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4月份的一天,我和一位创业者有过一次聊天。
他是一位公司的创始人,业务倒是做的不错,但他遇到了瓶颈。
团队执行过度依赖他,这严重限制了公司的发展,有很多事情他必须亲力亲为,导致他的精力消耗在了团队内部。
他很是发愁,但是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明显的改观。
于是,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斗胆给他出了一些主意。
我总结了一下核心内容。
核心问题:团队的执行过度依赖于某一个人。
主要表现:团队缺少目标分解能力,更擅长完成已经拆分比较小颗粒的任务,缺乏执行过程的创造力。
这就导致团队负责人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给大家拆分工作任务,整个过程需要持续关注,防止执行出现偏差。
这样的团队属于“指哪打哪”型。也许你会说,这样的团队应该是执行力超强啊,能够指哪打哪,但一个好的组织,“指”的意义大于“打”。“指”的好,“打”时事半功倍,“指”错了,“打”会南辕北辙。
不过,依据我的经验,这个问题几乎是大部分团队的共性。同时,解决办法不在团队的具体个人身上,而要通过一些措施,实现组织赋能,从而推动执行。
而这个措施,就是团队负责人的重点工作,不要把这项工作寄希望于其他人。因为你要打造一套体系,然后用体系指导团队工作,辅导团队整体成长。
体系的形成,我分为三部分内容:
制定标准、因材施教、不断更新。
01 制定标准,形成潜意识动作我经常给我带的团队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关于刷牙的。
你每天早晨起来,不用去思考,顺手拿起牙膏和牙刷,挤牙膏接水,开始刷牙,然后漱口。甚至每次拿牙膏和牙刷的顺序都是固定的,刷牙的时间也基本一致。
这就是标准化,把一件事重复做,渐渐形成无意识反应。
在丹尼尔·卡尼曼所著的《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了“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其中系统1就是无意识思维系统,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同样,在团队管理中,需要这样的“无意识思维系统”。不过,我更倾向于从清单工作法入手,制定标准化工作手册,提供给团队成员查阅,进而提升工作维度。
假如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很高,但是执行力始终存在问题,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执行。此时,作为管理者,埋怨或者批评下属是万万不能的,要做的是标准化制定,打造标准化体系,让每个人有据可依。
那么,标准化应该如何打造呢,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标准化的意义。一定要让团队成员知晓和明白标准化的意义,从思想上接受,消除抵触心理,否则标准化无法彻底执行。
2.制定工作流程和规范。依据你负责的团队的实际工作,制定一套工作流程和规范,确保每个成员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目标。通俗讲就是一件事来了,大家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干到什么程度,遇到问题找谁解决。
3.一定要有统一的工作标准:工作标准一般是自上而下,组织制定标准,团队执行。包括各类文件的格式、工作流程、工作汇报等,会提高工作质量,同时降低沟通成本。
4.要有沟通、培训和能力评估措施。把沟通引导到解决问题上,沟通要形成结论。培训和能力评估相辅相成,培养成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并且及时进行评估,让每个人在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价值。
5.推行知识共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团队成员之间通过知识共享和经验分享,实现互相补充和启发,不仅能够提供工作效率,而且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遇到问题,问一问身边的人,也许就有答案。
雷军说:99%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找个懂的人问问。
这里要划一个重点:标准制定要可落地,紧帖团队的现状,不要好高骛远,追求所谓的完美,弄巧成拙。
这里我给一个具体标准的例子,帮助你理解标准的意义。
某公司有制定了工作任务执行流程标准,核心逻辑是任何人拿到工作任务时,分三步走:
第一步:分析任务,判断自己会不会,给领导反馈。若不会,领导需要辅导及协调资源,提供对应的帮助;
第二步:输出解决思路和框架,找领导确认。若思路有偏差,领导需要提供引导帮助,思路完全正确后,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依据确认的思路完成整体工作。
来看一看这个流程具体怎么执行。
领导给你布置一个任务,你套用流程。发现你没有理解这个任务,第一时间找到领队,要求提供帮助。在领导的帮助下你理解了任务,然后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整理出来了完成任务的思路,并且做了一个框架图。找领导确认,领导看后表示思路正确,做了一点补充。在领导确认后,你放心的开始了详细的工作任务处理,并且按时高质量完成了此任务。
这就是标准的应用。
你会发现,不懂就问,你也标准流程。
再比如,麦当劳的计时器,也是标准化,操作员把标准的鸡块放入设定温度的油锅里,按一下计时器。计时器响了,直接捞出,鸡块就炸好了。直接省去了人工主观判断,不仅提高效率,而且保证质量,每个鸡块炸的程度几乎一致。
当然,有了标准,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会用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02 因材施教,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见过一些团队的领导,对待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管理方式,都给安排一样的工作任务。完全忘了团队里面每个人的工作经验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性格不同,当然薪水也不同。
这是导致团队效率低,成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试想,假如你是一位职场新人,领导给你的任务总是远高于你的能力,你一定会觉得很吃力,无法跟上节奏,同时无法按照职场周期规律提升自己。
同时,假如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职场人,领导总是让你做一个没有挑战的工作,你的积极主动性可能会很快被消耗掉。
所以,执行自然就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显然不在于团队其他人,就是管理者的问题。
因材施教,应用在团队建设中,简单地说,就是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点,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给你提供一些团队管理中因材施教的关键点:
首先,你要充分了解团队中的每个人,性格特点、能力、兴趣爱好和工作经验等,进而掌握他们擅长点,和他们自己想要提升的地方。当然,提高维度,最好知道他们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从高层次上帮助他们朝着目标发展。
在了解的前提下,为每个人制定个性化管理计划。包括培训、发展机会、工作任务分配、绩效期望等。例如,对于经验丰富的员工,可以提供高级别的项目或任务来挑战他们,而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则需要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第三是激励和认可。激励是团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人而异制定激励措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包括奖励制度、晋升机会、公开表扬等。同时,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及时认可团队成员的贡献和成就,给与他们充分的尊重。
另外,允许团队的多样性文化,要鼓励成员表达自己,认真听取下属的建议,并且及时反馈。
划重点:执行过程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材施教解决就是为了纠正这个现象,但是一定达不到100%执行。
假如你是一位团队的管理者,你想想你的团队,是否存在执行问题,你都是怎么处理的。
希望你,先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并且采取行动,让团队回到正轨。
但,要记住,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标准也是如此。
03 不断更新,变化应该是永恒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习惯是“不断更新”,通过不断更新身体、精神、智力和情感(社会/情感)四个基本生活面,才能够保持持续的成长和进步,才能保持竞争力,实现个人和职业生涯的成功。
标准化体系亦是如此,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团队发展的需要。
在标准化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际效果和反馈,作为调整和改进标准化的依据。
那么为什么要不断更新,具体原因可以有以下几点:
1.团队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标准化体系执行出现冗余或者断层。团队不是永恒不变的,会有老员工离开团队,也会有新成员加入,同时团队也在不断学习进步,所以标准体系要适应性调整。
2.业务结构的调整,原先的标准体系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业务结构。标准化体系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工作质量的,要服务于业务,所以业务的调整,标准化体系必然要跟着变化。
3.标准体系存在局限性,制定标准的人的不断成长,获得更加先进和适合团队的标准体系。这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经验是积累的结果,发展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淘汰的过程。
4.行业变化,主流市场的变化。这对于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瞬息万变,为了能够适应和生存,不得不跟着市场改变。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你始终要保持自我提升,要推翻自己亲手制定的标准化体系。
团队负责人主要的工作是统筹管理,即使你也有具体的业务工作,也应该是统筹角色分配给业务角色的结果,而不是专注于具体业务。
你需要盯着具体的工作执行情况,但不是遇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本身,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这和中医的逻辑相似,不纠结病症,而是找到病因。
所以,当你的团队执行出问题时,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标准化体系的更新优化中,在体系适合需求时,大部分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这样,你也就不再是救火队长,而是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逻辑。
而你,自然而然地可以把工作交给团队了,你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也就不会那么焦虑,也不用每天盯着进度。
最后的话执行力直接决定着团队的发展和未来。
执行力不是人越多越好,执行力是协同的结果,而协同的关键在于标准和体系。标准体系会告诉工作怎么做,资源找谁协调,怎么做决策。
一个团队拥有决策权的一般是团队的负责人,但是每一件事都让负责人去决策,显然是不利于团队的长远发展。
所以,缺乏体系的团队会遇到过于依赖领导的情况,当领导不参与到具体工作时,执行就走了样。
那么改变这个局面的解决方案,就是领导制定标准化的体系,实现权力下放,让团队的成员协同参与到执行力的全周期,维持执行力的有效性。
而作为团队的领导,要做的就听大家说,解决新的问题,完善标准体系。
华为在全面启动与IBM合作,向IBM学习时,任正非召集了华为几乎所有的副总裁和总监级干部开会,并且亲自确定了“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学习原则,全力以赴配合IBM顾问的各项工作。
先僵化,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就是把你制定的标准体系,推广应用到团队中,让这个体系先落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讨论和所谓的“完美主义”上,不行动永远不会有结果。
后优化,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理论结合实际,调整标准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团队。
再固化,把优化的标准化体系变成规范、标准,进行全面贯彻和落实。
任正非有一段话,比喻得很形象:“我们要像夯土一样,一层层夯上去,一步步固化我们的创新和改进成果。”
划重点:领导的价值不在于亲自做很多具体的工作,而是让团队更高效的创造价值。作为领导,要允许下属在很多专业领域强于自己,要有胸怀接纳比自己优秀的人加入团队,这样才能让团队更具有执行力。
再划重点:标准化体系,要坚持执行,开始阶段一定会带来不适,不要因为遇到阻力就放弃。这也是建设团队的一个过程,只把适合的人留在团队。只有这样,标准化体系才有意义,才能发挥价值,你才能不被具体的业务消耗过多精力,团队才可以健康发展。
如果你是一位团队的负责人,希望对你有帮助,让你从具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的规划团队的未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