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成效如何?

江语迟 2024-10-18 14:47:36

前言:

提起黄土高原,不少人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画面就是漫天黄沙,可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咱们的黄土高原早就焕然一新啦!

由于一些自然原因,黄土高原一度被认为中国最难治理的区域,水土流失、表面纵横交错,这样的环境别说是种植作物,就连正常生活都十分不方便。这样的情况别说是咱们头疼,哪怕是见多识广的联合国也认为“没救了”!

这话一出,咱们可就坐不住了,中华民族啥都行,就是不能听别人说不行!一群“犟种”科学家们带着一群“不信邪”的环境治理者,死磕七十年,终于让黄土高原“大换样”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七十年里先辈们都用了那些法子解决了这项世界难题?

时间变沧海为桑田

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片广袤的土地,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深邃的目光中藏着无数的故事。这片土地就是黄土高原,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诞生,也经历了生态的衰败与重生。

可当我们翻开黄土高原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册,追溯到八百万年前的那一页。那时的黄土高原,哪里有高原的影子?它是一片波光粼粼的大湖泊,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岁月是个无情的魔法师,她轻轻一挥手,清澈湖水变漫天黄沙,转眼间,富饶的土地变成了老婆婆皱巴巴的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土高原的轮廓渐渐浮现。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中华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时间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的黄土高原简直就是人间天堂!试想下,漫山遍野的绿色,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覆盖了一半以上的土地。

这里是周朝的发源地,土地肥沃得像块蛋糕,植被茂盛得像头浓密的秀发,水草丰美得像张铺满鲜花的地毯。可惜好景不长。

随着时间推移,这片乐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就像一个不懂节制的孩子,人类过度开发这片土地,到了清朝,曾经郁郁葱葱的黄土高原变得光秃秃的,树木只剩下了可怜的15%。

首次“绿色革命”

对症下药

别被这个名字吓到,其实很好理解。就像是把一大块蛋糕切成许多小块,每一小块都有不同的口味,需要不同的装饰。这种方法把整个黄土高原分成许多小区域,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进入新世纪后,科技的进步为黄土高原的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如,声波增雨技术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法。

通过向云层发射特定频率和强度的声波,科学家们可以促使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增加降雨的可能性。这项技术不仅操作灵活,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为缺水的黄土高原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

科技创新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也让人眼前一亮。

遥感技术让我们能够从太空中俯瞰黄土高原的变化,大数据分析帮助我们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理方案,新型抗旱植物的培育让更多的绿色能够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些科技手段就像是给黄土高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极大地提高了生态修复的效率和效果。

这个模式将矿区的治理分为采前防治、采中控制和采后营造三个阶段,同时在空间上划分出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和中心美化圈。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还巧妙地结合了光伏产业和生态产业,让曾经的采矿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70年后大变样

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大规模实施,黄土高原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光秃秃的山坡如今披上了绿装,干涸的河道重新焕发生机,漫天的黄沙不再肆虐。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濒危动物重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

然而,我们还不能就此满足。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继续努力,才能确保这片土地的永续发展。

回首黄土高原的治理历程,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黄土高原的蜕变,就像是一个励志故事的完美结局。曾经的千沟万壑,如今绿意盎然;昔日的贫瘠之地,今朝生机勃勃。这不是魔法,而是无数人汗水浇灌的成果。

这片焕新的土地,不仅让大自然露出了笑脸,更是为千万农家描绘了新的蓝图。它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教会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如今的黄土高原,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个日出。在晨曦中,我们仿佛能听到这片土地的呼吸,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力。这是一个美丽的开始,也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奋斗。

信源来自于央广网:在黄土高原书写“绿色诗行”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