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最怕刻舟求剑

依霜评商业 2024-09-14 21:04:43

喜欢读历史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刻舟求剑。

他们从史书中看到某个案例,总结出某个原则,然后牢记于心,想着下次要以史为鉴,但殊不知,他没看懂那个案例的前因后果,得到的原则也就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比如,当我们听到一个很有道理的名言警句时,先别急着认同,很可能还有相反的名言警句。

下面简单列举一些:

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俗话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过辩证法的应该都懂,矛盾无处不在。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或真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历史要摒弃二极管思维,任何历史事件都要研究其背景,然后才懂适用的条件。

比如背水一战,长平的赵括、街亭的马谡、乌江边的项羽都是置之死地,但真的死了。但韩信背水一战就赢了,因为他出奇兵偷袭了赵军的大营,造成了前后夹击的情境。

所以,当你遇到困难时,是否该把自己的退路断掉,逼自己一把,取决于实事求是的分析。

知道何时该背水一战,何时不能背水一战,才是真的看懂了历史。

下面再讲几个《三国志》中的例子。

《三国志·赵云传·裴注》记载: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意思是,曹军追到了军营,张翼想关闭营门据险坚守,但赵云回营后改为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以为营内有伏兵,就带领兵马退了。

《三国志·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意思是,马谡大意失街亭后,大军溃散,而王平临危不乱,带领一千人擂响战鼓,稳住阵脚。魏将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

自知实力不够,却要释放烟雾,让敌军以为这里有伏兵,吓退敌人。目的都一样,但赵云和王平的方法刚好相反。赵云是偃旗息鼓,大开营门;王平是鼓声大作,虚张声势。结果,他们都成功了。

都说要以史为鉴,如果你碰到这种情况,是学赵云,还是学王平?

死读书的人,会抱着某个案例不放,结果很惨。比如学赵云打开营门,最后敌人很轻松就打进来了;或者学王平虚张声势,也被敌人看出心虚。

他们不知道,赵云面对的是多疑的曹操,所以大开营门;王平面对的是精疲力尽的张郃,所以虚张声势。

再看个例子。

《三国志·李典传》记载: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意思是,一天早上,刘备突然烧掉营房撤走;夏侯惇率军追击。李典说:“贼兵无故撤退,我怀疑一定有伏兵。南边的道路狭窄,草木茂密,不能派兵追击。”夏侯惇不听,和于禁去追击刘备,让李典留下来防守。夏侯惇果然陷入了敌人埋伏,战况非常不利,李典率军前来援救,刘备看见援军到了,才撤退。

《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意思是,孙权屯兵合肥城下十几天,久攻不下。于是他带着十万人撤退,而合肥城守军只有七千人。张辽却果断率军追击,打得孙权大败。

看了夏侯惇和张辽的例子,下次遇到敌军撤退,到底是追还是不追?

李典说的“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如果刘备也是这样想的,岂不是毫无防备?我们追了,不是正好打他个措手不及?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如果刘备是虚张声势,故作疑兵呢?

如果你问手下的谋士,他们会怎么说?肯定一些人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还会有些人说“小心使得万年船,哪有天上掉馅饼”,你该听谁的?

我想说,这些谋士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面对一个投资机会,如果问股评,也会得到类似的两句话,比如“宁可错过,也不做错”和“宁可做错,也不错过”,听着都很有道理,却没有实战意义。

相反,我觉得夏侯惇的做法是理智的。他和于禁去追击刘备,留下李典作为后援。遇到埋伏,有李典的援军,自己只会小亏。而如果刘备真的毫无防备,夏侯惇就彻底赚大了。

再讲个经典原则:远交近攻。

这是秦国的核心战略之一,他会结盟远的,两面夹击接壤的邻国。是不是很对?非常佩服这个战略,也想学习使用?

当年北宋也是这样想的,他们联合金国,一起南北夹击辽国,最后辽国被灭后,金国顺手就把北宋打成了南宋。

为什么同样是远交近攻,北宋使用的结果就很惨呢?

远交近攻有两个角度:

一个是秦国的角度,它是第一强国,等它把别的国家灭掉后,剩下的齐国燕国这些国家捎带手就灭了。他远交近攻的目的,只是为了分化六国,同时专注攻打邻国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城池,扩大自身实力。

还有个是齐国的视角,等秦国把别的国家都灭了,齐国就不战而降了。对齐国来说,没有什么远交近攻,只有唇亡齿寒。

北宋的错误就在于,没摆正自己的地位,自以为是秦国,实则是齐国。这就像三国时,蜀国和东吴必须联合,一起去对抗魏国,而绝不是联合魏国把另一方给灭了。弱国没有远交近攻,只有“离强合弱”。

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又不要去打仗,能从“远交近攻”的原则中学到什么呢?

对职业规划不能太跳了,别今年做的是金融,明年又跳槽去当老师,过几年又跑去开饭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区,我们只能围绕着它去跳槽或做副业,如此原来的资源都能用上,核心实力也就越来越强。如果总是跳到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原来积累的资源一点用不上,每次都从头开始,可能一辈子都在原地打转,除了收获点人生经验外,别无所得。

《天幕红尘》的核心是四个字:见路不走。

顾名思义,就是看见路不要走。为什么明明看见路却不走?因为你看见的路,是别人的路,你不一定能走下去。

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要拘泥于经验、教条,要根据客观情况,按规律办事。不要刻意和别人一样,也不要刻意和别人不一样。

当我们碰到问题时,大脑第一反应不是了解事物本质真相,而是本能地想:以前有这样的案例吗?别人是怎么做的。我们总想复制前人的经验,最后落个刻舟求剑的错误。别人都这样做,就是对的吗?长辈都这样说,就正确吗?一贯如此,就没问题吗?

见路不走,就是让我们正视事物本身,不要偷懒,不要简单复制过往的经验。实事求是,求的是事物真相,悟的是世界本质。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