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装下一壶鸭绿江水的韩军士兵,如今90岁还在送报纸

书雁说历史文化 2024-11-30 22:40:51

1950年10月的一个清晨,在朝鲜战争最激烈的时期,韩军第6师团第7联队的19岁士兵申昌均蹲在鸭绿江边,小心翼翼地用军用水壶装下一壶江水。这个象征性的举动不仅为他赢得了李承晚总统的接见和一枚军功章,更在韩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一个独特的印记。然而,命运弄人,仅仅几天后,这支骁勇善战的部队就在温井战役中遭遇重创。74年后的今天,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士兵已是90岁高龄,却依然每天凌晨骑着电瓶车在镇川郡的街道上穿梭,为《东亚日报》送报。

战火纷飞 少年南下求生路

1931年,在朝鲜半岛北部平安南道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排行老七的申昌均呱呱坠地。在这个有七个孩子的大家庭里,他是最受宠的小儿子。

1945年,随着日本投降,朝鲜半岛迎来光复,但这片土地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北部被苏联军队接管后,意识形态的对立开始显现。

申昌均的父母对北方的左翼思想深感不安,他们的大儿子已经因为右翼立场逃到南方。家庭的政治倾向让他们处境愈发艰难。

1947年8月的一天,正在学校读书的申昌均接到了改变命运的电话。电话那头,母亲急切的声音传来:"南北方已经各自成立自己的国家了,你不能再在北方生活下去,快去南方找你的哥哥!"

16岁的申昌均来不及与父母好好告别,只匆匆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他跟随着一群同样选择逃亡的人,冒着生命危险越过三八线。

在汉城,申昌均终于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大哥。大哥已在李承晚政权的军队中任职,但他并不希望弟弟走上从军之路。

为了让申昌均能过上平静的生活,大哥将他安排进了汉城善隣商业高中就读。在这所职业高中里,年轻的申昌均开始适应新的生活。

然而和平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1950年6月25日,战争的阴云笼罩了整个朝鲜半岛。作为一名在校学生,申昌均很快被征召入伍。

这一次分别,申昌均永远失去了与北方亲人团聚的机会。他的父母、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始终留在北方,此生再也没有相见。

命运将这个农家少年推向了战场,他被分配到韩军第6师团第7联队。这支部队以其战斗力闻名,在战争初期就曾重创人民军第48联队。

就这样,一个本该在课堂上学习的十几岁少年,被卷入了这场改变半岛命运的大战。而这,仅仅是他传奇人生的开始。

鸭绿江边 一壶水映军人志

1950年秋天,朝鲜战场上的局势风云突变。美韩联军在仁川登陆后,一路势如破竹,越过三八线向北方挺进。

在这支北上部队中,韩军第6师团第7联队成为了先锋力量。这支王牌部队以其出色的战斗力和惊人的行军速度,始终走在军队的最前列。

经过连日的激烈战斗和快速推进,第7联队终于抵达了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地点。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北进作战中,他们成为第一支抵达鸭绿江边的韩国军队。

这个历史性的时刻需要一个同样具有历史意义的见证。19岁的申昌均被选中执行这项特殊的任务,他要在鸭绿江边装下一壶江水。

那是一个寒冷的清晨,申昌均手持军用水壶,走向江边。江水清澈,倒映着天空的颜色。随行的军队摄影师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个瞬间。

这张照片很快传遍了整个韩国,成为了战地摄影中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之一。年轻士兵在江边取水的身影,象征着韩军的胜利前进。

消息传到汉城,引起了李承晚总统的高度重视。总统府发出邀请,要求这位年轻的士兵前往觐见。

在众多外国记者的见证下,申昌均将装有鸭绿江水的军用水壶郑重地交到了李承晚总统手中。这个简单的仪式,却包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李承晚总统对这个象征性的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当场决定授予申昌均一枚军功勋章,表彰这位年轻士兵在北进战役中的表现。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个荣耀时刻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在取水仪式后的几天,第7联队在温井地区遭遇了志愿军的猛烈进攻。

这场战斗中,曾经骁勇善战的第7联队遭受重创。部队不得不放弃来之不易的阵地,开始了艰难的南撤之路。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申昌均侥幸活了下来。尽管部队遭遇挫折,但他在鸭绿江边的那个历史性时刻,已经永远地铭刻在了韩国的战争史册中。

这段经历成为了申昌均军旅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因为一壶江水而名声大噪,由此开启了他在军队中的升迁之路。

那个清晨的取水仪式,不仅是一个军事宣传的行为,更成为了申昌均个人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这一壶江水,见证了战争的无常,也见证了一个普通士兵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九旬老兵 街巷送报传佳话

2024年的镇川郡,天还未亮,街道上就出现了一个佝偻的身影。骑着电动自行车的申昌均正在进行他雷打不动的送报任务。

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每天凌晨三点准时起床,四点钟就开始他的送报路程。寒冬腊月里,他穿着印有《东亚日报》字样的工作服,在寂静的街道上穿行。

申昌均的送报区域覆盖了镇川郡的主要街区。他负责为300多户订户投递报纸,这些报纸被整整齐齐地叠放在电动车后座的专用箱子里。

从军队退役后,申昌均尝试过多种工作。他做过建筑工人,开过小店,但最终选择了送报这份职业。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每天的送报路线,申昌均都规划得井井有条。他会先送偏远地区的报纸,确保这些住户能在早餐时间准时看到当天的新闻。

即便是在雨雪天气,申昌均也从不耽误送报。他会提前准备好防水袋,把报纸仔细包好,确保送到订户手中的报纸都是干净整洁的。

镇川郡的居民都认识这位年迈的送报员。有时遇到腿脚不便的老人,申昌均会特意把报纸送到家门口。遇到独居老人,他还会顺便问候几句。

这些年来,申昌均见证了报业的兴衰变迁。从最初的几百份报纸,到现在日均三百多份,虽然订户在减少,但他依然坚持着这份工作。

镇川郡的年轻人都很佩服这位老兵的毅力。当地电视台曾经专门采访过申昌均,报道他年过九旬仍坚持工作的故事。

申昌均的事迹传开后,不少人劝他退休休养。但在他看来,每天清晨的送报工作已经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报社的负责人多次表示,希望给申昌均减轻工作量。但这位倔强的老人总是婉拒好意,坚持要完成全部的送报任务。

送报路上,申昌均经常会遇到早起锻炼的居民。大家都会向这位老兵打招呼,有时还会邀请他喝杯早茶。

历史见证 九旬寻根问故乡

2023年深秋,韩国统一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申请。已经90岁高龄的申昌均提出,希望能够回到阔别76年的故乡平安南道。

这份申请引起了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最早到达鸭绿江的韩军士兵,申昌均的故事早已写入历史教科书。

统一部的工作人员开始积极与朝方沟通协调。在多方努力下,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然有了转机。

2024年初,朝方传来消息,同意申昌均以离散家属团聚的名义回访故乡。这个消息传来时,申昌均正在镇川郡的街道上送报。

准备回乡的过程中,申昌均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帮助。当地政府为他办理了所需的各种证件,《东亚日报》的同事们凑钱给他买了新衣服。

临行前,镇川郡的居民自发组织了一场欢送会。多年来收到他送报的订户们纷纷到场,向这位可敬的老人道别。

2024年4月,申昌均踏上了回乡之路。这一次,他的背包里装着一个特殊的物品:74年前在鸭绿江边灌满江水的那个军用水壶。

通过板门店进入朝鲜后,申昌均受到了朝方工作人员的接待。他们带着这位老兵前往平安南道,寻找他儿时生活过的地方。

故乡的面貌已经完全改变,但申昌均依然认出了自己家曾经的位置。那里现在建起了新的住宅区,街道也都焕然一新。

在当地档案馆的协助下,申昌均得知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他的父母在战争期间已经去世,留在北方的哥哥和姐姐也已经不在人世。

回访期间,朝方破例允许申昌均重返鸭绿江边。74年前他取水的地方,如今已经建起了新的桥梁。

站在江边,申昌均打开了那个陪伴了他大半生的军用水壶。这一次,他没有取水,而是将74年前的那壶江水缓缓倒回了鸭绿江。

这个象征性的举动被记者们拍了下来,成为了朝韩关系解冻的一个温暖注脚。两个分裂国家的媒体都对这一幕进行了报道。

回到韩国后,申昌均依然保持着他的送报习惯。但这次北上之行,让他成为了和平与和解的一个特殊符号。

每天清晨,当这位90岁的老人骑着电动车穿行在镇川郡的街道上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普通的送报员,更是一段跨越74年的历史见证者。

这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老人,用他的一生串联起了战争与和平,分裂与团聚,见证着半岛命运的起伏。而他依然每天准时送着报纸,仿佛时光从未改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