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部偏东,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是清帝常年听政与游憩之御园。
雍正帝即位后,开始规划圆明园的扩建工程。在雍正三年(1725年),扩建工程全面展开。南部建造宫殿和府衙,供日常办公使用。引入西南处的水源,修建河湖池藻,种植树木,建造亭榭等建筑。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达2平方千米,边界达到后世圆明园的最大范围,并正式升级为皇家离宫御苑。
乾隆皇帝继承了清王朝在园居理政方面的传统,并对皇家御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更新。圆明园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乾隆皇帝在雍正帝扩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圆明园的景观。这项工程于乾隆九年(1744年)竣工。他将圆明园中的景点命名为“圆明园四十景”,并亲自题写了相关诗句。同时,他指派宫廷画师唐岱和沈源绘制了圆明园四十景的画作。至此,圆明园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肆抢掠园内珍宝文物并公开拍卖,还下令焚毁园内建筑,大火三日三夜不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园内残存文物被洗劫一空。两次浩劫使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火烧圆明园更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痛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圆明园遗址的工作。周恩来总理曾三次下达指示,要保护圆明园遗址。1959年至1961年期间,北京市园林局在圆明园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1959年,为了确保遗址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圆明园遗址被划定为公园用地。1964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成立了园林绿化队,负责圆明园遗址的管理。
西洋楼遗址区:位于长春园北部,是圆明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欧式建筑遗址之一。这里有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远瀛观等10余个景观,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水法:是圆明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西洋楼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水法是一座大型喷泉,建筑形状像一个大的门洞,上面有个大的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的水帘,中间是一只铜制的梅花鹿,从鹿角上喷出八道水,两侧还有十只猎狗喷水形成猎狗逐鹿。
观水法:是专供皇帝观赏喷泉的地方,位于大水法的前面。当年乾隆皇帝经常坐在对面的观水法那里来欣赏这里美丽的喷泉。
福海:是圆明园中的主要水域之一,面积约140公顷。福海周围有众多的景点,如蓬岛瑶台、方壶胜境、平湖秋月等,景色优美,是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九州清宴殿:是圆明园中的主要建筑之一,位于圆明园的前部外朝内寝区。九州清宴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圆明园遗址公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遗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苦难,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辉煌和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