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九太空画面曝光!发射不到一个月,航天员身体出现明显变化

孙虎娱乐说 2024-11-22 03:44:55
前言

“怎么胖了这么多?”

11月中旬,央视最新播出了一段神州十九号的工作画面,让网友们惊奇感慨。

原来,在太空中待了大半个月的3位航天员,和他们还没升空时相比,从脸到身材,全都臃肿了一大圈。

这是咋回事呢?

难道是在空间站上吃的太好了?

乘组交接 飞上太空

2024年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中度过为期六个月的驻留时光。

神舟十九号发射后仅用约6小时30分钟就完成了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展现了中国航天精湛的技术水平。

在任务初期,神舟十九号与神舟十八号乘组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在轨交接,六名航天员共同驻留的场景令人难忘。

随后,神舟十九号乘组圆满完成了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撤离工作,并迎来了天舟八号的补给。

这艘"太空快递"不仅运送了必要的生活物资,还特别准备了节日礼物和生日礼物。

与此同时,航天员们也在积极开展空间站各项功能的检查维护工作,确保这个太空家园的正常运转。

太空环境的严峻考验

然而,太空并非友好的环境。

各种太空辐射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航天员的健康,微重力环境更是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

在这个资源极其珍贵的环境中,每一项日常活动都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风险。

最引人注目的是失重环境导致的"太空月亮脸"现象。

这并非是航天员们真的"发福"了,而是由于失重环境下体液分布发生改变,大量体液向上半身聚集导致的面部浮肿。

这种现象伴随着头晕目眩、乏力恶心等不适症状,需要时间来适应。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可能导致骨骼流失和肌肉萎缩,如果得不到有效预防,甚至可能发展为骨质疏松等健康问题。

这些生理变化都在默默考验着航天员的意志和耐力。

日常生活的重重挑战

在太空中,即便是最基本的饮水也充满了挑战。

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珠会形成球状,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水珠附着在面部,堵塞呼吸通道,造成窒息风险。

因此,航天员们必须掌握特殊的饮水技巧,控制水珠大小,采用专门的吞服方式,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吞入过多空气,以防止在微重力环境下难以排出的胀气问题。

个人卫生方面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为了解决洗头问题,航天员们使用特制的水袋,利用水珠在失重环境下的张力特性,配合免冲洗洗发液来清洁头发。

至于洗澡,则只能采用湿毛巾擦拭的方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女航天员的特殊需求,在水资源分配上给予了更多照顾,体现了中国航天工程的人性化设计。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空间站采用了先进的循环利用系统,甚至包括尿液的回收处理,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这份珍贵的资源。

每一滴水都在严格的控制下使用,这正是太空生存的必然要求。

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航天工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

在健康维护方面,航天员每天要进行2-3小时的体能训练,空间站配备了多样化的健身器材,帮助他们抵抗失重环境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同时,定期的身体检测和严格的训练计划执行,确保了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饮食保障系统的发展历程同样令人赞叹。

从早期简单的压缩饼干,到神舟六号时期的40多种食品,再到神舟七号的80多种食品,中国航天员的太空餐桌越来越丰富。

现今的空间站不仅能够提供热食,还能在特殊节日准备应景的美食,如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等,让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在食品技术方面,采用了先进的冻干技术和真空包装处理,既确保了食品的长期保存,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营养成分。

这些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改善了航天员的太空饮食体验。

心理健康同样是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定期与地面连线、与家属视频通话、汇报工作进展等方式,帮助航天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克服太空环境带来的孤独感。

在为期半年的太空驻留期间,航天员们还要完成大量的专业任务。

这包括进行各类科学实验、执行风险较高的舱外活动、进行空间站设备维护等工作。

这些任务都需要航天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正因如此,中国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异常严格。

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外,还特别注重培养航天员的适应能力,确保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太空环境中的各种挑战。

结语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能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安全返回地球。

虽然在返回后还需要经过为期半年的恢复训练,但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们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每一次太空任务的成功,都见证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也展现着中国航天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中,中国航天人将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参考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