或至少保本,但现实是,感兴趣的买家越来越少,他的心态逐渐崩了。“果然,谁越着急,谁就越容易妥协。”最终,他以亏损10万的价格把店转了出去。“虽然不甘心,但只能及时止损。”他说。

像郭鹏这样的便利店创业者的经历,在北京开店的王琦也有。

今年9月辞职创业,接手一家便利店。装修、采购、招人、学习管理,他忙得不亦乐乎,第一次体会到当老板的滋味。但没想到,现实很快就泼了一盆冷水。

开业第一周,便利店的营业额还能勉强维持在1000元左右,但没过多久,营业额突然跌到每天几百元,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客流越来越少,销售额也跟着下滑。

当再提起便利店时,王琦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熬人。相比上班是996,开店简直是007,为了多赚点儿钱,王琦跟家人24小时轮流看着店铺,效果还是甚微。“马上入冬了,天气越来越冷,街上的人更少了。”

郭鹏和王琦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他们慢慢意识到,光靠努力不一定有回报。这种“寒冬”的感觉也从同行那里传递过来。王琦加入了不少同行群,原来大家都在分享怎么经营、进货、选品,现在却是退群的人越来越多,发转让信息的越来越多。

一位酒水业务员向《灵兽》坦言,今年的生意确实很难:高档烟卖不动,便宜的烟又不够卖,便利店的经营环境愈发艰难。背后的原因有三:

第一,零食店和折扣店的扩张冲击严重。各类零食店和折扣超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以更低的价格、更丰富的品类吸引大量消费者,直接挤压便利店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水饮和零食品类上,销量下降尤为明显。便利店的货架上,临期产品积压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许多店主为了避免滞销,干脆不敢多进货,导致货架空板的现象逐渐加剧。

第二,烟酒销售额持续下滑。高端烟酒原本是便利店和烟酒店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如今需求明显减少,货品积压严重,卖不出去自然无法流通。而低端烟酒虽然需求稳定,但利润空间有限,难以弥补高端市场的下滑。整体烟酒市场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便利店的收入。

第三,消费者观念的变化让赚钱更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养生,戒烟的人数不断增加,这直接影响了便利店烟酒类商品的销售额。

“店铺转让的难度主要是高档口粮(高端烟酒)积压在手里。”郭鹏表示,口粮证一度是便利店最重要的盈利来源,也是支撑超市和便利店的关键品类。然而,现如今,口粮证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

他告诉《灵兽》,前几年,转让一家店如果没有口粮证,几乎很难找到买家。现在即使一家店有口粮证,也未必能顺利转让。原因在于,每家便利店都积压了大量的高档口粮产品,潜在买家看到这些库存后往往会直接打退堂鼓。

2

加盟,还是自营?

“如果自己开店不靠谱,那尝试加盟可行吗?”在转让之前,郭鹏这样纠结过,同时他开始反复权衡自营和加盟两种模式的利弊。

在成本方面,自营便利店的优势在于门槛较低,投资成本相对较小。郭鹏回忆,创业初期他仅投入了18万元,相比品牌加盟店动辄30万元甚至50万元的高昂投资,自营店的成本压力明显更小,回本周期也更短。

此外,自营店在货源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进货渠道多,拿货价格相对便宜,店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调整商品结构。

“虽然自由,但很难精准满足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通常是整件发货,商品周转速度慢,容易出现库存积压。”郭鹏表示。

相比之下,品牌便利店在进货方面的又限制较多。不仅进货价格通常比外采高出5%-10%,增加了成本压力。还没有选择商品的自由,所有商品都由总部统一配货。这样虽然能够保证整体商品结构的一致性,但也限制了门店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商品的灵活性。

而郭鹏最看重的还是品牌店在供应链的优势,“连锁便利店行业毛利率最高的品类是鲜食,最高可以达到70%,是门店盈利的重要来源,这也是品牌店相较于自营店的优势之一。”

尤其是在鲜食、热食、低温奶、面包等品类上。这些高毛利品类是品牌店与自营店拉开营业额差距的关键,“如果加盟便利店,商品就可以覆盖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抢占了其他业态(如餐饮店、小吃店、咖啡店、面包店等)的市场份额。”

郭鹏计算,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吸引客流,还会大幅提升24小时整体的营业额,从而提高整体利润。

但弊端是品牌店的运营标准非常高。除了日常的商品管理,还需要执行总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品质检查、鲜食制作、报废盘点、卫生清洁等。这些繁琐的工作不仅增加了负担,也有些“为他人作嫁衣”的无奈。

两难选择下,郭鹏决定先止损,把店铺转让出去。

有行业内人士预测,在接下来便利店市场中,有约30%的便利店面临倒闭风险。尤其是位置选择不当、依赖城镇化红利的店铺,更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低密度、缺乏消费厚度的商圈,成为便利店生存的“雷区”。

同时,还有约30%的便利店,选择通过升级加盟品牌来提升业绩。品牌便利店凭借鲜食品类的高毛利和供应链的优势,正在逐渐抢占市场份额。

只是,这种升级并非适合所有店主。高投入、高风险、长回报周期,让让许多像郭鹏这样的创业者望而却步。

3

该参与价格战吗

郭鹏将自己便利店生意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竞争的加剧。

最初,周边超市通过大规模价格战对他的生意造成了影响,紧接着零食店的进入更是让他的生意雪上加霜。

一开始,郭鹏并不觉得零食店会对便利店产生多大影响。甚至认为,便利店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青年人,这类人对零食的需求相对较低,而零食店的目标客户更多是家长带孩子去消费的家庭,两者的消费群体并不完全重叠。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过于乐观。零食店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通过更丰富的商品和更低的价格分流便利店的客流。

郭鹏也曾主动改变,尝试对店铺进行调整。“将店里的散装零食退货,将零食区缩小,增加百货商品的种类。”郭鹏告诉《灵兽》,比如大米和食用油的散卖,同时还下调百货商品的价格,希望吸引更多顾客。

最终,调整并未取得明显效果。百货商品早已不是消费者到便利店的主要需求,便利店靠百货吸引客流的时代已经过去。

与此同时,郭鹏也低估了消费降级的影响。原以为便利店最大的优势是“便利性”,消费者愿意为便利买单,价格战对便利店的冲击有限。在消费降级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宁愿多走几步路去超市,也要选择更低的价格。

“事到如今,就连个体户都不能回避价格战。”郭鹏无奈地说。

郭鹏的感受没错,即便是像7-Eleven、罗森这样的国际连锁便利店品牌,也不得不调整策略,降低通货的商品比例,增加鲜食、自有品牌商品以及更精细化的商品组合,以此来提高竞争力,打障眼法让消费者无法比价。

尽管,郭鹏也曾试图借鉴类似的思路,将通货商品用于价格战,同时,通过其他高性价比的差异化商品吸引顾客,增加利润。只是,这样的策略成效并未阻止他转让店铺的决定。

“看似简单、门槛低的生意,以为是‘失业’后的稻草,谁知道隐形门槛这么高。”郭鹏感叹道。

郭鹏的经历只是实体行业在消费降级和外部竞争夹击下的一个缩影。

在经济增速放缓、消费更加理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升,便利性已经难以完全弥补价格上的劣势。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便利店需要优化商品结构,逐步降低对通货商品的依赖,加大鲜食和自有品牌等高毛利品类的投入。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单品利润率,还能增强品牌的差异化优势。同时,便利店可以通过拓展线上渠道、入驻外卖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流量,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打造闭环经营模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实体店的生存不仅需要“熬”,更需要智慧。如何在价格战中找到差异化的生存空间,是每个从业者都需要深思和面对的问题。(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