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饿死不吃坟前供”,上坟后的供品不能带回家吃?看完懂了

鲁老诗分享 2024-11-09 14:49:23

中国流传自文化血脉当中的习俗,让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学着先辈的做法,遵循旧制,以求未来和来年祈福。

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但是主打一个不理解但是坚决执行。

在传统习俗中,以忠孝为大的中华民族祭祀是最看重的,每逢大事家族便会例行祭祖。

逐渐发展中,祭祀已经成了特定节日,都会举行的活动。

在不断的演变中,整个流程变得愈发完善,供品的准备也变得尤为讲究,虔诚庄重之心跃然于表。

当祭祀落幕之后,坟前摆放了很多供品,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古代,却坚持饿死不吃坟前供。

难道说人真的快饿死的时候,坟前的供品依旧不能带回家吃吗?

一、祭品讲究

在可追溯的历史中,祭祀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而来,最早时期的甲骨文,便是祭祀的产物。

古人认为祭祀活动乃是同天地先烈沟通,祈求风调雨顺,获得保佑,供品方面自然得穷尽一切给予最好的。

祭祀的供品或者祭祀结束前后,被亡灵享用,祭祀的供品已经被默认为神灵祖先的食物,庄重性不言而喻。

作为和祖先联系的纽带,活人若是偷吃供品那么会被认为是对于先烈的不敬,进而影响到家族的声誉,个人的名誉。

对于供品的处理,不同地区和家庭随着时间演变出了不同的做法,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流程。

总结之下,基本有以下三种处理供品的方式。

1.留下

很多地区认为,作为祖先亡灵不会愿意在子孙后代祭祀时出现享用供品。

遵循阴阳两隔之道,只有在无人或者是夜半时分才会出现享用。

在古代,物质生活资源极为匮乏,供品基本上是穷尽家族之力拿出的最好食物。

留下供品,被认为是对祖宗先烈最尊敬的做法。

那如果是被飞禽走兽,路边行人拿走享用怎么办?

其实即便是在近几十年,依旧会有人专门在清明节后,前往陵墓地区收取他人的供品。

绝大多数地区和人认为,如果供品真的有机会被动物或者他人享用,就会达成福泽。

不只是自家,那些享用了供品的人和生物,都能够受到保佑。

2.分享于众

所谓穷死不吃坟前供指的是私下偷吃,中国人的文化中有着法不责众的说法,如果是众人一起分享,那就不算偷吃。

遵循此礼法的地区,大家都会聚于坟前,当众分享。

有少数地区会将供品带回家里,寄希望于祖先的福泽惠及后代,同时对于增强家族凝聚力,铭记祖先恩赐牢记于心

3.举火焚天

后代人祭祀先人,火是最离不开的工具。

同现代祭祀鲜花,花圈,挽联不同,古人以及如今的大部分乡县地区,主要还是采用点香烧纸钱的方式。

采用木棍画地为牢,在这个圆圈中放入香烛供品,一边举火焚之,另一边口中默念祖先收钱。

烧东西讲究焚之化为灰飞,主打一个燃烧殆尽,在飘渺而起的烟雾腾入天际的时刻,便是古今交流的契机。

由此在一些地区认为,空摆的祭品不过浪费粮食,只有将其放入火中,才能够被仙人真正的享用。

在这种祭祀模式下,传统意义上的水果就不适合放入火中,反倒是酒水糕点,更适合这种祭祀。

二、祭品为何不能吃

“饿死不吃坟前供”虽然是传承自古代的祖训,但归根结底不过是一句誓言,一句空话。

真正需要令后世遵循,还是得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

人会主动离开对自己有害的人或物,这是人性的弱点,那么祭品为什么不能吃呢?

1.卫生

古人吃饭虽讲究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但也不是什么饭都能吃。

同现在的公墓环境不同,早先时候的坟墓大多建在深山野林黄土高坡。

虽有祖坟,但也因为讲究风水,而大多建在风调雨顺的地方。

这种地方空气湿度大,蚊虫相对较多,食物的腐败速度也不是一般的快。

每逢过年,清明,中元节,后人提着供品上山祭奠,摆放下的供品,很快就会沾染所在地的泥土,甚至附着蚊虫。

英雄尚不及三泡稀,古人对于拉肚子很看重。

即便是讲究分食供品的地区,也会讲究把吃的和祭祀的供品分开,带回家的供品及时处理,防止腐败。

2.迷信

古代自然科学并不发达,很多常规无法解释的事情都会被认作神明作祟,经常容易把自己的一些倒霉和运势同迷信所沟通起来。

相比较其眼下的供品,但凡家里有所余粮,也不会去触碰这些供品,认为这些食物沾染了阴气和因果。

不少地区习俗甚至认为,自己的供品被他人食用,是借了他人的运势。

如果是自家后人饥渴难耐,不得已分食供品,那也讲究取单不取双。

若是拿走双数的供品,会被认为十分不吉利,家中人丁或许会接下来发生不好的事情。

归根结底供品不过是对先人缅怀的一种方式,如今讲究破除迷信,祭祀越来越从一种神明学说,蜕变回他该有的缅怀之意。

供品被使用之后,无论如何处理都不会影响到后辈和祖先之间的情感纽带。

总之无论供品最终如何处理,都应该以不破坏环境,不浪费食物为基本前提。

虽说讲究饿死不吃坟前供,但是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不同人的理解也自然不同,按照当地习俗具体处理就好。

只要心怀坦诚,便不惧阴暗。

3.现状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现如今越来越少人去吃坟前的供品,这其实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的演变而出现的。

在物质资源十分发达的现代,供品对于寻常家庭的珍惜度来说,简直九牛一毛,大多数家庭也不会穷到去和祖先抢吃的。

同时西方祭祀和现代祭祀文化的冲击,改变了现有的祭祀流程。

古代和当代相比,祭祀的频率显然是很少的,古人稍有大事便要祭祀,当代人只在特定时间前往祭拜。

现代祭祀形式简化了许多流程,古人上坟之前,需要准备水果,速食,酒水,点心,蜡烛,纸钱,香等物品。

当代人则放上一束鲜花几只香烛便表达了缅怀,即便想吃供品,都没有这个机会。

另外人们祭祀时的心态发生了改变,相比较过去更加的理性,不会再给供品套上神话的色彩。

生活在社会主义教育之下的年轻人几乎都是无神论者,破除迷信后的当下反映出的就是对祭祀的祛魅。

当人们发现供品只是一堆沾染了香灰和尘土的食物之后,自然就不会再愿意碰了。

如今社会的家庭,大家族模式的存在性已经极大降低,预计在未来社会家庭基本以小型化和微型化为主。

过去大规模祭祀赖以生存的家族宗祠土壤,已经受到破坏。

大多数家庭平常已经很少来往,祭祀活动反而成为了联系感情的纽带。

在新时代的当下,祭祀文化势必会很快迎来一场变革。

在这不破不立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陋习很快就会被摒弃,不同地区文化碰撞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在新秩序新流程的塑造过程中,要讲究心怀感恩,重视家庭教育,中华文化讲究孝道。

在新时代,新媒体,新材料的出现之后,祭祀内容和祭祀形式物品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这一点现在的祭祀行业已经有所趋势,过去的红烛焚香,现如今已基本换成相同样貌的彩灯、

不仅减少了污染和消耗,还避免了后代日夜看守造成的精力消耗。

在家庭与家庭之间情感联系越来越弱的当下,祭祀文化势必会逐渐同聚餐文化相衔接。

由此在未来祭祀的重点会从怀念先人,转变为联系感情。

所以在祭祀过程中的一些规则将不再是如同过去的铁律一般不可触碰。

可以预计即便是在同一地区,不同家庭之间的祭祀文化也将逐渐区域隔离。

像过去那般十分具有地域色彩的祭祀文化,或许将被打破。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