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荒凉感

文化学者黎荔 2024-07-19 01:16:22

作者:黎荔

今天读到一首元曲,陈草庵的《中吕·山坡羊》: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

那个不去红尘闹?

路迢遥,水迢迢,

功名尽在长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人生岁月易逝,自然山水却永恒美好。在万古河山的眼里,人类只是朝生夕死的蜉蝣。我们现在所爱所恶的一切,终将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去。整首词有一种有巨大的荒凉感。那种悠悠的情调,就像读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盛宴必散,杯盘狼藉宾客散尽的那个刹那,大概是最孤独的时刻。那一刹那之间,会有巨大的荒凉感。

你有没有过那种时刻呢?无从排解的荒凉感缓缓袭来。

我觉得旷野的荒芜不是荒凉感,无人居住的自然景观,如西北荒漠,茫茫的旷野戈壁,本来就没什么人,但仍有生态可言,在人类之外,沙蒿荆棘仍有着生机勃勃,那样的自然天堂不叫荒凉。荒凉感,指的是土地被人类充分开发,然后开始抛弃,产生的那种历史遗弃感,或是物是人非的那种失落感。比如许多离家多年初次返乡的人,往往被他所不能适应的巨大的陌生感击中。再也找不到自己童年居住的房子,再也找不到那棵夏天乘凉的大树,当年小学校的位置现在矗立着一片楼盘或者商场……街上走的都是忙人、生意人,话头又密又快,直奔主题,身上都有股子“30年走完100年”的劲头,空气里飘浮着繁华的荒凉。

荒凉感,是人经历过繁华时世,然后,有一天“客散酒醒”,生命最灿烂的年月已遥不可及,好像花都已经败落了,大时代的繁华已经走完了,可是还是不甘心,还是无奈,于是,在孤独中依依回望。老去很快,肉体衰败迅速到来,很多欲望渐渐丧失,但走完余生又还有那么长,也许二十年,也许三十年,也许还要更久,想到如果没有一件事让自己保持勃勃兴致,穷途末路真是孤独啊。漫漫长途,看不到尽头,但看到了急景凋年,满目荒凉。

想到张爱玲在24岁《传奇》再版的自序中所写到的“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被人们牢牢地记住并用来形容张爱玲的成名欲。但大家没注意到,为什么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迟了就不痛快呢?事实上,这段话后面还有一段话,那才是真正的重点:“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这句话跟前面那种急功近利,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比。什么威胁?张爱玲已经说得很清楚,“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张爱玲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荒凉感。

这种荒凉感是怎么来的?要知道,张爱玲活在乱世之中,生命中最重要的黄金阶段都是跟战争在一块的。在这样的乱世底下,她非常清楚所谓文明,是会衰退的;所谓世界,是会崩坏的;战争,是在我们身边的。她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及时行乐的背后是很荒凉的。在乱世的状态底下,所有的人都是可怜的。她把笔下那些乱世中的人物聚在一块,给他们一个苍苍茫茫的背景,然后看这些人在乱世中踯躅,看他们怎么样去浮沉跌宕。荒凉有如黑色的泥巴,张爱玲坐在这黑暗里,唱着歌,她又能做什么,也只能用文字来缝合这短暂如白驹过隙的人生,赢得一瞬间的慰藉罢了。

这世间本是荒凉,你我只是偶然。悉达多太子在二十九岁出家时,应该也是这个状态,忽然酒醒过来,看到旁边陪伴他的宫女、妻妾,有一种人世的荒凉感。人从肤浅的陶醉中醒过来,面对生命中的反省时刻。其时,悉达多太子还正当年华,青春旺盛之时,坐在功名利禄的巅峰之上,尚有长长长长的人生路等待悠然前行,他却突然间看到生老病死、众生皆苦,生出人生无常之慨,未免太早,也太悲凉。也许天才、圣人都是这样,既然比别人更早感知到人世的繁华,自然也比别人更早看到人世的衰败——这必然的衰败。

微凉的夏夜,你追逐着“荒凉”这个词,一路绵延写到这里。窗外,夜来香静静开放,遥远的车声,让城市显得寂静荒凉。此时此刻,多少人睡去,多少颗心醒来。你知道,在每一个清晨,阳光总会让你充满力量地醒来,你总会精神百倍地奔赴明天,像个战士一样。可是,在如水的深夜,一些奇怪的想法,总是突然袭击,让你防不胜防。

烟花万重后面,黑暗无边的夜空,那种感觉就是荒凉。今夜梦里,也许你会去到一个有天空、云和荒凉的小镇,天空的含义是浩瀚,云的含义是漂泊无定,荒凉的小镇是内心的孤独。梦里也许战争刚刚结束,每个人都又穷又冷,夜幕降临,谁饥肠辘辘,走过夜间空荡荡的街道,雪在黑暗中无言地落下,就像漫天的花瓣……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