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杜甫与李白被后世人合称李杜,与李白一样,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较疑似罪臣之后的李白而言,杜甫的出身相较也好一些。他是京兆杜氏之后,堂堂的北方世家大族,但自父亲杜闲起,便家道中落,杜闲只混了个小小的奉天县令而已。
尽管如此,少年时代的杜甫仍旧衣食无忧,生活富足。自幼聪颖的杜甫在七岁那年,便可出口成章,时人谓之“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杜甫便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
广泛游历,仕途受阻与李白相似,快到二十岁的时候,杜甫便辞别父母,出门远游,几乎将烟雨江南统统逛遍。但在仕途上,却遭到平生第一次碰壁,二十四岁那一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年轻气盛的杜甫却毫不介意,利用去兖州省亲的机会,他又将齐鲁大地玩了个遍!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初登泰山,踌躇满志的杜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望岳》,很显然,此时的杜甫充满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穷斗志。
不久,他便遇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白,杜甫比李白小了整整十一岁,是李白的铁杆粉丝。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名动京师,正拿着唐明皇给的一大笔丰厚的停职奖金准备离开京城,找寻更广阔的天地。
李白在杜甫面前,丝毫不摆“老前辈”的架子,而是与他倾心相交,两人一同相携游历了一段时间后,便各自自奔前程。
对于这场美丽的邂逅,杜甫珍视万分,一生之中写了许多首诗,来怀念与赞美李白,可是交友广阔的李白却对这位“小迷弟”并不上心,只做了寥寥几首诗回敬杜甫,也就将他置诸脑后了。
其实,与婚姻一样,功名也是座“围城”,李白出来了,杜甫却进去了。公元747年,三十五岁的杜甫到长安参加唐明皇设置的一场特别的考试——通一种技艺便可赴试。然而,才华横溢的杜甫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多年来的梦想,会被奸相李林甫击个粉碎。这场皇家考试,李林甫以“野无遗贤”草草收场,应试者均无录用。
万般无奈之下,杜甫只好以自荐的方式去拜谒权贵,但多次尝试均无结果。直到四十岁那一年,杜甫才以一篇《大礼赋》得到了唐明皇的赏识,但又因李林甫的从中破坏,没有捞到一官半职。
中年丧子,颠沛流离到了四十四岁时,朝廷才授予杜甫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正如杜甫诗中所抒怀:“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到了这一年年底,杜甫实在受不了京城逼仄压抑的气氛,于是便离京返家,哪曾想,刚一回家门,便听见家人凄婉的哭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因饥饿而夭折了!
杜甫还未从丧子之痛中缓过神来,安禄山的铁蹄便践踏进了京城。次年,听闻玄宗西逃成都、肃宗即位的消息后,便立马直奔灵武,投靠肃宗,然而,在路途中却被叛军捉住,与王维同陷囹圄。
幸而叛军嫌弃杜甫官小,便将他放了出来。然而,重获自由的杜甫,心情却是十分低落,望见那满目苍夷的战后场景,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杜甫伤悼不已。
与李白不同,杜甫儒家济世的愿望十分强烈!他给当局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希望以此减少战乱给百姓带来的伤痛。
公元757年,四十五岁的杜甫被肃宗授予左拾遗的官职。但是很快,他就因为替玄宗皇帝身边的近臣房琯说话,触怒肃宗,被贬华州。
晚年凄楚,关心民生在华州的杜甫内心是苦闷的,惆怅的,我们从他在此期间写的一首《题郑县亭子》便可窥一斑:“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满朝皆是趋炎附势之辈,仗势欺人之徒,这让多情、正直,一向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崇高志向的杜甫深感失望,一种命运的疏离感与沧桑感不禁涌入心底。
次年,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等地探亲,途中,他看见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苦不堪言。形同强盗的官兵,不思为国尽忠,反而欺压无辜百姓,这让杜甫愤懑不已,于是,伟大的作品“三吏”、“三别”呼之欲出。
公元759年的夏天,对朝廷黑暗痛心疾首的杜甫放弃了官职,从华州一路颠沛流离,来到成都。他于城西浣花溪畔给自己修建了一座草堂,打算长期寓居在此。
此时的杜甫穷困潦倒,虽有友人严武的不断扶持帮助,但日子依旧过得杯水车薪。杜甫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很好地说明了当时自己的艰难处境: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但是即便如此,杜甫也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两年后,严武去世,已年过半百的杜甫带着妻儿老小来到夔州,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帮衬下,他除了帮公家看管一百顷的田地外,自己也租下一亩三分地,并且雇佣了一些长工,加之自己也参加劳动,总算让日子慢慢好转起来。
在这短短两年时间内,杜甫到达创作巅峰期,一共创作了四百三十余首诗歌,其中,被人们所熟知的有:《春夜喜雨》、《蜀相》等。
跟李白不同,杜甫的诗歌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将安史之乱后的民生凋敝,秩序紊乱,百姓凄苦,官兵蛮横刻画地淋漓尽致。
以他“三吏”中的《石壕吏》为例,便真实的反映出一对穷苦的老年夫妇遭受官兵欺压的无奈与凄凉。“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对老夫妇原本有三个儿子,全都当了兵,而且老二还刚刚战死沙场,这是何等的凄惨。
但是,跋扈的官兵不但不给予同情,反倒还对他们大声呵斥,最后,在吃过老妇人为他们准备的早餐过后,还将她抓了壮丁,其行令人发指!
公元769年,一生为国为民,关注中民生疾苦的杜甫走到了人生尽头。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寄身江舟,辗转于湖湘各地,贫病交加的他原本想经由水路折返家乡,无奈船行至耒阳水域时,河水暴涨,他因此被困在一个叫方田驿的地方。
这时,船上已是粮尽,幸而耒阳聂县令送食与他,杜甫方才得救。然而,当他去往郴州的路上时,洪水未退,他一路逆流而上,最终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路途中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九岁!
与豪放旷达的李白相比,杜甫这一生大半部分是在忧郁伤感中度过的,然而,他却以自身最为真切的感受,最为撕心裂肺的笔触,为后世描摹出一幕苍凉、悲壮的时代挽歌!
结语始终关心着民生疾苦的杜甫,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字字血泪”刻画着一首首时代悲歌,让后世人们通过他的这些诗句,身临其境地了解到那个时代里,黎民百姓的艰辛与凄凉!
故此,鲁迅都感叹杜甫好似不是古人,他就活在我们今天这个年代里,为大众百姓立言,为贫困大众发声!鲁迅与胡适二人曾在学术上发生过很大分歧,但二人都一致认为: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
《杜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