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次章)章惇、蔡京谋划废除高滔滔,为何朱太妃不答应?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2-21 08:40:43

由于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九岁,于是宋朝出现了主少国疑的情况。一方面时支持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听政,另一方面是以宰相蔡确为首的新党把持着朝廷政务,双方掀起了新一轮的政治斗争。除了前文讲的,双方在皇帝人选上的争夺外,新党方面还发起了谋求废除高滔滔太皇太后的策划案。这个策划案是知枢密院事章惇和知开封府蔡京发起的,他们以高滔滔曾参与阻扰宋哲宗赵煦即位为由,对其进行弹劾,要求废除其太皇太后之位。当时章惇和蔡京占尽优势,起草好了废后诏书。若非赵煦之母朱太妃的干涉,高滔滔被废便成定局。

由于朱太妃的出面力保,让高滔滔逃过一劫,也给章惇、蔡京等新党官员沉重的打击。此后高滔滔临朝听政,借着宰相王珪去世开始起复旧党,拉开了报复新党的序幕。熟悉这个案子的人都感到很奇怪,朱太妃和高滔滔的关系并不好,她为什么会出面力保高滔滔呢?朱太妃是宋哲宗赵煦的生母,却不是宋神宗的皇后。宋神宗去世后,赵煦登基称帝,但其母却因高滔滔的干涉而未成为太后,两人之间是有仇恨的。按理说,此时对于朱太妃来说是报复高滔滔最好的机会,可是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以德报怨,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从史书上看,高滔滔和朱太妃的关系是非常差,两人之间存在着很严重的矛盾。除了高滔滔阻止朝廷将朱太妃尊为皇太后外,在宋神宗时期两人就非常不对付。高滔滔是将门世家出身的女子,祖上是宋朝开国元勋之一的高琼。她嫁给宋英宗赵忠实当皇后,是个非常有权力欲的女人。从进宫开始,她就与人争夺后宫的主导权。刚入宫时她与当时的皇太后曹氏争锋,尽管曹氏是她的姨母,她依旧寸步不让。曹太后去世后,高滔滔独霸后宫,多次训斥朱太妃。不论是宋神宗的向皇后,还是赵煦的母亲朱太妃,面对她时都退让三分。

赵煦刚即位之后,按礼仪他的母亲应该是太后的。但由于高滔滔的阻止,朱氏只升级为太妃,而不能成为太后。起居舍人邢恕曾上书为朱太妃说话,还说动了高滔滔的侄子高公绘,希望能将朱太妃升级为太后。这次上书不但没有被高滔滔允许,邢恕反而遭到打击报复,被贬官外放为知州。面对这样的仇恨,朱太妃不可能不在意。实际上朱太妃一生都在谋求太后之位,即便是后来高滔滔去世后,朝廷多次提出给她升级,都遭到了向太后的阻止。可以说没能成为太后,是朱氏一辈子最大的痛,也是宋哲宗赵煦最大的遗憾。

面对这样的长辈,朱太妃不恨她是不可能。她地位低,不能正面对抗,选择退避三舍是正常的操作。但是在章惇、蔡京等人弹劾高滔滔时,她不但没有落进下石,反而出面力保,这就显得难以理解了。很多史书上说朱太妃为人温和谦逊,从来不干预朝政,也不以自己是皇帝的母亲而自傲,所以品德上比较好,对高滔滔采取了以德报怨。但是站在当时政治斗争的背景上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政治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如果过于妇人之仁,最终倒霉的一定是自己,这个道理朱太妃不会不懂。

从她当时的出境上看,她上面有两个婆婆。一个是太皇太后高滔滔,一个是皇太后向氏。向太后是宋神宗的正宫皇后,也是赵煦的嫡母。按照宋朝的礼仪制度,向皇后成为太后是理所应当的,而朱太妃要成为太后则是需要母凭子贵的关系。以高滔滔和朱太妃的恶劣关系,如果能借着章惇、蔡京等人弹劾高滔滔的机会将其拿下,朱太妃成为太后就少了一层阻挠。但是朱太妃出人意料的没有落进下石,而是帮着高滔滔分辨担保,向儿子说明高滔滔没有废除皇帝的意思。于是年仅九岁的赵煦便没有在废后诏书上签字,让高滔滔逃过一劫。

朱太妃的以德报怨,是章惇、蔡京等人都始料未及的,也出乎所有历史爱好者的意料之外。站在个人仇怨和政治利益的角度,似乎落进下石才是朱太妃最佳的选择。但是她向儿子担保了高滔滔,这不但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反而继续遭受对方的压制,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操作。

朱太妃如此操作真的是宅心仁厚么?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站在朱太妃的角度,她或许有着其他的考量。当时宋哲宗赵煦刚即位,年纪才只有九岁,无力掌控朝廷政务,政治上采取的是高滔滔临朝听政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政策上,赵煦并没有决策权,而决策权在高滔滔手里。

表面上看,趁着章惇、蔡京等人弹劾的机会拿下高滔滔,似乎可以解决权力分配的问题,降低赵煦亲政面临的阻力。但是从当时的权力架构看,这种想法其实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趁机拿下高滔滔,只能让向太后渔翁得利,对赵煦没有任何好处。一旦拿下了高滔滔,临朝听政会换成向太后,如此一来并不能改变赵煦无法掌握政权的现状。只要向太后在,朱太妃就无法插手干预政事,这对于朱太妃也没有啥好处,所以落进下石是得不到实际利益的。朱太妃选择落进下石,只能是出口恶气而已,但对改变的政治局势并无大用。

从整个事情的起因上看,章惇、蔡京弹劾高滔滔,并不是为了赵煦母子,而是为了给新党争权。前文讲过,高滔滔是旧党在朝廷中最大的后台,她一旦掌握政权就会起复旧党,废除宋神宗时期的新法。新党为了维护变法的利益,必须搬掉高滔滔这个障碍,将其弹劾废除就是最好的办法。以当时新党在朝中掌控政事堂和枢密院的权势,做到这个并不难,只需要赵煦签字批准即可。而高滔滔在赵煦即位前的操作,有着明显想要用雍王赵颢替代赵煦的计划,这更是让新党抓住了把柄。在如此明显的证据面前,废除高滔滔几乎成了定局。

可是站在新旧党争的角度,高滔滔一旦被废除,将会给旧党带来巨大的打击,却也让旧党与皇帝赵煦的关系更加恶劣。刚刚即位的赵煦年仅九岁,还没有亲政坐稳皇位,就因此得罪了以权贵势力为核心的旧党,实在是不划算的。如果旧党对赵煦发起报复,而新党又挺不住,赵煦是不可能有还手之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向太后临朝听制,出现废立皇帝的可能性并非没有。可以说赵煦支持新党废除高滔滔并没有太大的好处,反而得罪了旧党,容易遭到报复。朱太妃为了儿子皇位稳定的考虑,也不会轻易让赵煦涉险。

还有一层原因是,向太后并不是支持新党的人,而是旧党的支持者,只不过与高滔滔不是同一阵营而已。向太后的祖上是宋真宗赵恒时期的宰相向敏中,一度两次担任东京留守的职务。与高滔滔是北方将门出身不同,向太后是典型的北方士绅,是北党文官集团的后裔。前文说过,北党文官集团就是旧党的核心力量,所以在面对新法的态度上,高滔滔和向太后的立场是一样的。高滔滔上台会起复旧党,而向太后上台一样是这样。而且向太后是文官集团的家庭出身,与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领袖关系更加密切。

朱太妃是普通平民出身,向太后一贯是看不起她的。向太后无子,而朱太妃之子赵煦当了皇帝,这对向太后来说是很不利的。由于朱太妃在世,所以向太后无法将赵煦当作傀儡皇帝搬操控,这也不符合她的政治利益。因此不论是站在她个人角度,还是站在旧党利益的角度,冲突发生时都不可能全力支持赵煦。在这种可能性的前提下,朱太妃对向太后不可能不加以防范。因此朱太妃在赵煦成人前全力支持新党是很冒险的,也是容易给赵煦带来在灾难的。她对高滔滔进行担保,一方面是防止向太后得位,另一方面也是不便得罪旧党。

在朱太妃看来,既然新旧两党要斗,旧党要起复,她根本没必要插手,坐山观虎斗即可。只要赵煦的皇位稳了,能够顺利亲政,她们母子俩的政治利益才最大化。新旧两党内斗,高滔滔和向太后争夺主导权,她都可以得渔翁之利的。既然如此,她就没必要过早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让两党自己去操作。

高滔滔上位后要对付新党,也需要皇帝的支持,哪怕是政治态度上的默认。在这种情况下,高滔滔必须帮赵煦稳住皇位,这对母子俩是有益的。所以从政治利益和党争利益考虑,朱太妃选力保高滔滔,让新党的图谋破产。新党因此遭到沉重的打击,但矛头火力是对准旧党的,对朱太妃和赵煦并无害处。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