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毛主席的高参?主席:古有孙子,今有郭子,他的水平不亚于我

苹果谈历史 2023-09-15 10:47:03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池鱼白

编辑 | 池鱼白

前言

有人猜测,伟人身边一定有“高人”,而且不止一个。

我完全赞同这种猜测,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个资格?

毛主席说:“古有孙子,今有郭子”,毛主席的身边就有一个能跟“孙子”相提并论的“高参”。

毛主席的这位“高参”不在十大元帅之列,也不是十大将中的某一位,他是一位名叫郭化若的开国中将。

在黄埔与莫斯科之间

1904年8月10日,郭化若出生在福建福州的一个贫困家庭里。

而郭家可谓是名门望族家道中落的典型,家中族谱往上甚至可以追溯至唐朝的郭子仪大将,后来一家人南迁,最终蛰居在闽地。

家族中五子科甲,四代人中出了七个进士与五个翰林,但至郭曾熊一代,家中好运却消失殆尽了。

彼时恰逢福州瘟疫横行,郭曾熊便以行医为生,想要四处治病救人,但俗话说得好,医者难自医,在行医治病的过程中,郭曾熊不幸被感染上了瘟疫,最终不治身亡。

当时的郭家只有郭曾熊一个人在外工作挣钱,失去了这个顶梁柱,郭家就此没落。

而到了郭化若这一代,家里已经十分贫穷,按家中排辈,郭化若原叫郭可彬,也许是继承了家族血脉中读书成绩优异的优良基因,郭化若的成绩竟也不错。

在那个战乱的时期,郭化若连饭都吃不起,从九岁起就开始为了生计四处奔波,还经常给别人打小工,即便如此,郭化若父母也一直教导他要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为了可以免费读书,郭化若宁可饿着肚子,头悬梁锥刺股也要取得优异的成绩。

终于,郭化若在13岁那年进入了小学读书,上课时,他便坐在前排认真听讲努力在课堂上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到了课余时间,郭化若就会做些散活来补贴家用。

尤其在年关将近之时,正是郭化若的零工生意最好的时候。

一般这个时候,郭化若会四处向一些熟人借点钱,筹集到一块多元后就去买些红纸笔墨,因他的毛笔字练得很是不错,来找郭化若写春联的人也不少。

在郭化若冒着严寒写完春联后,通常能将家里的年夜饭钱挣够,多余的将欠款还完,还能给自己买一身新棉袄。

然而,这样还算轻松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随着时局的动荡和听到的革命故事越来越多,郭化若渐渐地改变了初衷,他希望可以到军营实现一番抱负,而不是靠笔杆子叫醒沉睡的“旧中国”。

1920年,郭化若学学完了小学课程,他本想先去培元中学学习,然后再考高中,但是父亲并不支持,最终郭化若只能按照父亲规划的路线,考上福建省第一中学。

郭化若的父亲一直想让郭化若好好学习,改变现在贫困的窘境,可谁曾想,福建第一中学的学费对于他们来说堪称天价,他们根本缴纳不起。

因此郭化若不得不退学,转而进入甲种农业学校学习,一年后,郭化若虽然考入了本科,但是由于家境贫寒,他依旧缴纳不起学费,走投无路的郭化若只好退学。

1922年,为了维持日常生活,郭化若只好离开父母,外出投奔身在广州的叔叔,然而叔叔却因病去世,百般无奈的郭化若便自己在广州打拼,赚些零钱养活自己。

直到1923年春,郭化若的生活才渐渐稳定下来,在广州生活的这段时间里,郭化若还意外接触到了新学生社进步团体。

在学生团体活动的影响下,郭化若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此时正值国民党决定创办黄埔军校之际。

几经磨难的郭化若回想起儿时想要忠君报国征战沙场的理想,便发愤学习,在1925年一举夺得榜首第一名,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同年七月一日,孙中山命令蒋介石以讨伐陈炯明为名义开启第二次东征。

此时还是学生的郭化若也参与了这次战斗,在战争期间,他由身边的战友的宣传,深受马克思主义的感召,不久后,便加入我党。

毕业时,郭化若还以优异的成绩作为代表在万人典礼上发言,而当时还是校长的蒋介石也因此相中了这么一位青年才俊。

他曾经两次找到郭化若,想让他来给自己当秘书幕僚,面对这样一个堪称一步登天的机遇,郭化若却几番拒绝:“谢校长厚爱,但我身为军人应该战死在疆场上。”

直到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后,郭化若才公开了自己的党员身份。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我党大批人员惨遭屠杀,白色恐怖的气息顿时笼罩整个南方。

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中央将郭化若派到不远万里的苏联进行军事学习。

接到命令的郭化若便乘坐轮船与刘伯承等二十余人,一起前往莫斯科炮兵学校进修。

但这次,一心好学的郭化若却没有沉下心来学习,在莫斯科期间,他时常想念着国内的革命同胞们。

1928年,在听闻国内形势发生巨变,朱德、毛泽东井冈山胜利会师,工农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忧国忧民的郭化若立即找到校长,要求退学回国参加革命。

关了一周禁闭的郭化若一出校门,便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回到毛主席身边

1929年,郭化若一回到上海马不停蹄地赶往井冈山,寻找毛主席的队伍。

但当郭化若与红军的队伍汇合之后,他却没见到毛主席,原来,这时毛主席已经被迫离开了领导岗位。

好在朱德接见了这个大名鼎鼎的黄埔高材生,在一番交谈之后,郭化若便被指派到了二纵队担任参谋一职。

在郭化若接受队伍没多久后,他们便迎来了最重要的漳平战争,而郭化若在这一战中将自己出色的指挥作战能力发挥的酣畅淋漓。

不仅将敌人的总指挥击毙,还缴获了600多件武器装备,完美地打赢了这一仗。

此战胜利后,朱德便将他任命为了二纵队参谋长,然而在部队工作的这段日子里,郭化若却发现许多人对红军未来的发展路线并不明确,各执己见,思想没有办法统一。

在部队遭受重大打击后,朱德决定和彭德怀写一封信请毛主席回来,郭化若也写了信寄给毛主席,阐述了一些自己关于红四军未来发展的想法。

他的才华令主席钦佩,以至于毛主席一回来就到处询问谁是郭化若,还笑着握着他的手说道

“给我写信的就是你吧,你提的建议很好,思路也很清晰,难得我们红军里又多了一位人才。”

1931年5月,郭化若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和总前委秘书长,同时在毛主席和朱德身边工作成为他们的军事高参,协助领导制订反“围剿”方案。

但在一年后,由于一些复杂的原因,郭化若被调到红军学校任教,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教书育人。

直到1937年9月初,郭化若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他才回到了毛主席的身边并担任了军委编译处处长。

1938年,忻口一战失利后,毛主席反思良久,在反复复盘之后,他找来了郭化若,询问他能否写点古代兵法案例,可以让军队里领兵的将士们能够听得懂,也好接受。

郭化若思虑良久,回去连夜就写出了《赤壁之战关于民族抗战的启示》《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等论文。

许多将领看完这两篇文章后醍醐灌顶,颇为震撼,为他们领兵作战也提供了不少新思路。

眼见郭化若的文章在军事领域引起了不小反响,毛主席便让郭化若对再《孙子兵法》进行深入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孙子兵法做一个详细的理解。

郭化若接下任务后不负毛主席所托,一共写出了4万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郭化若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演讲。

经此一事之后,郭化若一时名声大噪,就连在重庆开会的周总理也幽默地说:

“郭化若在军事理论界的地位也相当于郭沫若在文坛的地位了。”

到了1939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举办参谋训练班,为此,他们找到毛主席,希望伟人能给大家讲讲“战略学”。

但毛主席身负重任,忙得实在抽不出身,便推荐了郭化若作为主讲人,并对训练班的负责人说道:

“你就放心吧,郭化若的水平不亚于我。”

可见毛主席对郭化若是十分赞赏与信任的。

大局为重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郭化若为了能够为革命出一份力,放弃了后方相对安全的生活,重新回到了一线去。

毛主席答应后,郭化若就前往华东战场,担任军区副司令员,而后又转入野战纵队,担任了纵队副司令员,纵队政委等职。

1946年,郭化若刚到前线部队不久,陈毅看中他出色的领导能力,决定让他担任鲁南军区司令员。

可郭化若考虑到自己更擅长在后方进行指挥作战工作,而原本就在鲁南工作的张光中、傅秋涛等同志比自己更了解战场的实际情况,就向陈毅提出自己当副职,为主官打下手。

在建国后,1955年评级时,他听到自己可能会被选为“上将”的消息,便主动找到毛主席说:

“我一直都从事军事理论,在后方工作比较多,比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军们算不得有功绩。我还有个心愿就是想把《孙子兵法》里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打战时时间紧,现在安定下来了,请您同意我继续做这件事。”

后来郭化若便被评为“中将”,但他依然没闲下来休养生息,反而趁着在庐山养病的机会,将《孙子兵法》的翻译全部完成,重新排了版,更便于阅读。

毛主席读到这本经郭化若的手重新编译的《孙子兵法》后,也不禁感叹道: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小结

1995年,郭化若走完了他的饱经沧桑一生,享年91岁。

郭化若早年生活奔波,但他加入共产党后所作的贡献无人能及,为革命事业的推进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他的《孙子兵法译著》仍然畅销,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帮助。

2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