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沙丘2》已经上映五六天了,但是票房只能用糟糕来形容。不但实时票房输给了已经上映十多天的《周处除三害》掉到了第二位,关键是这个预测总票房也只有2.8亿,还没有到3亿,这样一部口碑史诗大片。
我还记得这电影上映前,因为外媒口碑很好,加上第一部质量不错。
所以,当时国内媒体预测这片在中国总票房三亿以上时,一群看过的粉丝还说不可能。这电影如何如何史诗,如何如何优秀,难听的就什么中国观众吃不来细糠,什么电影有门槛,更难听的就不说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不管粉丝和外国人怎么吹,中国观众为啥就不欣赏《沙丘2》,还有同样看不来这种太空歌剧呢?
没有吹得神,但确实是好片?《沙丘2》是名副其实的“科幻史诗”我个人在电影院看这电影的时候有点想哭的冲动,不是多喜欢这电影,而是激动。这电影是真的那种作者性拉满的商业特效大片,就跟诺兰的《奥本海默》一样。中国电影只有《流浪地球2》《封神》能媲美,但完成度没有人家高。
这电影完成度实在太高了,对我这样一位电影爱好者简直就是珍馐佳肴,吃一口就要升天的那种。维伦纽瓦的才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次看电影是最好的电影体验之一,而且我看的还是最好的IMAX,视野最好的位置。
《沙丘2》比第一部的视听效果做得更好更加震撼,用视听盛宴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电影中史诗感的镜头我太喜欢了,光影的配合,角度的变换,滤镜的改变,配乐的烘托,一股浓浓的史诗感和宗教感伴随着整部电影。
美丽而又死寂的沙丘,渴望救世主的弗雷曼人,残忍压抑的哈克南人。起先暗红色滤镜的沙丘,中间黑白滤镜的哈克南母星。一切的一切将观者的眼睛牢牢吸引。镜头从头到尾透露出一种高级感和艺术感。恰到好处的鼓点和弦音灵活掌控着气氛的起伏。同时画面极度的简洁让人发指,没有铺天盖地的特效痕迹,几乎每个画面没有超过三种颜色,这在如今的电影市场更是极其少见。
战斗场面也是充满野性的拳拳到肉,干净利落,朴实原始。虽然电影的宗教气氛浓重但是电影主题却是反宗教反救世主的。
我最喜欢整部电影除了美术、配乐和特效,是人物塑造和这种权谋的设计。倒不是拍得多么精深,这种片子对于中国观众来讲精深个der,就像宗教和文化细节一样,拍得很有韵味。
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深耕”厄拉克斯数年,一直向弗雷曼人灌输思想,让弗雷曼人逐渐相信会有一个“李桑.阿尔盖布”(即天外之音)最终会拯救厄拉克斯,这点从电影中以斯第而哥为首的坚信李桑阿尔盖布的人,和以契妮为代表的一批并不相信的人可以看出。
从保罗母亲成为“圣母”,到保罗成为穆阿迪布真正得到弗雷曼人的信任并且和契妮的感情升温都显示,保罗似乎已经远离家族纷争,成为真正的弗雷曼人的一员,但是哥尼的回归把保罗拉回了家族纷争的事实,保罗在其间也做了思想斗争。
在最后,保罗选择了在母亲的协助下成为了“李桑阿尔盖布”,带领弗雷曼人反抗。
保罗以及母亲丽贝卡的做法,就是将无辜的弗雷曼人推向了各大家族的争斗之中,本来只是有着美好愿望恢复家园赶走侵略者的弗雷曼人,已然被保罗和母亲丽贝卡当成了枪使,而剧中契妮想要保全族人劝说大家的做法,与保罗的宣讲大家反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的结局。
当以斯第尔格为代表的绝大多数的弗雷曼人,都坚信保罗会带领族人找到他们梦想的“green paradise”的时候,而契妮却选择了独自一人留在沙丘,保罗最终很可能会将弗雷曼人带向战争的深渊。
可能相对于原著还是节奏过快,我们觉得剧情老套又简单。
但大家仔细想想,在当今全世界商业电影故事都讲不好的情况下,能拍成《沙丘2》这样是真的超牛了好吧,对吧。
科幻史诗,也缺点满满,《沙丘2》也吹高了点我看过的电影应该比多数网友多些,电影也是欧美为主国内欧洲日韩印度的都看,热门还是小众也都看,而且算是老科幻迷吧。
这个电影我的评价不会太客观,首先我看过原著,所以我对剧情本身大致知道,该有的一些惊喜没有,而如果他没有讲清背景我可能也没注意到。第二我电影看得比较多,会有很大审美疲劳影响,不过咱们这个时代的人基本都有带点这个特性。
我的评价是剧情能给7,然后镜头美学能给到9-10。画面感真的好,配乐也是,最好看IMAX, 很久没这么舒服过了,但毕竟原作六几年的作品,情节比较典型的反英雄,而且欧美作品但凡带点深度都会和命运宗教自由反抗权谋沾点。
但是也不至于说是俗套,导演演员已经很尽力了,大场面是该有的有且质量上乘。但是你抽离出演出单讲故事主干,确实看得出年代感。
剧情并没有多跌宕起伏,节奏比第一部快了很多,但是观众依然觉得偏慢,但电影中主角的心路历程和改变如果有留心的根本不会觉得剧情平实。它展现了主角是如何被命运绑架,一步一步走上自己本不想涉足,又不得不踏上同时又无比享受这过程的毁灭之路。
至于打戏,不过作为中国人,好莱坞的武打真的没那么够看,知名的那些电影,物指一般都是华人华裔,如今逐渐褪去好莱坞的名头buff(甚至变成zzzq的debuff)的中国市场也意识到了很多国外的武打真的不太行。
现在我们熟知的很多东西可能当年就是人家创造的,但是观感是没法改变的,就跟你先看了近几年不错的《金刚狼3》、《曼达洛人》、《最后生还者》等等,再回头看《这个杀手不太冷》就可能会直接说一句猛爸带萌娃。
除了一些镜头感不错,剧情真的没有啥起伏的。
而科幻这点尤为明显,因为除了作品迭代带来的新鲜感下降,更有科技发展带来的debuff,即使是凡尔纳我们也就是觉得想的真准。老生常谈的《银河帝国》,明明提出了那么多跨时代的定义了科幻的概念。
如今还是被只看过《三体》的观众嘲笑那个核铳,以及和核武统治银河系,没办法那时候物理概念也就发展到那里,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废土朋克等等,现在已经是烂大街的的概念了。
这个问题,也是中国观众为啥不喜欢看《沙丘》,不喜欢《星球大战》,也不喜欢“太空歌剧”的原因。
从《沙丘》到《星球大战》?为何太空歌剧,会在中国碰壁我们每次谈到这件事,我相信大家都会看到一个言论,那就是感觉很多西方科幻作品就是在高科技外皮下讲一个在大航海时代到冷战期间会发生的故事,科技的发展却没有带来别的改变,该啥样还是啥样。
赏金猎人像中世纪一样拿人头换报酬,只不过范围扩大到了星系;太空战争翻来覆去就是殖民与反殖民;开上了歼星舰然后像地痞流氓一样收保护费,等高科技带来的震撼回落,你就会像丁仪一样感叹世界变了很多,却毫无变化。
“我一个上个世纪的人,还能在大学里教物理”,这种感觉真的会让人失望。
欧美的很多太空科幻就是披着科幻元素(重点是造型)的冷兵器部落械斗,甚至很多时候比这还低,有一部分甚至是家族宫斗剧。观感大概相当于一个块集成了几百亿晶体管的精密芯片被绑在一根木棍上当矛头用。
瓦坎达,星战,沙丘,复联,变形,星河等等其实都是同样的问题,除了只有几个空洞的设定或者外形特效有点科幻外,其他核心世界架构都是复古的。
最关键问题来了,中国因为近代落后挨打的关系,对于这一套套到我们被挨打的高科技上面。你会发现这玩意儿很像“抗日神剧”啊,科幻再怎么的也是艺术/文艺的一种,而既然是艺术就要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服务,就算是科学幻想,它本质也是幻不是科。而人的精神世界各有不同。重点在于讲故事表达作者的精神,而不是科技多么多么发达。
那不就得了。有争论正常,不正常的是什么?是这样:
正确的批评方式:为什么科技这么发达还要肉搏?我认为这巴拉巴拉…
错误的批评方式:为什么科技这么发达还要肉搏?你看三体巴拉巴拉…
对太空歌剧的批判一直都有,但以前从没有拿某个作品来踩的。别说太空歌剧了,拿三体去传统小说区踩的都有。“你看人三体多么壮阔,你还在这玩这些小孩子家家的巴拉巴拉…”
和《沙丘》相比,中国科幻,还远没到嘲讽的时候最后,这个问题通常也和《三体》和中国科幻一起出现,就是说到中国不看《沙丘》《星球大战》,不看太空歌剧,立刻有网友跳出来说《三体》如何如何。
实际上,太空歌剧或者说太空史诗也是科幻的一种,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沙丘》《银河帝国》《星战》是非常经典的太空歌剧,这些无论是像《三体》的硬科幻还是所谓的软科幻,都只不过是科幻的一种类型罢了。
就连大刘自己也说硬科幻和软科幻没有什么高低之分,软科幻一样也能体现作者的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是喜欢什么类型主要看个人喜好,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科幻小说读者也希望科幻小说或者其他科幻衍生物越来越受到欢迎。
中国科幻其实目前最需要并不是嘲讽《沙丘》和太空歌剧。
而是我们目前只有一个刘慈欣和《三体》,影视圈还拍不出几部《沙丘》这样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