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起演员这一职业,众多观众可能首先联想到的是:青春即是资本,没有在芳华年华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那么,这片星海中,你可能便会渐渐消失。
再有人会说,一个演员的魅力,除了天赋,还在于其出镜的频率。而这背后,实际上是角色在剧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因此,演员们常常在青春时期紧紧抓住机会,挑选那些主角的角色。
然而,本文要为您介绍的这位特殊的女士,却在岁月的洗礼中逆风飞翔,名声随年龄增长而越盛,但她却始终没有扮演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她,便是被众人称为张嘉译“戏中之母”的一流演员徐秀林。
先解释一下,所谓张嘉译的“妈妈”,实际上是戏里的称呼。徐秀林并非张嘉译的亲生母亲,但在荧屏上的表现,让观众们都以为他们是真的母子。
2007年,两位演员首次携手合作,主演了真人真事改编的电视剧《温暖》。在剧中,徐秀林扮演一个身患尿毒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还为子女着想的母亲。而张嘉译,是那个始终不明真相,最后决定为母亲捐献自己的肾脏的孝顺儿子。两人所展现的母子情深,使得无数观众为之动容,红眼眶、流泪。
该剧播放结束后,两位演员之间的师徒情更加深厚。据闻,张嘉译在遇到表演的疑惑时,曾特意求教徐秀林。尽管两人之前并无过多交集,但徐老师毫不吝啬地与张嘉译分享了她的宝贵经验。这种真诚的分享与指导,无疑是对年轻演员最大的支持。这样的情谊,使得张嘉译深受感动,每当有空闲,便会带些小礼品拜访徐老师。
在艺坛的舞台上,徐秀林的光芒照亮了无数观众的心灵。张嘉译颂扬地说:“徐老师就像一个温暖的母亲,她的每一次关心都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
的确,呼唤她“妈妈”似乎成了一种天经地义的情感表达。
徐秀林,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子,出生在1940年,背景上是深厚的文化熏陶。她生于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父母都是博学之士。她幼年时,家中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经典著作,尽管当时她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深邃的文本,但这无疑为她后来的人生之路垫下了坚实的基石。
成长中的徐秀林有着天然的书卷气质,性格内敛,与外界交往并不多。记得有一次,一个陌生男子在她家附近徘徊,让小徐心生戒备,跑回家告诉母亲。当她的母亲看到这男子时,却发现原来是旧日的友人,只因时间太久,他对这个熟悉的地址已经有些模糊。这位友人看着静默的徐秀林,试图与她打起招呼,但她却羞涩地躲到了妈妈的身后,只留下一对明亮的眼睛好奇地观察着。
她的父母总是担忧,如此内向的性格会不会影响她的未来。但是,当徐秀林对表演产生浓厚兴趣时,她的世界突然变得五彩斑斓。小时候,她的父母会带她去电影院,那些活跃的角色深深吸引了她,她时常模仿电影中的动作与表情。
在学校,老师发现了她对演艺的独特天赋,建议她可以考虑艺术方向。面对这一建议,徐秀林感到矛盾,一方面是自己深厚的学术底蕴,另一方面则是对舞台的渴望。回到家中,她与父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明白“因材施教”的父母,给予了她巨大的支持和鼓励。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徐秀林每天都不断努力,加强文化课程的复习,同时也积极锻炼自己的艺术技能。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被北京艺术学院录取。在大学的四年里,徐秀林始终保持着踏实的态度,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期待未来能够更好地为观众带来美好的表演。
在徐秀林的职业生涯中,她宛如一块不知疲倦的海绵,不断地吸取着知识和经验的“养分”。这份坚韧与奋斗精神让她在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顺利地加入了北京文工团。
然而,毕业后不久,徐秀林面临了十年的社会动荡,她和一批艺术从业者被派往农村。她被分配到工矿队,白天辛勤地在矿山工作,晚上还要为村民们表演节目,每天都是累得筋疲力尽,倒头就寝。
这段艰苦的经历却为徐秀林扮演乡村家庭主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十年动荡结束后,北京文工团解散了,但徐秀林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选择了转行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她对每一个角色都极其认真,常常为了深刻地体验角色的情感而忘记了休息和进食。她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誉。
在一次演员评选中,徐秀林谦虚地报名参加了二级演员考试,但最终获得了一级演员的头衔。原来,考官们在考察期间不仅欣赏了她的表演,还感受到了她日常生活中的品质,因此认为她完全配得上一级演员的荣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秀林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她并没有选择平静的退休生活。相反,她决定进军娱乐圈,继续她热爱的演艺事业。
尽管如今已经83岁,徐秀林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但她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老艺术家和前辈。每一个角色在她的演绎下都栩栩如生,她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角色之中,这才让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瞬间。
徐秀林老师曾说:“演员每出演一场戏,都是在体验生活。”
她一生热爱表演,把自己当成戏里的角色,因此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演艺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