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大军攻城,歼敌数超过10万人,为何只缴获7门榴弹炮?

甲骨堂 2024-08-23 20:27:46

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以攻下锦州之役最为关键。

攻锦之战中(不含打援),东北野战军投入了5个纵队及第17师、炮兵纵队主力,总计25万人参战。

因为配属了强大的炮兵,再加上有电影《大决战》中的名场面,所以一直都有“千炮齐发”之说。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千炮”不是大家以为的山野榴弹炮之类,而是加上了迫击炮、步兵炮、战防炮等的结果。

单纯以山野榴弹炮计,其实没有这么多。

因为辽沈战役时,东北我军的山野榴弹炮、加农炮总计只有600门左右,而且还不是全部参战。

其中包括了24门4.2英寸重迫击炮后,总数是590门。

由于有6个步兵纵队没有参与(注:第1纵队炮兵团参与攻锦之战)攻城战斗,所以东野实际投入攻城战的山野榴加炮,肯定还会更少些。

不过这几百门山野榴加炮,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强大的火力支援了。

尤其是相对于当时的锦州国民党军来说,咱们是占据了绝对优势。

因为锦州战后缴获的榴弹炮只有7门、野炮为14门、山炮36门,山野榴炮总数为57门。

就算加上一部分重迫击炮,咱们还是具有绝对优势。

当时被围在锦州的,总计是1个兵团部、2个军部以及8个步兵师(含义县的1个师,以及空运的第79师主力)。

按照正常的配属,它不应该只有这些火炮,但是锦州守军的情况偏偏不正常。

因为第6兵团部属于给云南部队升格,只是级别架得高,但并没有相应的配属单位;第93军在滇军中的地位次于第60军,虽然此前没有遭到过大的打击,但是火炮方面的配属不会太强。

而另一个军——新编第8军,其实是战损部队重建捏合的,它更不会有多少炮兵。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是野炮、山炮,至于别的小炮还是配了不少的。

但是大规模战役不能光看小炮,关键是大炮的情况怎么样。

由于锦州战役是围歼战,所有火炮全部都被缴获,其中级别最高的缴获是榴弹炮,数量为7门。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这一级别的炮只有这么些,而它又是从何而来呢?

榴弹炮,在当时的国内战争中属于是“大杀器”的级别。

以当时装备最好的东北我军来说,榴弹炮的总数也不到100门;而东北的国民党军榴弹炮数量比我军多,口径也更大,但总数也只有一百大几十门。

榴弹炮的型号主要是美制和日制,口径则有105毫米、150毫米以及155毫米等。

其中最重型的炮团为第12团,当时驻沈阳,配备的是美制155毫米榴弹炮;其次为第7团,也驻沈阳,配备的是日制150毫米榴弹炮。

在这两个直属炮团之外,它就没有别的榴弹炮团了。

但是东北的国民党军为美械部队,它的一些军级单位配有美制105毫米榴弹炮营。

锦州方向倒是有一个美械军,即第54军,该军也的确有美制105毫米榴弹炮营,不过这个军没有被围在锦州。

据当时被俘的第六兵团司令长官卢浚泉称,锦州守军有从第54军中拨过来的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连。

不过美式榴弹炮一个连的编制只有4门,而且据第54军方面反映的塔山作战期间,该军所属炮营是完整状态。

而东北野战军在锦州缴获的美式榴弹炮是7门,这情况又是如何呢?

我军最初认为这批美式榴弹炮是属于沈阳的炮兵第12团划拨来的,但是炮12团装备的是155毫米炮,后来搞清楚是来自炮兵第13团,并发布在了正式的战果公告上。

炮兵第13团同样是国民党军一个直属炮兵团,装备的确实是美式105毫米炮,但是这个团是在华东方向。

该团所属的榴弹炮经常以营为单位分别配属各部,整编第74师在覆灭前留在临沂的榴弹炮营,其实就是炮兵第13团划拨来的。

而在锦州方面出现了炮兵第13团的美榴弹炮,说明肯定是跨区抽调增援,那么这一说有什么历史依据吗?

——还真有。

据第93军军长盛家兴回忆,锦州方向的美榴确实来自炮兵第13团,具体番号是该团第2营,详细数量就是7门。

按照当时美式榴弹炮营的编制,一营当为12门,但是因为战斗损坏、损失等客观原因,以及第13团未必愿意满额抽调的因素,划拨7门到东北战场也是可以理解的。

它本来就只有7门,咱们恰好缴获了7门,这数据就对上了。

不过这批炮不属于第六兵团,而是归范汉杰的锦州指挥所直辖,所以卢浚泉可能以为炮从第54军的防区海运而来,就以为是该军划拨的,没有详细了解。

而第93军因为是具体守城的主力,所以军长盛家兴反倒了解得更为详细。

这就是上述锦州战役缴获榴弹炮的考证了,超过10万的守城部队只有7门这种炮,可见其珍贵程度;而东野在战前也只有美榴14门,这缴获了7门,相当于实力增加一半。

而随着长春、辽西、沈阳的继续胜利,咱们还会缴获更多、口径更大的榴弹炮。

8 阅读:1319
评论列表
  • 2024-10-05 11:45

    运输大队长也快没余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