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区北3千米高的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祐二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看罢少林寺,坐车来到嵩阳景区,进大门右拐,走不多远,来到一片广场前。广场不大,东边树丛中立有一块大青石,石面上刻着四个耀眼夺目的红漆大字——“嵩阳书院”。
(2024年,嵩阳书院。)
(2024年,在嵩阳书院。)
大青石边是攀爬嵩山峻极峰的路径,路径台阶层层,淹没在丛林中。广场北面高高的台阶上,立着一座木质红漆仪门。仪门四柱三门,重檐,庑殿顶,正脊一横,青瓦行行,垂脊上的垂兽仰天傲立,斗拱下的横枋上挂着一块斑驳的黑色大匾,大匾上题着“高山仰止”四个泥金大字。书院前设置仪门,旨在提醒学子们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失礼。
(2024年,嵩阳书院仪门。)
仪门的正门被高高的红栅栏密闭着,两边的小门是嵩阳书院的进出口。拾阶而上,穿过仪门,仪门后是一排层层叠叠的台阶,台阶的两旁是茂密的树林。
(2024年,嵩阳书院的层层台阶。)
(2024年,在嵩阳书院。)
登三重台阶,气喘吁吁,终于站在了嵩阳书院的大门前。嵩阳书院内的建筑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殿堂廊房五百余间,中轴线上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及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
(2024年,嵩阳书院大门。)
眼前康熙十三年重建的嵩阳书院大门既不宏伟,也不高大,腰高的青砖台基上,坐落着一座普普通通的三开间房屋,房屋青砖青瓦,卷棚式硬山顶,正中的红色大门敞开着,门两边卧着两尊石狮子,门顶端悬挂着一块宽宽阔阔的黑匾,“嵩阳书院”四个金字放射着熠熠光彩。大门前两根圆圆的檐柱上挂着清·吴慈鹤所作的一副楹联。楹联黑底金字,简要地说明了嵩山和嵩阳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胜:“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廛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2024年,在嵩阳书院。)
仰望嵩阳书院的大门后,左拐来到西边不远处,只见一尊石碑高高挺立。石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厚重敦实,若虎踞龙盘而踞。这石碑为唐天宝三年刻立,重80多吨,由碑座、碑身、碑额、云盘、碑脊五部分组成,世人曰之为大唐碑。
(2024年,嵩阳书院大唐碑。)
稀奇地绕大唐碑一匝后,方才立在碑前细瞧。只见碑的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石座四面有十个石龛,龛中雕刻有神态各异的武士像。碑座上的石碑四面平展,棱角分明,碑身上刻的碑文大多模糊,留下不少黑黢黢的拓墨痕迹。据说,碑文1078字,叙述的是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碑文由李林甫撰,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碑帽的上层为两只石狮子把持宝珠,中层浮雕是大朵祥云,下层为弧形,前面是篆刻的碑额,额文两边雕有双龙和麒麟。
欣赏罢大唐碑,折转身走进大门。大门后是一座凸形院,院内柏树虬龙,绿草青青,走不远便立在二门前。嵩阳书院的二门其实是道厚厚的砖墙,墙正中镂空为门。门四四方方,工整端庄,只是门上空空荡荡,无门框门扇,光秃秃的,不能开合。
(2024年,嵩阳书院二门。)
(2024年,在嵩阳书院。)
过二门,迎面而立的是先圣殿。先圣殿建在青砖垒砌的齐腰高台基上,台基前两株青柏兀立,青柏边竖立着四通石碑。台基上的先圣殿三开间,硬山卷棚顶,青砖槛墙,红花格窗,敞开的大门上端悬挂着一块漆黑横匾,上书“先圣殿”三个金字。殿前的檐柱上挂着一副耐人咀嚼的楹联:“至圣无域浑天下 盛极有范垂人间。”
(2024年,嵩阳书院先圣殿。)
踏八层台阶而上,度月台,跨门槛,走进殿内。
殿中央供奉着孔子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殿西墙为圣先师弟子72贤人的传略和12先哲画像,殿东墙有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介绍。
先圣殿是当年学子们拜谒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庄严肃穆,氛围森森,静谧安详。殿堂不大,桓转一圈,拜师敬贤后离去。
(2024年,嵩阳书院先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