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6日啊,新四军有9000多人呢,他们奉命往北边转移,半道上国民党8万多人一下子就来袭击了。
打了整整7天7夜,最后就大概2000人突围出去了,其余大部分人要么牺牲了,要么被俘虏了。
这事儿啊,就是那个让中外都震惊的“皖南事变”。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里损失惨重。
其中高级指挥员,军长叶挺下山去谈判的时候,就让敌人给扣押了。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的时候受了重伤,为了不连累部队,就举枪自尽。
副军长项英和参谋长周子昆呢,被叛徒给害了。
图片源自网络
北移的队伍编成了三个纵队。突围的时候啊,第二纵队司令周桂生壮烈牺牲了,第三纵队司令张正坤让敌人抓住后给杀害了。就第一纵队司令傅秋涛成功突围出来了,他可是成功突围里头官儿最大的军事指挥员呢。
傅秋涛咋就能成功突围呢?说实在的,他突围的时候那可叫一个惊心动魄啊。今儿个这篇文章呢,就给大伙讲讲傅秋涛在“皖南事变”里突围的惊险事儿。
【“皖南事变”爆发并非偶然】
都知道,抗战全面打响之后,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虽说这中间老是有摩擦,可两边也没彻底闹掰啊,国民党咋突然就对新四军下这么狠的手呢?“皖南事变”在历史课本里是个常出现的词儿,不过呢,它发生的背景挺复杂的,有些读者没怎么深刻了解,所以很有必要简单说说。
其一,从国际形势上看。1940年9月的时候,德意日三国结成了军事同盟,琢磨着瓜分世界呢,这可把美英的利益给严重影响了。美国慢慢就不搞以前那“中立”政策了,开始给中国援助,到1940年底的时候,给中国的贷款都有1.7亿美元了。在这之前呢,苏联为了让日本别威胁到自己远东那块儿,也使劲儿援助国民政府,苏联可不想瞧见国共闹分裂。
其二,就国内的局势来说呢。日军把广州、武汉占了之后,自个儿的兵力和资源可就消耗得不老少了。战线一拉长啊,在正面战场上想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喽。日本呢,就调整了政策,对国民政府主要就用“诱降”这一招儿了,琢磨着把老蒋给拉拢过来。日本的特务机构还弄了个诱降老蒋的“桐工作”,两边都派人在香港偷偷摸摸地会谈了好多次呢。
其三,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越来越强大。红军刚改编成八路军的时候,才3万多人呢。可到了1940年底,就发展到50万人了。而且还弄出了好多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管着的人口能有5000万。国民党里那些顽固派一看这情况,心里就慌得不行。他们还叫嚷着:“共产党这三年,从3万发展到50万,再过个一两年,肯定不止100万了,到时候还能有国民党的活路吗?”
图片源自网络
各路国际势力都想拉拢老蒋呢,这就把老蒋的野心给鼓捣大了。中共的力量越来越强,老蒋心里就害怕得不行。他呀,就想一直独裁统治,所以国民党就搞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早着呢,1939年10月就不给新四军发军费了,到了1940年10月,八路军的军费也停发了。
军事这块儿啊,国民党那些顽固派在华中、西北啥地方可劲儿地搞摩擦。哼,可他们啥便宜也没捞着。接着呢,就把搞事儿的重心挪到华东去了。那会儿啊,新四军的力量跟国民党第三战区比起来,那可差得远了。新四军活动的地儿呢,又紧挨着京沪杭那些战略要地。就这么着,国民党把新四军当成眼中钉了。
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啊,老是去挑新四军江北部队的事儿,这就使得两边起了不少冲突呢。郭村战斗、黄桥决战、曹甸战役,一个接一个地打起来了,结果韩德勤那部队被打得损失可不小啊。
军事上吃了败仗,老蒋就只能在政治方面耍阴谋了。国共谈判解决争端的时候,国民党弄出来个《中央提示案》。它要求把边区取消,让八路军、新四军现在的50万人削减到10万人,还得开到黄河以北的鲁北、晋北、冀北那一片狭窄的地方去。
国民党里头的顽固派何应钦、白崇禧呢,他俩一个是参谋总长,一个是副参谋总长,就以这俩名号给十八集团军发了个“皓电”,对着八路军、新四军可劲儿污蔑,还下命令呢,让一个月内都开到指定的地区去。
为了稳住全国一致抗日的大局面,毛主席目光长远,提出了个“两面”的政策。啥叫“两面”呢?就是一方面得争取形势好转,避免内战;另一方面呢,得预备着应付老蒋投降,应付可能发生的内战。对蒋介石啊,就得“软硬都来”,在皖南这块儿让让步,让新四军往北边挪挪,可在华中呢,就得坚决把敌人的进攻给打回去。
【新四军转移的三条路线】
按照中央的这个政策,新四军军长叶挺呀,老早就跟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司令顾祝同他们好多次沟通、商量,把北移的线路给定下来了,那时候新四军能选的线路有三条呢。
东进线路是第一条线路。从云岭朝着东边走,进到苏南地区之后再向北渡过长江,就能和江北的新四军会合了。皖南军部和苏南的第1、2支队经常走这条线路来来回回的。这线路好啊,路程短,沿路有兵站,群众基础也扎实,还有苏南的部队来接应,北移走这条线路那是再好不过了。
最开始的时候,国民党也同意新四军走这条路线。新四军的军部就派出去了1700多人的先遣队,从这儿往北渡江。可没一会儿呢,国民党又犯嘀咕了,它怕往北渡江的部队和江北的新四军凑到一块儿,力量变大了,那韩德勤的部队就更吃亏了,所以就不让新四军带着武器的人再从这儿往北渡江了。
第二条线路是直接北渡,国民党要求走的就是这条线路。就是从云岭朝着北边走,在铜陵、繁昌那块渡江,再经过皖北往北上。可这条线路得经过桂系李品仙管着的地方,他跟新四军一直就不对付,并且沿江还有日军封锁着呢。
新四军侦察出来了,李品仙早就把进攻的准备都做好了,还把新四军北移的线路给散播出去了呢,这么一来,日军也加大了江面的巡逻力度。新四军要是走这条线路,让桂系和日军两面夹击的可能性很大,太危险喽。
第三条线路是“南下”这条道儿。就是从云岭往南走到茂林,绕着道儿经过三溪,转到天目山的山脚下,躲开国民党第52师和108师住的地方,再从苏南北渡过去。这一片儿可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心腹地带,要是被发现了,敌人准得集中兵力围追堵截。不过呢,只要能出其不意,赶在敌人还没围过来的时候,冲破三溪镇,就能安全过去了。
新四军这边综合考虑之后呢,就选定了南下的线路。要出发的时候,新四军编成了3个纵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出发。军部和直属队跟着第二纵队一块儿行动。第一纵队有三千多人呢,司令员是傅秋涛,他们走在最前头,任务就是给大部队把通道给开辟出来。
1941年1月4日,第一纵队打土塘那边出发了。当天晚上,老天突然就下起了大雨,那雨下得可不小。这一下雨啊,道路全是泥,黏糊糊的,河水也跟发疯了似的一个劲猛涨。部队走到章家渡这儿过河的时候,浮桥“咔嚓”就被冲断了。没办法啊,大伙只能咬着牙,在那冰得刺骨的河水里蹚过去。这一折腾,衣服全湿了。为了把衣服烤干,也让大伙歇一歇,军部没辙,只好下命令原地休息一天。
新四军转移之后,国军这边发现跟新四军军部用电台联系不上了。国军就派了查线排去查看线路,这么着就知道了新四军转移这事儿。本来有两条预定线路,可在这两条线上都没瞧见新四军,国军估摸新四军是走南线了,于是就调兵往南线搜去了。
6日那天,第一纵顺利翻过裘岭,正往山下走的时候,侦察员跑回来报告说:前面的榔桥河让国军第52师给占了。就在这时候,2纵队的侦察班、3纵队的特务团也先后跟国军的搜索部队撞上了,两边还交上火了。新四军军部呢,也得到情报,知道退路已经被国军彻底截断了。这么着,国民党谋划了好久的皖南事变就这么爆发了。
6日下午啊,新四军的军部在潘家祠堂开了个会,就定下来让三路纵队一块儿去攻打星潭。星潭这地方呢,可是丕岭出口的咽喉要道哇,要去三溪就得从这儿过,新四军只有把这个地方拿下,才能够冲出重围呢。
一纵队在6号和7号晚上,一个劲儿地把裘岭、榔桥河周围的山头都给攻下来了,一下子往南推进了好几十里地呢。可后面的部队让敌军给打上了,一下子就被切成了两段。打头阵的部队离星潭就差那么一道水儿的距离,没接到攻打星潭的命令的时候,就只能跟敌人干瞪眼儿对着。
这当口儿正紧急呢,军部冷不丁儿地就命令部队往回打。咋回事儿呢?原来是第三纵队让敌人给狠狠地阻击了,根本靠近不了星潭;第二纵队打星潭的时候,打了老长时间也打不下来,还折损不小呢。
这时候啊,叶挺和项英之间有了分歧。叶挺觉得,不管花多大代价,都得把星潭给拿下,这可是新四军唯一的活路啊。可项英呢,他想啊,这些部队那都是在三年游击战争里一点点培养出来的精英,可不能随随便便就给牺牲喽。于是呢,他们就在百户坑开了个会,决定改变突围的方向。
第一纵队接到命令就只能往回冲,冲了一阵儿,没跟军部和其他纵队联系上,反倒让敌人给围得严严实实的。
这时候呢,第一纵正开着会琢磨对策。副政委江渭清他们觉得呀,就不该再回撤了,得把兵力集中起来接着往东打,趁着敌人还没站稳脚跟呢,冲出去,突破包围。可刚从军部调过来当副司令的赵凌波却说:“别的部队都没冲出包围圈呢,咱们得回去救,不然可就犯下大错喽。”
赵凌波那话可说得够狠的,纵队司令傅秋涛没辙,只能听他的,接着往回打。可倒好,8号那天,敌军好多增援的部队一下子就到了,把第一纵队给围在榔桥河那片儿了。这赵凌波呢,趁着这个乱乎劲儿偷偷跑了,成叛徒了。这时候,大伙才明白过来,敢情他这是想把大伙往绝路上逼呢。
偏巧这一日,纵队的电台打仗的时候给弄坏了,跟军部联系不上了,众人只能自个儿找法子出去。
【连青帮也来帮忙】
傅秋涛打算从裘岭以南的三节水那块突围,那儿有个峡谷,峡谷里还穿了条公路呢。这地势挺险的,敌人说不定就大意了,不会搁太多兵守着。常言说的好,兵行险招嘛,到了绝境想活就得有胆量,得敢使敌人想不到的招儿。后来也确实表明,傅秋涛选对了。
江渭清说,他领一个连的人当先去打开个缺口,纵队部和老一团就跟着往外冲,新一团在后边掩护。江渭清带着一连战士冲过公路,顺顺当当突进到对面山里去了,老一团团长熊应堂等干部也带着些士兵冲出来了。可没一会儿,敌人就把缺口堵上了,傅秋涛他们就被围在圈里了。
图片源自网络
傅秋涛让特务营和4连等部队搞第二次突击。傅秋涛那时的警卫连长孔诚后来回忆说,这个连的武器可棒了。一排使的净是花机关,二排全是崭新的快慢机驳壳枪,三排拿的都是三八大盖,连里还有3挺歪把子呢。就这装备,在国军中都不多见。部队借着火力的优势,又冲开了一个口子。
傅秋涛他们冲出重围后和江渭清会合了,这两拨人凑一块儿也就300来人。傅秋涛让号兵回去联系其他突围出来的人,可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候敌人撵上来了,傅秋涛只好带着部队接着转移。后来才晓得,新一团团长张铚秀带着100多人从西北方向突围出去,折腾了一个多月才辗转回到部队。
傅秋涛领着凑起来的300多人,到了泾县、宁国、宣城三县交界的老虎坪山区。红军长征之后,他跟敌人打了三年游击,经验老丰富了,在丛林里跟敌人兜圈子那可是他的拿手好戏。在老虎坪这儿,傅秋涛跟敌人周旋了20来天,眼瞅着粮食和弹药就快没了,敌人“清剿”的兵力还一个劲儿地增加。
傅秋涛心里明白,目标要是太大了就不容易隐蔽起来,再说队伍里伤病员越来越多,这对行动也会有影响。傅秋涛就打算让队伍分散开,化整为零地突围。在突围之前呢,得把伤病员就地安置好。傅秋涛为了不让部队被拖累,连自己刚满一岁的闺女都送给了当地老乡,他爱人陈斐然也留下来照顾伤病员了。
大伙分成三拨儿,让一个营长带着多数战士先出发。江渭清领着50多个骨干接着突围。傅秋涛自个儿带着10多个人弄成个短枪队,去探探往苏南转移的道儿。傅秋涛让大伙尽量互相联系着,要是实在突不出去,就自己打游击,接应其他突出来的人。
那时候正好赶上春节,路上走亲访友拜年的人不老少。傅秋涛就带着十来个人灵活地想办法。一会儿扮成做买卖的商贩,一会儿又装成来“清缴”的国军52师的兵,白天藏着晚上赶路。走了三天,路上碰见敌人,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躲起来。一路上多亏了老百姓帮忙,他们才顺利地绕过敌军的哨卡,到了宣城地界的一个小山沟。
国军第52师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在这儿呢。这地儿离边界近,查得那叫一个严。众人都在地上坐着歇着呢,心里琢磨着咋穿过封锁线。营教导员汪克明抬手瞧了瞧时间,这时候,旁边有俩陌生人凑过来搭话了。
那时候气氛可紧张极了,战士们都悄悄把手往腰间的手枪那儿摸。汪克明是老侦察员出身,黑白两道都熟得很,他对上了对方的暗语后,晓得对方是当地青洪帮大头目陈玉庚的徒弟,傅秋涛跟陈玉庚可是认识的。
1938年6月刚过,傅秋涛就领着老一团在南京桑园铺那块儿把一伙土匪给灭了,还抓了不少俘虏。没过多长时间,附近青洪帮的头子陈玉庚颠儿颠儿跑来求见。咋回事呢?原来是被俘的人里有个是陈玉庚的三弟。
陈玉庚给送来了两挺机枪、两支驳壳枪,还有两匹马,这礼可够重的。那时候中央有个政策,就是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把能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陈玉庚他三弟也不是啥罪大恶极的主儿,傅秋涛为了能和陈玉庚团结好,就把他三弟教育了一通然后放了。打这以后,陈玉庚就跟傅秋涛交上朋友了。
知道傅秋涛的身份以后,这俩青洪帮的徒弟就主动当起了向导,领着傅秋涛他们越过了52师的最后一道封锁线。赶巧不巧的,大伙正在一个村子里歇着呢,就撞上国民党的地方保安团了,战士们只能边打边撤到南漪湖边。
湖边泊着两条船,可船主瞅见傅秋涛他们,以为是国民党的便衣呢,咋说都不肯摆渡。眼瞅着敌军就快撵上来了,急得没法儿的时候,一个战士把枪一举,冲着船夫,逼着开船。船到湖中央了,傅秋涛赶紧给船夫赔不是,还亮明了自个儿的身份。
老船夫笑着讲:“你们要是不表明是新四军,我都打算把船沉到湖中间,让你们统统喂鱼喽……”为了保险,船夫把一条船停在湖中央,先划另一条船靠岸,确认没危险了才回来接他们。最后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忙下,傅秋涛他们花了一个多月,在2月10日平安到达新四军16旅的驻地。
傅秋涛的老婆陈斐然后来也成功回到部队了呢。一直到解放之后,他们才靠着当地组织把自己的闺女找回来。1955年的时候,傅秋涛得了上将军衔,陈斐然也得了上校军衔,她可是没多少人的开国女将领中的一个。
好些年之后,傅秋涛跟家里人说起突围那档子事,很实在地讲:“一纵为啥能从敌军一层又一层的包围圈里突围出来,在绝境里活下来呢?最关键的就是群众特别拥护、支持新四军,到了节骨眼儿上,连青帮都乐意来帮咱们。”
【尾声:】
傅秋涛能顺利突围,重要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
1、信念坚定。
被围之后,傅秋涛带着的指挥机构可没慌神儿,而是沉着分析,觉得只有突围才是活路,而且坚信突围肯定能成。有信心才可能成功突围呢,其实红军长征之后,傅秋涛就经历了3年特别艰苦的游击战考验。他们跟中央断了联系,自己和敌人斗来斗去,这不但练出了超棒的指挥本事,还养成了钢铁似的意志。
2、指挥特别自由灵活。
突围的时候出了个意外,电台坏了,第一纵队就跟军部联系不上了。按常理说,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可太危险了。可实际上呢,当时军部也乱得很,根本没法给一纵队及时又正确的指导。联系一断,傅秋涛的指挥空间反而更大了,他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安排。不管是选突围的方向,还是后来化整为零,都是一纵队自己做出的正确选择。
3、抗日统一战线。
傅秋涛他们能突围成功,那可离不开老百姓帮忙。敌人搜捕个不停的时候,老百姓给一顿饭或者指一次路,部队就能脱离困境。就连名声不咋好的青洪帮都出来帮忙了。这可不是偶然的事儿,是部队一直执行中央说的全民族统一抗战路线的结果。战士们平常纪律严着呢,向老百姓宣传抗战,注重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所以在关键时候能得到老百姓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