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竟然有两种文字系统:无所不用其极被无所不用其极黑化了

听光谈文化 2024-06-06 08:47:58

中华文明其实有两套文字系统。

一种是传承系统,即“藏”的系统,功能是文以载道;

一种是日用系统,即“用”的系统,功能是社会日用。

数千年来,日用系统的基本走向是实用化、通俗化、世俗化。

其中,有些日用文字淡化了原来的深意,甚至降维了内涵,黑化了智慧。

即使是相同的字词,也如同“两套”文字——

意义截然不同,褒贬完全反转。比如:

“一无所有”本义是“至有至无”,却被降维为“穷得啥都没了”;

“无中生有”本来是讲宇宙万物的生成,而根本不是什么“凭空捏造”;

“得意忘形”是说得其真意而坐忘,而不是描绘小人得志,忘乎所以……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比如“无所不用其极”就被大大黑化了。

即无所不用其极被“无所不用其极”大大黑化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现代汉语中,“无所不用其极”完全是个贬义词,被解释为:

为达目的,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极其败坏恶劣。

然而,从初始意义看,“无所不用其极”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褒义词。

可以说,跟“毫无原则、肆意妄为”毫不相干。

“无所不用其极”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郑玄的注释侧重德的方面:“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余也”。

简单来说,“无所不用其极”的本意是——

追求极致,无处不尽心尽力。

整句话的大意是——君子全力以赴,推进“惟新”的使命。

打个比方,君子使命必达,“无所不用其极”,就如同韶乐的尽善尽美。

为什么如此一个褒义词被极端黑化为一个贬义词呢?

这是因为:在汉字日用系统借用、转用、化用等过程中,因为戏谑、讥刺、批评等因素,因为现实中“形似”的内容太多,一部分褒义词向贬义色彩转化,从而丢失了原来的意义,最终降维、黑化成一个贬义词。

所以,我们学习汉字一定要深入本源本真,明白其“藏的系统”的深刻意义。

特别对于21世纪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而言,汉字文以载道的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仍以这个“无所不用其极”为例:

无论是暗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周文王时代处于3000年前,其命惟新。

对于当时而言,周文王时代是一个“新千年”,是一个“创世纪”!

而21世纪恰恰又是一个新千年,又是一个新的“创世纪”。

在这个新千年,中华文明的使命同样是“其命惟新”,而且世界性的使命。

中华文明如何使命必达,开创这个新世纪呢?

就是极尽创新;

就是极尽开拓;

就是开创无极限;

就是无所不在的极致;

就是“无所不用其极”!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使用欢迎关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