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诗词中的“弄珠人”,一个绮丽传说,常用于拟人化的咏物诗词

快乐鉴骚词 2025-01-05 02:32:29

“弄珠人”这个典故,最早出自《韩诗外传》,讲述了一个关于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到两位佩戴明珠的神女的故事。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到两位神女,神女们佩戴着明珠,郑交甫向她们询问明珠的来源,神女们便将明珠送给了他。然而,当郑交甫回头再找神女时,她们已经不见了,明珠也失去了。

很明显,“弄珠人”就是指佩戴明珠的女神。在传统文化中,“明珠”本来就象征了高贵,而女神则更是高不可攀,所以,“弄珠人”一般指美丽且高贵的女子或其他事物。

1.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王适

将梅花比喻成仙女,是传统文化中一个经典的写作方向,这其中最有名的是“罗浮仙子”的传说。元代诗词王冕在《红梅·十四》中写道,“罗浮仙子醉春风,玉骨冰肌晕浅红”,这其中的“罗浮仙子”,就是代指梅花。而唐代诗人王适在《江滨梅》一诗中,将梅花比作“弄珠人”: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诗人偶尔看到了一棵寒梅树,在汉水之滨盛开。“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诗人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梅花已经盛开,还以为自己在梦中看到了“弄珠仙子”了。

很多诗人将梅花比作“罗浮仙子”,只是单纯引用了“罗浮仙子”的典故,可以用于人任何梅花,比如,白梅,或者红梅。而如果将梅花比作“弄珠人”,则诗人眼中的梅花一定是白梅,因为明珠是洁白无瑕的,只有白梅才恰当。

一句,“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宋人喜欢将梅花和白雪比较,用来衬托梅花之洁白。而使用“弄珠人”来比喻梅花,则使得梅花不仅有明珠的洁白,而且有明珠的高贵,比之白雪则更进一步。

南宋诗人李龏在《梅花集句·其一百四十九》中,直接引用了这句,也很美:

阊阖春风起,花开次第新。

拂墙花树动,疑是弄珠人。

拂墙花树动,疑是弄珠人

2. 不知风雪里,还有弄珠人,刘崧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刘崧的《题欧阳仲元墨梅》,也是将梅花比喻成“弄珠人”,但比王适的《江滨梅》更进一步,将“弄珠人”置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下,不断刻画了梅花的高洁和高贵,更是增加了梅花的凌霜傲雪精神:

记得南园路,垂垂一树春。

不知风雪里,还有弄珠人。

不知风雪里,还有弄珠人

“记得南园路,垂垂一树春”,所谓“一树春”,典故出自南北朝诗人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把“一枝春”扩展成“一树春”,当然是说一树的梅花都开放了。

“不知风雪里,还有弄珠人”,真没想到,在这风雪交加的世界里,在这风雪飘摇的天地里,还盛开了这么旺盛的一树梅花,就像是一位满身明珠的“弄珠仙子”一样。

一句“不知风雪里,还有弄珠人”,不断表现了梅花的洁白无瑕,如明珠般的高贵,更是表现了它傲雪不屈的斗争精神。

3. 月明江上望,疑是弄珠人,王谷祥

当然了,“弄珠人”除了常常被用来形容梅花,其实,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白色花儿。比如,这首明代诗人王谷祥的《水仙花·其一》,就是将水仙花比作“弄珠人”,这也是非常恰当的:

仙卉发璚英,娟娟不染尘。

月明江上望,疑是弄珠人。

月明江上望,疑是弄珠人

“仙卉发璚英,娟娟不染尘”,“仙卉”,水仙花号称“凌波仙子”,称其为“仙卉”,自然不过分。“璚”,一种美玉。水仙花这种“仙卉”,它开放一种淡红色美玉般的花朵。美丽娇俏、亭亭玉立,而且一尘不染。

“月明江上望,疑是弄珠人”,在月明之夜,我们站在江边,向江上望去,水仙花洁白如明珠,就像“弄珠仙子”一样。

一句,“月明江上望,疑是弄珠人”,水仙花被称为“凌波仙子”,是在江上有波涛的受观看;而在明月下观看,“疑是弄珠人”,就显得更为准确,因为月光下的水仙花,洁白、温润如明珠,而又亭亭玉立,不是“弄珠人”是什么?

4. 春潮寒不起,定有弄珠人,朱彝尊

《春江花月夜》的诗题,自然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最为有名,其次是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二”为“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展现了“春江花月夜”之中的美丽传说。这首清代诗人朱彝尊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作是杨广的“春江花月夜”意境的扩展:

今夜江中月,兼花照水滨。

春潮寒不起,定有弄珠人。

春潮寒不起,定有弄珠人

“今夜江中月,兼花照水滨”,一个宁静的夜晚,江中的月亮与岸边的花朵交相辉映,照亮了水面。“兼花”指的是花朵,这里可能是指春天的花卉,它们与月光一同照亮了江边的景色,营造出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夜晚氛围。

“春潮寒不起,定有弄珠人”,“春潮”指的是春天的潮水,“寒不起”意味着春寒尚未消退,潮水也未因温暖而涌动。“定有弄珠人”则是指在这样的春夜中,一定有美人在欣赏着江月与花的美景。

这里的“弄珠人”,是泛指美女。杨广诗句中,“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游女”,指的是汉水女神,也称为汉皋游女。“二妃”,指的是传说中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都是神话中的仙女。而这首诗中的“弄珠人”,则是指观赏“春江花月夜”的美女。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5. 中有弄珠人,盈盈隔秋水,蒋忠

根据“弄珠人”的典故背景,如果诗人要用它来形容事物的话,那么,这个事物一定是在水边,或者是水中。前面提到过的“江边梅花”,或者“江上水仙”,都符合这个背景设置。同样,明代诗人蒋忠的这首《芙蓉》,也符合这个背景设置:

清露下林塘,波光净如洗。

中有弄珠人,盈盈隔秋水。

中有弄珠人,盈盈隔秋水

“清露下林塘,波光净如洗”,清莹的露珠,从林塘上的荷叶上滚落下来;林塘里的水波,反射着光芒,洁净得就像洗过一样。

“中有弄珠人,盈盈隔秋水”,在林塘中间,盛开了一朵朵洁白的荷花,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弄珠仙子”;在盈盈一水间,隔着秋水,美极了!

一句,“中有弄珠人,盈盈隔秋水”,让人想起《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且“弄珠人”象征了高贵,符合“荷花”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点。

6. 那须江上见,宛似弄珠人,王士禄

这首清代诗人王士禄的《庭梅》,描写的是“庭梅”,按说没有“江边”或者“江上”的背景,不适合使用“弄珠人”来比拟梅花,但由于诗人太喜欢梅花了,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哪怕是“庭梅”,在诗人眼里也是“弄珠人”:

索笑怜窗晓,流光照砌春。

那须江上见,宛似弄珠人。

那须江上见,宛似弄珠人

“索笑怜窗晓,流光照砌春”,清晨,透过窗户,看到“庭梅”,我就高兴了;因为早晨的流光,照亮了整株梅花。

在这句诗里,“索笑”的典故来自大诗人陆游的“不愁索笑无多子,惟恨相思太瘦生”,陆游说哪怕只有几朵梅花开放,也会让自己开心大笑。而“流光照砌春”中的“春”,则出自南北朝诗人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句没有正面描写梅花,都是通过典故来侧面烘托梅花。

“那须江上见,宛似弄珠人”,根本不必在江上寻找或见到,表达了诗人认为不必远行至江上,就能遇见或感受到梅花,它像“弄珠仙子”一样明亮耀眼,一样的高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