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心情,中西结合,远离“双心病

昆琦评健康 2024-04-19 06:38:35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出现心慌、胸闷、盗汗等症状,但去医院多次检查却找不到器质性病变,还有一些患者本身心脏病不严重,但却屡屡因为情绪问题导致急重症的发生。实际上这是“双心病”在作祟,常常表现为心血管疾病和心理性疾病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疾病恶化。

“双心医学”是什么

“双心医学”是指医生看病不仅仅关注心血管有没有器质性的病,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注意患者有没有焦虑、抑郁,注意患者的睡眠情况。早在 1995 年,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就提出了“双心医学”概念,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2006 年我国正式设立“双心医学”这门学科。双心医学,是一门由心脏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研究纠正这些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转归的影响,以达到身心同治的目标。

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可以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原发病因和危险因素,同时又可以作为诱发因素加速原有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导致疾病恶化、临床预后更差。现代社会崇尚快节奏、高效率,特别是白领精英,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情绪压抑、思虑过度,耗伤气血,血虚血滞而不能养心,故出现胸闷心悸、焦虑失眠等双心病症状,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日趋年轻化。

“双心病”有哪些种类

心理心脏病可独立存在

患者并没有真正的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绪和精神等问题引起类似心脏病的症状。一旦发作,就出现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慌、气促等, 但到医院检查却未发现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

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合并存在

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等原因,患者长期处于强烈的不 良情绪和精神压力下。久而久之,患者的心脏就会出现损伤,继而逐步发展为器质性心脏病。 这类患者不仅需要治疗心脏病,更要接受心理治疗。

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心理改变

患者早期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而后由于心脏病的应激性打击,引起患者恐惧、焦虑等心理改变。这类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心脏小血管淤塞,即心脏X 综合征,仅开通大血管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长期服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如丹参、三七、西红花、薤白等中药。

“双心同治”,中西医结合是良方

在双心疾病的治疗上,仅依靠使用西医的精神类药物治疗,可能面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不强等局限性。而参考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和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的中西医结合的双心疾病治疗,则可以使治疗效果最大化。

对于双心疾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分为多个层次,首先是联合中医中药,“对症下药”,用药时选择疏肝理气、健脾化痰的中成药,如《滇南本草》就指出 :“丹参可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心悸不寐。”说的就是丹参除了有活血化瘀通络作用外,还兼具清心安神助眠的功效,因此丹参是一味可用于双心治疗的纯天然药物。

比起单味药“丹参”,通过先进的制药工艺,提取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充分保留并加强其活血化瘀兼清心安神的双重功效的丹参片,无疑是一种使用更便捷的药物。 因此,在临床上也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失眠的双心患者。

其次是结合运动、音乐等放松身心的方式作为辅助,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做到“动静结合”。

另外,必要时给予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心理障碍,源于他们缺乏对疾病的认知。比如,冠心病术后患者容易产生对支架脱落、损坏的担忧恐惧,随之而来的可能有心悸、胸闷等躯体症状。医护人员需要和患者充分沟通,向患者科普疾病治疗的来龙去脉,真正解答患者的疑虑。同时,患者家属也需要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充分安抚患者情绪。

“双心病”自查小贴士

许多情况下,有情绪问题或心理疾病的患者,自己常常意识不到,尤其是患者本身有心脏疾病存在,更会忽视心理疾病因素。

如果你有心脏病,并有心脏方面的不适,需要区分这些究竟是心脏疾病引起,还是心理情绪问题引起。以下情况,我们要考虑有心理情绪参与可能:

1、有心脏病症状但检查没有心脏病或心脏病处于良好控制中,这些症状不能完全用心脏病来解释;

2、睡眠问题,比如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或失眠;

3、除了胸闷、心慌等心脏病症状,还会有其他多脏器不适症状,比如头晕头痛、腹胀腹痛、恶心嗳气、呼吸困难、手脚麻木、尿频尿急等,而且这种症状会有变化,甚至时有时无,症状会在情绪不好或季节天气变化的情况下加重。

作者:刘 斌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