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军对阵日军5个师团,远征军的作战计划严重超纲,难怪会失利

农林林茂盛 2024-12-02 18:36:38

对于远征军为何会失利这个话题,已经被无数人探讨过了,其中自然不乏真知灼见。

可有一点,这些探讨远征军失利原因的分析似乎跑题了,他们更多的是在讨论远征军为何会失败得这么惨,而非为何会失利?

其实,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把远征军与日军兵力对比一下就可以了。

远征军由3个军组成,分别是杜聿明的第5军、甘丽初的第6军和张轸的第66军。

从兵力来看,还不错,这3个军都是下辖3个师的甲种军。

可要从战斗力来看,这3个军的差距就相当大了。

第5军下辖第200师、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

这3个师,只有余韶的第96师战斗力稍差,但也没说差到哪里去。

第6军下辖第49、93和暂编第55师。

这3个师中,第93师是第6军军长甘丽初的基本部队,战斗力比较强。第49师次之,至于暂编第55师,战斗力较差。

第66军下辖新编第28师、新编第29师和新编第38师。

这3个师中,新编第28师是由康泽别动队改编过来的,装备不差,可没打过大仗。

新编第29师是一个新兵师,谈不上有战斗力。

新编第38师是由税警总团改编过来的,虽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但张轸看不上,认为哪怕是新编29师,战斗力也要比新编第38师强。

当然,事后证明,张轸看走眼了。

在远征军的3个军中,第5军的战斗力排头名,第6军次之,第66军只能垫底了。

反观日军呢?

在起初阶段,日军投入了第33和第55师团。

在这个阶段,远征军是有能力挡住日军,甚至有可能击败日军这两个师团并收复仰光的。

因为以第5军的战斗力,是能和第33和第55师团任何一支正面抗衡且不落下风,甚至有战胜对方的可能。

以第6和第66军合并后的战斗力,即便不能击败这两个师团的任何一支,但不至于败落。

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后,日军的战斗力同样下滑得厉害,中日两军的战力对比已经不能拿抗战初期的四比一来衡量了,大致在三比一左右的样子。

以第6、66军两个军6个师近5万余人的兵力,与15000余人的日军一个师团作战,还是有取胜的可能的。

因此,当远征军出国作战之时,是按照3个军对战日军两个师团来制定作战计划的,并且还有英缅军的配合。

这个仗无论怎么打都不至于输。

可开战后,日军突然增兵了,其18、56师团也投放到战场,第5飞行师团也全部参战。

如此一来,就变成远征军3个军对阵日军5个师团了。

如此一来,远征军起初制定的作战计划已经严重超纲了。这三个军的战斗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战场需要了。

这是远征军失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可这个原因往往被大家忽视,而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远征军为何会失利的那么惨上面去了。

既然作战计划已经满足不了实际作战的需要,那为何不立即修改作战计划呢?为何不给远征军增兵呢?

话说的容易,可做起来难。

兵从哪里出呢?

当时,驻扎在滇缅、滇越边境的共有关麟征的第9集团军和宋希濂的11集团军。

要增援远征军,也只能把这两个集团军调上去,而且还不能全部调上去。

总得留一个看家护院吧?

那么,包括蒋氏等人在内的那些高参们就没发现这一点吗?

发现倒是发现了。

并且,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还主动请缨,愿意率部去接应远征军。

可战场瞬息万变,还没等蒋氏等人作出反应。腊戌就失守了。

既然远征军为何会失利的原因搞清楚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远征军为何会失败得这么惨。

1942年3月3日,蒋氏主持了远征军的军事会议。

按照蒋氏的话来说,他本不愿来。

可是远征军这次出国作战,在各个方面组织的都不好,他要是不来,根本就没人能把这些事情搞明白。

但不管怎么说,大战将起,统帅能亲赴前线,也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儿。

在会议上,蒋氏做了分工。

参谋团长林蔚负责战术指挥、俞飞鹏负责后方勤务、杜聿明代理指挥一路军司令官。并且还特意强调,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命令大家不得违抗。

本来是应由卫立煌担任远征军的司令官的,可由于卫立煌和八路军走得太近,蒋氏临时改变了主意,任命罗卓英接任。

分工倒是很明确,可实际情况却是谁也指挥不了谁。

按照组织架构,应该是史迪威指挥罗卓英,罗卓英指挥杜聿明,林蔚和俞飞鹏在战术和后勤方面进行予以配合。

可深知蒋氏指挥风格的杜聿明却心里没底,他就问了老蒋一句话,若史迪威和罗卓英在指挥方面出现了争议,我该听谁的?

老蒋回答说,听我的。

远征军刚刚入缅,即1942年3月8日,仰光陷落。

日军长驱直入,盟军溃不成军。

严格来说,在这种局势下,远征军有两种选择。

一是全军立即出击,击溃日军第33和55师团,夺回仰光。

因为沿着滇缅公路输入中国的物资,大部分是从仰光港上岸的。若仰光没了,远征军入缅作战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是立即收兵,守住腊戌一线。

在当时条件下,第2条无疑是上佳的选择。

而就在这时,英军方面突然说,已经命令在中东和印度的部队赶来增援,请中国远征军立即开往前线。

可英军的话,蒋氏根本就不相信。

之前,远征军早就应该开赴战场,可却被英军方面多方阻拦。若是远征军早早就进入仰光一线,日军也不可能占领仰光。

蒋氏得到英军回复后的头一个反应就是,英军想跑,要拿中国部队给他们当挡箭牌。

故而,蒋氏一面命令远征军主力先不要动,一面单独召见第200师戴师长,问能否在同古一线坚守1~2周时间,打一个胜仗?

戴说没问题。于是,同古大战打响了。

事后证明,老蒋对英军动向的判断一点都没错,英军确实打着让远征军掩护他们逃跑的心思。

老蒋错的是,既然让远征军主力不动,那就应该把200师撤回来。

可老蒋那时候对英军仍然心存幻想,认为英国不至于把这么大一块地盘舍弃不要了。

换句话说,蒋氏对英国方面的险恶用心估计不足,还不想与英方撕破脸。

可有一就会有二。

有了第200师在同古掩护英军撤退的先例,让英军认为蒋氏不敢撕破与他们的签订的协定,其做法就越来越下作了。

3月29日,英军的险恶用心完全暴露,他们在没有通知第200师的情况下就擅自撤退,把200师的侧翼暴露给了日军。

第200师陷入了孤军奋战的不利境地。

为了救援第200师,杜聿明也只能把廖耀湘的新编第22师派到同古去救援第200师。如此一来,就把第5军拖住了。

与此同时,由于第200师的英勇奋战,让日军感到了一丝不安。

他们认为,单凭第33和第55师团已经无法完成作战任务,因此紧急调动18和56师团增援。

杜聿明的头脑还是清醒的。

远征军中路战场的只有第5和第66军(缺新编29师)。

可一来铁路管理混乱,二来日本间谍混入搞破坏,使得第66军只有6个营被调到了前线,而且还是一个营一个连的被调了上去,根本无法把部队集结起来。

在东线的第6军对战日军第56师团也不是对手。

杜聿明认为,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应立即命令第200师在同古突围,可却遭到了史迪威的反对。

史迪威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命令新编第22师和96师快速前进,分割包围第55师团将其全歼。

可日军18和56师团已经在仰光登陸,即便第5军全军出击,能击溃的55师团,也会被随后赶来的18师团包围。

以久战疲敝之师对战新锐日军,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于是,杜聿明根本不理会史迪威,就给蒋氏发了电报。

蒋氏命令第200师立即从同古突围。

这下子,杜聿明把史迪威得罪了。

若论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谁高谁低不好说。但若论指挥经验,史迪威是根本无法与杜聿明相比的。

别看史迪威官居中国战区参谋长,但其指挥一线部队的经历少得可怜。

像这种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威胁,史迪威竟然视而不见,还让杜聿明继续把兵力添进去,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战术家能说出来的话。

对于史迪威,其实争议颇多。

先不说其起人品优劣。

说了也没意义,因为在关乎两国利益的情况下,哪怕人品再好,他也要贯彻他所代表那一方利益的战略。

同时,史迪威是一个不甘于寂寞的军人,他希望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

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有这种想法没问题。

可英军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他也只能把仅有的希望寄托在中国部队身上。

而他能所凭借的,也只有他能操纵的美援物资了。

在抗战时期,史迪威与蒋氏的矛盾、与罗卓英的矛盾、与杜聿明的矛盾,乃至于与郑洞国的矛盾,皆是源于此。

同古战役结束后,史迪威飞往重庆把杜聿明给告了,建议蒋氏撤换杜聿明。

其实,这就是史迪威利用手中的美援物资来卡老蒋的脖子,明显的就是在欺负人。

他很清楚,战场上的失利皆是由于英军的擅自撤退造成的。可他根本不敢对英国指手划脚,就把那股邪火撒到了蒋氏头上。

蒋氏没办法,只能把罗卓英派来。

这倒也不是说罗卓英能胜任这个职务。只不过是罗卓英在军中人缘甚好,资历也深,蒋氏希望由罗卓英出面来做这个协调人,缓和史迪威与杜聿明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蒋氏还批准了由杜聿明拟定,史迪威同意的平满纳会战计划。

为了突出史迪威在军中的权力,蒋氏还特意给他刻了一方印信。

不过,史迪威还是被老蒋给骗了。

史迪威想要的是赴缅远征军总司令这方印信,可老蒋给他刻的却是一方同盟军参谋长的印信。

史迪威还是太不了解老蒋了。

蒋氏或许会把其他利益让给你,可军权他是根本不可能交到史迪威手中的。

可平满纳会战还未打响就告吹了。

英缅军早已经失去了与日军作战的勇气,又一次擅自撤离,让远征军的侧翼再次暴露。

这一次,史迪威终于说了实话,他在给马歇尔的报告中提到,英国在印度的驻军足以反击。可韦维尔和亚历山大就不派一兵一卒,仅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撤退了。

可史迪威不泄气,他又组织了曼德勒会战。

这次会战组织的相当糟糕,按照计划,第5和第6军平均分布在长达近600里的平曼公路线上。

稍有一点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个一字长蛇阵,毫无战略纵深。日军若在一点突破,整个战线就会迅速崩溃。

果然,日军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发现了远征军主力西调,东线兵力空虚的弱点,立即集结主力,突破了远征军左翼阵地。

然后,日军组织了两个大队的兵力,以一个中队装甲车为前导,直扑腊戌。

若腊戌有失,就将切断远征军与中国后方的联系。

见情势危急,罗卓英建议由新编第38师在曼德勒阻击日军,杜聿明率第5军主力急赴腊戌去迎击来犯之敌。

因为此时日军的这个快速纵队距离腊戌还有百里之遥,第5军完全可以在日军到达之前赶到。

可这个建议却遭到了史迪威和英军司令亚历山大的反对。

罗卓英终于怒了。

他很清楚,史迪威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想在曼德勒与日军展开一次大会战,为自己赢得名声。

可日军会乖乖地上门来打一场攻坚作战吗?

亚历山大反对的用心更加险恶。

因为中国部队主力驻扎在曼德勒,就相当于保护了正在撤往印度的英军的侧翼。

果然,兵力空虚的腊戌在日军两个大队的攻击下,守军放弃腊戌逃跑。

而第5军呢?在4月26日到4月29日夜,在曼德勒整整待了4天多,不仅没有发现日军的一兵一卒,反而是收到了腊戌失守的消息。

杜聿明大怒,立即下令撤退。

即使如此,远征军在撤退中至于付出那么惨痛的代价吗?

我们不在这里纠结远征军退往野人山或印度一事究竟谁对谁错,因为这涉及到杜聿明和孙立人二人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

而是要说,若不走野人山或不撤往印度,远征军究竟能否突围回国。

只说两条:

其一,在远征军撤退时,虽然日军对八莫和密支纳形成了钳形攻势,但第5军仍然有撤退的时间。

当时,从曼德勒到密支纳,火车仍可通行,汽车还有几百辆,足够运输部队的了。

可远征军部分将领,要钱不要命,把英军撤退后、当地百姓逃离后舍弃的物资视若珍宝,大发其财,把本该运兵的火车先来运送物资,理由是部队需要休息几天才可行动。

休息了多少天呢,十天!

其二、日军抢占八莫和密支纳后,堵住了远征军北上回国的通道。

杜聿明下令,退往野人山,然后翻越野人山东侧的高黎贡山返回滇西。

可这个命令遭到了孙立人的强烈反对。

孙立人认为,此时远征军尚有4个师,兵力虽然有折损,但装备齐全,火力强劲,完全可以集中兵力,趁日军立足未稳,夺回密支纳,沿着滇缅公路回国。

事后证明,孙立人的提议是正确的。

因为占领八莫、密支纳乃至于腊戌的日军仅是几支小部队,主力还未赶到。

若第5军3个师和新编38师鼓勇向前,是完全可以突破日军阵地,沿着滇缅公路回国的。

杜聿明对敌情判断不明,以至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当断不断,必受其害。

蒋氏在明知英军是想以远征军为其撤退做掩护,其险恶用心已经昭然若揭,这时就应果断下令,收缩兵力退守八莫、密支纳一线,或腊戌一线。

这么做,反而会促使英军从印度出兵支援英缅军。不然,英缅军就将被日军全歼。

如此一来,远征军则依托稳固的后方可进可退,虽不见得取胜,但大败亦不可能。

当然,这么做会得罪英军。

可得罪了又能怎么样呢?都明知道你要害我了,难道我还不能采用手段自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