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自融、诈骗,营收2000亿的广州第一民企,是吹起来的?

科技咨云不计算 2024-12-07 06:21:18

2022年1月30日的深夜,广州第一民企雪松控股对外发布的一则无法履约通知,宣告了这家庞然大物的彻底倒塌。

两年后的2024年11月1日,雪松控股案在广州中院开庭审判,从媒体报道中流传出来的一些细节,这家广州第一民企最终为整个社会留下了接近200亿的风险敞口。

直觉敏锐的朋友想必已经从这个数据中感觉到一丝不对劲,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

作为上一任广州第一民企,恒大集团的暴雷为整个社会留下了超过2万亿的风险敞口,继任者雪松为何规模比他小了整整100倍?

如果深入探寻一下雪松控股本身,会发现这家公司在2015年营收规模还仅为593亿,但在恒大集团于2016年将总部搬离广州后,雪松的营收在当年飞速膨胀至1570亿元,跃升为广州第一民企。

从500到1500,雪松一年时间狂飙1000亿营收的背后,究竟暗藏着什么样的商业秘密?从恒大集团到雪松控股,广州第一民企频频暴雷的背后是否有着某种共性?雪松千亿规模的商业帝国,最终又是如何坍塌的呢?

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大家好,我是咨云君。

01

雪松控股的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君华集团,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一直到2007年为止,公司的营收才堪堪突破30亿。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一年,雪松被广东省评选为省百强企业,这个称号显然为雪松的创始人张劲带来了不俗的政商资源,在此之后,雪松的业务版图开始突破房地产,逐步向大宗商品、供应链和化工产业进军。

到2015年,其营收增长至593亿。

2016年,恒大总部的搬离,在短时间内让广州这个经济重地出现了“缺少民营世界500强企业”的尴尬境地,同一年雪松营收飙涨至1570亿,成为广州第一民企,并在此后几年里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雪松以超过2200亿的营收成为世界500强企业,2019年其营收达到巅峰时期的2851亿。

从雪松的发展历程来看,2007和2016年无疑是两个极为重要的节点,2007年以后,得益于省百强企业附带的资源,张劲操作雪松进入到了当地国有企业的大宗商品与供应链贸易链条里。

大宗商品和供应链贸易,是出了名的规模大、利润小,这种现象也很好的解释了君华集团为什么顶着接近600亿的营收,但在广州市内却一直声明不显。

可以说,2015年以前,雪松在广州当地商业中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依靠供应链赚点辛苦钱的角色,房地产业务虽然还在做,但规模有限。

直到2016年恒大总部的撤离,给了张劲一个机会争取到了地方的支持,也是这一年,张劲对外发下了宏愿,表示雪松集团将在五年内:销售额万亿、资产万亿和市值万亿。

2016年,雪松控股录得营收1570亿,同比2015年增长了977亿

02

根据《财新》杂志的一篇深度穿透报道显示,雪松2016年以后增加的业务,基本上是以大宗商品贸易为主,占比超过90%。

而雪松实现如此夸张的营收增长,则是依靠刷单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商品的交易主要由买卖双方及中介单位构成,而雪松的做法,则是在上海与广州两地成立大量的壳公司作为交易的上下游,其一笔大宗商品贸易,通常由广州壳公司出售给广州当地的国企,再由国企卖给上海壳公司,后者再将商品卖回给广州壳公司,由此形成交易闭环。

从报道内容来看,这种交易所流通的不是商品,而是仓单,其交易效率极其之高,能在一小时内经手四五遍,财新的文中有提到,一批电解铜在仓库放了三天,就被雪松的贸易公司转手了数百圈的案例。

这也是雪松能在一年内刷出1000亿营收的根本所在。

结合2016年广州市的状况来看,不难看出雪松刷量冲公司营收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为世界500强,作为一个无利不起早的商人,张劲为什么要这么费心尽力?

这还要从交易链中的经手方说起。

前面有提到,雪松的交易,通常是从广州壳公司转手卖给当地国企,再由国企向第三方转移,为何中间一定要让国企经手呢?

因为与国企做贸易,可以为融资增信。

由于贸易行业有着规模大、利润低的特征,这导致从事贸易领域的公司时常遭遇着资金需求量大和融资难的问题,而和国企做生意,绝大多数情况是能够收回应收账款的,因此在业内,用和国企交易产生的票据去融资,成本和难度都要低上不少。

拉上国企做单据空转的虚假贸易,再依靠交易票据去融资贷款,这就是张劲的目的所在,他是在借贸易之名,行融资之实。

除了向银行机构直接贷款以外,张劲还依托自己旗下的理财机构,以这些交易单据为底层资产发行理财产品,数据显示,2018年4月起,借道各地金交所,雪松控股累计发行了1490个理财产品,共募集资金596亿元。

如此庞大的交易规模,最终是如何暴雷的呢?

03

雪松暴雷,只有一个原因,张劲太菜了。

依靠供应链注水换来的低息融资,张劲在2016年以后开始拓展房地产和供应链以外的商业版图,其在2017年对上市公司齐翔腾达和希努尔发起了总价接近百亿元的收购要约。

2018年,又斥资120亿收购了中江信托71.35%的股权,并试图收购上市公司猛师科技。

但张劲在资本市场上的这些操作却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回报,大手笔收购的上市公司齐翔腾达和希努尔股价表现一直不理想,张劲为了做这两家公司的市值管理,前后还在资本市场上亏了20亿。

120亿天价收购的中江信托,由于尽调工作没到位,进场后发现存在巨额债务窟窿,作为大股东,雪松不得已掏了56亿元进行兜底。

同期收购猛师科技的动作也被人大摆一道,入主不久后就面临债务逾期和退市警告,最终亏损超过20亿。

再加上张劲本人的奢靡享受,比如他在公司账目中,有一笔规模约84亿的账户专供其自己控制,最终在2021年资金链断裂后,酿就了雪松的暴雷时刻。

不过即使其商业模式在业内人尽皆知,但作为一家营收2000亿的庞然大物,雪松的一夜坍塌,还是让不少人震惊,

因为倒的实在太快了,连一点挣扎的动作都没有,就像是摆烂躺平了一样。

而11月的这次庭审中透露出的细节,揭露了雪松快速崩塌的原因。

根据检方描述,雪松出现兑付困难后,相关国企和金融机构迅速通过司法手段完成了资产转让和过户,得以快速“止损”。

从财新的报道来看,这些年广州当地对雪松的扶持力度极高,仅国企部分的投入就在200亿元左右,雪松暴雷后,由于快速止损的动作,国企的损失要比想象中低很多。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雪松依托虚假交易发行的理财产品最终留下了200亿窟窿,涉及约6800名投资人,按雪松现有资产变现情况计算的话,他们仅能收回3%的份额。

千头万绪最终汇成一句:理财有风险,投资须谨慎,这各中的酸楚,恐怕也只有这6800人知晓。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我是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