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江南地区已是一派花红柳绿,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不经让我想起了一个地方——黄土高坡。听到这个名字,很多年轻人无法想象那种恶劣的环境。不过对于六零、七零、八零后的朋友来说,当年的一首《黄土高坡》可谓是家喻户晓,那里寸草不生,一阵风一层土的景象让无数人记忆犹新。事实上,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差、世界公认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不过没有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办不到的事,三十年,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变成了青山绿水,中国人再次创造了人类的一大奇迹!
寒残一叶拍摄于宁夏固原市。
西海固,说到这个名字时,它已经成为了历史。这是我国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代名词,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当年这里可是出了名的荒凉之地,有着“十年九旱”的说法,极度的缺水,土地也是相当的贫瘠,放眼望去那是光秃秃的一片,没有任何的植被,有着“苦甲天下”的悲惨称号,难怪被联合国粮食署认定为“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不是我危言耸听,有图为证。
回望历史,西海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西夏王朝在此诞生,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要害之地,众多的文化在此交汇,然它唯独缺水。没有了生命的源泉,这里就成了荒凉一片。
不过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西海固人来说,虽然人烟稀少,但他们生在这里,再苦再穷生活还得继续。由于干旱缺水,土地贫瘠,基本上的农作物无法在此种活,只有耐旱的土豆能有收获,所以在那个年代,土豆成了当地人的“救命蛋”,养活了无数的西海固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为贫困山区,被国家确认为特困地区,并对这一带进行生态移民政策。不过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他们的根在这里,或许能有一个更好的安身之处,但大家还是不愿意搬迁。
面对死守黄土地的老百姓,面对这没有退路的环境,一场轰轰烈烈的“固水治沙、植树造林、荒山复耕”的人类伟大工程开始了。在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十年初见效,二十年大见效,三十年实现青山绿水。这样的想法,在很多西方国家眼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量少,雨水蒸发量又很大等实际问题,不断摸索,研究出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生态治理模式。在山顶种树种草,让黄土地戴帽子;在山腰上修梯田,不让水土流失,给黄土地系腰带;给河流、水库等穿靴子,防止河水流失等。
面对过去只能种活土豆的干旱贫瘠之地,智慧勤劳的中国人又创造了一种新的种植方法:渗水地膜精量穴播谷子技术,竟然在黄土高原上种活了谷子20多个种类,糜子7个种类,实现了粮食的丰收,这可是解决了困扰当地人几千年的大问题,绝对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然而改变这一切的方法靠得竟是一张普通的塑料簿膜。在农地上盖上这张膜后,再挖个洞将农作物种下去,这样再强的光照也不怕水分会被蒸发了,给农作物留下了生长的源泉。
依靠着科学技术与中国人的勤劳,如今的黄土高原上不仅有粮食,还种出了各种蔬果。当我来到这里时,当地人拿出了自己种的水果,看着非常的诱人,吃着味道也是相当地不错。
三十多年过去,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依靠一代代西海固人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地变平了、环境变好了、连雨水都变多了,而且还完成了脱贫的目标,实现了人与自然抗争的胜利,再次证明了中国人的伟大。
2001年,国家撤销了宁夏西海固地区,设立了固原市,成为了宁夏最后一个地级市。西海固这个名字成为了历史,但它将永远被世世代代人牢记,曾经的黄土地,如今成了青山绿山之地,也警示更多人,爱护环境,珍惜当下美好的环境。
作者简介:寒残一叶(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