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西汉海昏侯刘贺效仿秦朝子婴的杀伐果断,能扳倒权臣霍光吗?

品史学家江樵 2023-09-28 04:57:02

有一天,一个名叫孙万世的官员,前去拜访曾经在位27天的西汉前皇帝、海昏侯刘贺。有客人来访,这让被软禁的刘贺格外高兴,主宾席间相谈甚欢。

谈及往事时,孙万世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您在被废黜皇位前,为什么不坚守内宫、斩杀霍光,反而任凭他们夺了您的玺绶呢?”

听到这个问题,刘贺眼神一暗,怅然若失,口中喃喃说道:“是啊,都怪我当年太年轻,应对失当啊。”

孙万世问刘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

……

史料记载,刘贺只做过短短27天皇帝,便被权臣霍光等人指出期间干了一千多件坏事,并以此为由被赶下皇帝宝座。

只是,这27天之内,刘贺显然没有时间去干那么多坏事。

这不到一个月里,风云变幻、波谲云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瞬间感受一下:

刘贺接到即位诏书,他连夜赶路。“以火发书。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

其后群臣商议废除刘贺。霍光的亲信田延年离席按剑,称:“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刘贺被废。两百多个昌邑国的旧臣被处死,他们在临刑前呼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种种细节都暗示着,这是一场异常惊险和残酷的斗争。

空降的刘贺,陷入实际控局者霍光的傀儡陷阱。刘贺想反抗,一番操作后,却发现他的岗位已经被架空,他什么都改变不了。

但似乎也并非完全无解。也有一个情况和他类似的人成功了,那便是秦子婴。秦朝末年,子婴反杀了权臣赵高,夺回了权力。

那么回到开头孙万世的假设,假如刘贺坚决果断一些,他能否倒霍成功,扭转西汉的发展走势呢?

霍光废帝

一个被拒绝的提议

刘贺对霍光难有好感。不仅仅是他,整个刘姓宗室都对霍光敢怒而不敢言。

汉昭帝刘弗陵死后无子,按照礼制第一顺位继承人,应该是汉武帝仅存的一个皇子:广陵王刘胥。可霍光以德行不佳为由,反对刘胥即位,转而拥立刘胥弟弟的儿子刘贺。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霍光拥立刘贺,就是看中了刘贺年仅十八,在朝中毫无势力,方便控制。

刘贺没有兄弟。当时推恩令已经开始实施,为了能将王位传承下去,父亲刘髆只生了刘贺一个儿子;

经过巫蛊之祸后,刘髆的母家李氏在朝堂上的势力荡然无存,而刘髆也在巫蛊之祸一年多后死去。而刘贺的母亲在史料中连名字都没留下,可见其不是王后,也没有什么势力。

刘贺可谓是势单力孤,白板一块。是当傀儡的最佳人选。

但霍光得弄明白刘贺自己是怎么想的。

在刘贺赶往长安的路上,霍光就安排手下昌邑中尉王吉做了个服从性测试。

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为念。

你能够当上皇帝,都是依靠大将军霍光抬举。所以你一定要尊敬他,什么都听他的就好。

昌邑郎中令龚遂,将刘贺身边的昌邑群臣比作苍蝇,建议刘贺远离他们,亲近霍光。

这等于霍光在刘贺还没走马上任前,就提前让手下人向他提要求:

1、一切都听霍光的,不要有任何染指核心权力的想法。

2、不要不要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就服从安排就好。

只要按大将军说的办,那么什么都好说。否则,刘贺这个皇帝就当不长。  

刘贺接受这个提议了吗?

显然没有。作为刘氏子孙,他怎能轻易受一个外戚摆布?他想尽快夺回朝政,为刘氏宗室出口恶气。

他带着从官、马官、官奴二百多人加速赶路,目标便是未央皇宫。

权臣霍光

霍光的报复

听过王吉、龚遂回禀情况,霍光开始有点后悔选刘贺这个愣头青。

这样的人当皇帝,肯定会破坏他的权力布局。

既然已做安排,刘贺这个皇帝肯定是要当的。只是霍光会想办法让他尽快下课。

在登基过程中,没有安排刘贺拜谒高庙。在西汉,皇帝即位需要完成两个步骤:先“谒高庙”,承接天命,“即天子位”;然后“即皇帝位”,获得皇帝印绶,完成权力传承。

一百多年前,汉文帝在即位前,也差点在获得印绶环节被周勃卡住。这次霍光卡的是“谒高庙”环节。

刘贺未谒高庙,便是没有承接天命,在合法性上存在缺失。那么霍光想要废掉刘贺,便有充分的理由。

“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

霍光很快就着手走废帝的程序。刘贺称帝仅过了半个月,霍光便开始筹划怎么废掉他。“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

刘贺还是太年轻

刘贺尝试控局

刘贺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没有封赏霍光等一群“拥立之臣”。当然这也被霍光等人当成了他的过失:“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既然选择了强硬,就要硬刚到底。 

他在争分夺秒地想来一场“闪电战”,一劳永逸地坐稳皇帝的位置。

他决定像汉文帝那样控制住局面。只是整个时间和流程要尽可能缩短。

1、掌握卫戍部队

汉文帝在入宫的当天晚上,便控制了守卫京师宫廷的部队。刘贺也很想效仿汉文帝,取得守卫部队的控制权。这样就不会被轻易地被摆布了。

刘贺还提出向长乐宫派驻卫戍部队,设置长乐卫尉。这样,就能控制上官太后,并且随时掌握宫中动态。

2、突破朝堂封锁

经过多年经营,朝堂上到处都是霍光的人。“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刘贺要是走正常程序安排工作,肯定会遭遇霍氏集团的阻挠。

那该怎么破局呢?

刘贺打算绕过过去的模式,直接指挥国家运行。“(刘贺)自之符玺取节十六,朝暮临,令从官更持节从。”

这种做法等于直接搞扁平化管理,派使者持代表皇帝权力的符节去各地,点对点地发号施令。这样是不是就将霍氏给甩一边去了?

3、培育自己的势力

刘贺加快封赏自己的手下。“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及墨绶、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刘贺也不走正常程序征求霍光同意,直接封授他的昌邑近臣为王、侯、重臣,想封就封。

封赏过后,他的队伍办事效率也得到提升。  

此外,还打算重用外戚,他用以“九宾大礼”,在皇宫接见姐夫昌邑关内侯,想借助外戚争取到更多势力的支持。

4、自证合法性

前面说了,霍光没安排刘贺谒高庙,使刘贺的皇帝身份在合法性上存在隐患。

刘贺来了招反杀。祭祀他的父亲、昌邑哀王刘髆的园庙,公然称自己为昌邑哀王刘髆的“嗣子皇帝”。

通过这次祭祀,刘贺表明了自己一脉相承的皇族身份。

同时否认了与昭帝、上官皇后的父母关系,这也便动摇了上官皇太后的权威:你上官皇太后和我刘贺都没有母子关系,你凭什么坐在皇太后的位置上?你的命令具有多少的权威性?

既然皇太后的合法性都受到质疑,那日后上官皇太后想要提出废皇帝,可能就没那么理直气壮了。

5、密谋政变

甚至刘贺还与亲信们密谋了一个扳倒霍光的计划,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实施。当刘贺的两百多名亲信被拖出去处死时,他们还在不服地叫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刘贺到底还是嫩了点,掌握不好火候,抓不到霍光的软肋,所以犹豫再三不敢动手,直至最后被霍光抢得先机。

刘贺派遣持节使者到各地

霍光实力碾压

从技术层面来看,刘贺的一系列操作都是十分高明,并且有一定合理性。

但问题在于实力太过悬殊。

刘贺的每个招数,都会被霍光以绝对优势破解掉。

1、手下重臣全是霍光的人

霍光及其亲信们早已经控制了京师的守卫部队。

霍光是大将军,天下兵马都归他管;张安世是车骑将军,掌管未央、长乐宫卫,北军以及都城防卫;霍光女婿范明友和李延寿掌控南军,负责宫禁守卫。

这种情况下,即便设立长乐卫尉,也会形成交叉管辖,霍光随时有理由插手。此外,霍光迟迟不将兵马调拨到位,造成长乐卫尉形同虚设。

并且刘贺推荐的长乐卫尉人选,是昌邑国相安乐,汉景帝之后国相都是由朝廷指派,安乐有极大可能是霍光的人。所以霍光和太后及群臣商议废黜刘贺,闹这么大动静,刘贺也一无所知。

此外,刘贺手下重臣都是霍光的人。

汉文帝之所以能成功夺权,得益于两个强力人物:中尉宋昌及郎中令张武。这两个人,一个是负责军队系统,一个负责行政系统,能够迅速控制局面。汉文帝入主未央宫后,让宋昌掌握南、北军,统管长安防务;让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宫中事务。通过中尉宋昌及郎中令张武,汉文帝便夺取了长安和宫廷之内的军权。

但刘贺面临的情况就大为不同了。王吉和龚遂,分别任昌邑国的中尉和郎中令。这两人竟然建议刘贺不要受昌邑国大臣的影响,要一心一意亲近霍光。

显然,刘贺的中尉和郎中令也全都是霍光的人。

2、缺乏资源的势力

霍光爪牙遍布朝堂,这让刘贺的封赏无法实现。即便刘贺私自封赏、授予符节,昌邑群臣们也没有办法能够调动资源。

外戚势力是依附于皇帝的,但现在皇帝自身难保,外戚又谈何发展呢?

因为经过多年经营,大部分资源都被霍光掌控在手中,霍光已经可以代替皇帝行使权力。此时皇帝已经成为虚有其表的空衔。

除非霍光主动愿意让出,或者朝臣全力支持,否则刘贺凭自己很难拿到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

3、威压下的“正义”

当霍光商议废帝时,群臣的表现是: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显然大家已经认可了刘贺的合法性,所以担心错误表态在青史上留下骂名。

但这并不足以构成让刘贺逆袭的条件。因为并没有人站出来支持刘贺,这说明刘贺并没能在朝堂上争取到任何支持。

比起表态站队,大家更愿意骑在墙上吃瓜。

看到这种局面,霍光心里有底了,他决定威逼大臣们选择“正义”。田延年上前按住剑,逼大家赶快表态。生死关头,大臣们只得选择支持废掉刘贺。

随后在太后的支持下,刘贺最终被废。

伊尹放太甲

尾声:既无汉文帝之谋,也无子婴之勇

霍光在暗中的谋划,其实早有人告知刘贺。

光禄大夫夏侯胜曾拦车而谏:“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夏侯胜借天象透露出霍光的阴谋,警告刘贺应早做准备。

但刘贺依旧疏于防范。

这个过程中,刘贺的短板暴露无遗:对自身过于高估;缺乏有效信息渠道;过早地暴露了自身意图;对霍光缺乏必要的防备。

而霍光则在摸清了刘贺的底细后,布下了一个陷阱:让上官皇太后进未央宫,召刘贺议事,然后让宦官把住宫殿入口,只让刘贺进,不让其亲信进。接下来刘贺进宫被控制,亲信在外面全被抓捕。最后,刘贺被赶下皇位,200多昌邑群臣被集体处决。

一个月的明争暗斗,就在电光石火间匆匆落下了帷幕。

可笑的是霍光自己被人诟病:“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他竟然反而指责刘贺厌恶读书,经常跑马打猎。

对于霍光的指责,刘贺进行了最后的反击:“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既然你说我昏庸,那么你们这些臣子记录了一千多条过失,都不知道来规劝一下吗?那你们这些臣子是否同样失职呢?

并且刘贺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孝经》,可见刘贺具有深厚的儒学素养,哪是霍光口中的不学无术之人呢?

但面对败局,辩解已经毫无意义。刘贺怅然若失地走下了历史舞台……

有时候就这样,就算你的计策再高明,在绝对实力面前,也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但假如再给刘贺一次机会,他有无逆天翻盘的可能呢?

实际上有两种可行性:

1、要么忍

汉文帝之所以能够掌控主动权,并对周勃等元老形成反杀,是因为当时除了功臣之外,诸侯和外戚也实力强大,三者能够形成制约。功臣集团实力太过强大,汉文帝就通过联合诸侯和外戚将功臣打压下去。

但到了刘贺那时,诸侯被推恩令削弱,外戚在巫蛊之祸中灰飞烟灭。朝堂上霍氏一家独大。

后来汉宣帝为了斗败霍氏,还不得不另辟蹊径,设立了新的势力:宦官集团。

可见,在权臣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弱者只有隐忍蛰伏,缓慢地培育自身势力。

如果一开始刘贺就念“忍”字诀,哄得霍光开心,坐稳皇帝位子,然后再徐图缓进,成功概率可能会更大。

2、要么狠

秦末时,赵高权倾朝野,指鹿为马,先杀李斯,再杀胡亥,眼看秦朝就要灭亡在他手上。

好在还有子婴。子婴虽然身处劣势,但却有胆有识。即位五天后,子婴故意一再称病不去朝见宗庙,不肯老实做傀儡。赵高很生气,亲自前去质问。没想到,子婴早已安排了宦官韩谈带人持刀埋伏。趁两人交谈时,韩谈一举将赵高杀死。

既然已经身处劣势,那么就不要给对手了解自己的机会,趁对方还在揣摩试探时,就突然动手。

要是刘贺稍有防备心,发现手下进不去宫殿时,完全可以在大门口就下令亲信动手。宦官们断然没有胆量敢挟持皇帝,估计多半会束手就擒。然后刘贺命令200亲信堵住宫门,带人瓮中捉鳖,将等候在宫内的霍光等人一网打尽,一举掌控局势。

可惜刘贺既没有汉文帝的隐忍,也没有秦子婴的勇敢果决。

经过27天的奋争,他最终并没能改变宿命,只得无奈地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皇帝。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