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刘罗锅墓葬被挖开

落梅香带雪 2024-12-23 18:18:16

刘墉在清朝中期是个很有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在民间传说里,他是能和包拯、海瑞相提并论的“青天大老爷”。

嘉庆早年的《刘公案》说唱鼓词里,刘墉是个长得丑的罗锅,就因为模样难看,老是被同僚挖苦。

在清代中后期说唱艺人常常传颂的这个文本里,有不少丑化刘墉的话,像和珅打趣刘墉说:“你是不是背着口锅走路呢?”

还有“这个刘知府真可恶啊,罗锅子办事简直能把人气死。”等等。

在90年代人人都知道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当中,演员李保田为了演得更像历史上的刘墉,从头到尾都是弯腰驼背的样子。

早在1958年的时候,就有人把刘墉的墓葬给打开了。这些人量过刘墉的腿骨之后,惊讶地喊着:“别信那些野史,刘墉这身高,搁现在都能打篮球了。”

要是刘墉真像说的那么高大伟岸,那民间关于他的形象描述又是咋回事呢?

【真实形象和野史不同】

刘墉在乾隆年间是个清官,有着“包青天”的美名。他活到了85岁,在嘉庆年间去世。他一直没退休,是在工作岗位上去世的,就这点而言,他也算是个奇人。

很多民间野史都描述过他的形象,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刘公案》。

在这儿,刘墉的形象清正廉洁,不怕强权,而且还能“日审阳间事,夜审阴间事”,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官”。

他长得那叫一个丑陋寒酸。书里是这么写的:“乾隆御笔亲批,罗锅刘墉来了,他穿着青缎褂子,上面全是窟窿眼,从头到脚这一身打扮,加起来都不值两吊钱。”

这段描述里的刘墉,跟影视剧中的形象很像,都是那种简朴又寒酸,还弯腰驼背的样子,这也是老百姓心中刘墉一直以来的形象。

但是在1958年的时候,有人把刘墉的墓打开之后,就发现刘墉的模样和野史里描述的一点儿都不一样。

刘墉生在山东诸城,他的墓地在山东高密方市乡。那年,这个乡要扩大耕种面积就得清除墓地,刘墉的墓地就在那时被移走了。

清理现场的民兵亲眼看到,刘墉脑壳大,眼窝深,脊椎没弯曲。他的小腿骨挺长,有半米多一点,这么看的话,他身高大概一米九左右,在那个时候属于少有的高个子。

这么看的话,刘墉根本就不是罗锅,而且他个子挺高的,长得那叫一个相貌堂堂。

而且,照清朝选官的标准去推测,刘墉也不可能身有残疾。史料里记载着,清朝选官标准可严了,对形象的要求也不低。

《册府元龟》记载过,挑人的时候有四件事得看:第一件是长得壮实、模样好看;第二件是说话有条理。这两条之外,还得看字写得咋样,品德好不好。

四条里面,体貌丰伟排在首位,这就说明清朝选官员的时候,那些人不一定长得仪表非凡,但仪容总得端正。要是真像野史讲的那样,像刘罗锅这种“脸朝上看不见太阳月亮,侧过身子才能看到天”的人,是没法被选上的。

可是,刘墉不但考中了进士,而且在皇帝亲自主持选拔的殿试里拿到了第二甲第二名的佳绩,这就表明他肯定不是残疾之人。

刘墉要是真不是罗锅,民间艺人咋把他弄成罗锅的形象呢?

其实啊,刘墉是老百姓喜爱的清官,可他以罗锅的形象在世上流传开来,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呢,是说唱艺人有亲民方面的需求;再一个就是因为乾隆说过的一句话。

【野史中“刘罗锅”形象的由来】

刘墉生在山东诸城的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里。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做过官,他爹刘统勋在雍正时期官至宰相,很受雍正和乾隆的看重。

刘墉出生于官宦之家,可他步入仕途特别晚,32岁才中了进士。打那以后,他在官场摸爬滚打了五十多年,一直到85岁离世。

看刘墉当官的那些年,他不像海瑞、林则徐那么刚直不阿,可他也一直勤勤恳恳、尽忠职守,是个很难得的好官呢。

他在担任江苏学政的时候,给乾隆上奏说,监生里有不少肆意妄为的人,府州县的官员不但不惩处他们,还老是包庇纵容,这样就没法在科考里选出有用的人才了。

乾隆皇帝看了他的折子以后,特别赞赏他。接着就对尹继善那些督抚们严加追查,让他们赶紧改掉上下勾结的坏毛病,不然肯定要惩处他们。

后来啊,乾隆在朝会里好多次都提起刘墉的奏折呢,还让那些地方官员拿这事儿当教训。这么看来,刘墉可不是那种只会阿谀奉承的人,他仗义执言,很讨乾隆的喜欢。

他当江苏江宁知府的时候,也因为政绩好被大家称赞。

清代的大学者袁枚曾经写诗赞扬他:“一张嘴就贬低美玉(琪),得势时大多宽容饶恕。强横的人都变得温顺,奸猾小人也低头服从。”

刘墉做地方官的时候,真的把官场那些陋习都给革除掉了,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办了不少事,在老百姓心里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好名声。

就因为这样,在《刘公案》的说唱鼓词里,刘墉才在老百姓眼中变成了连鬼神都害怕的大官。

那刘墉难看的模样是咋来的呢?

在古代的时候啊,民间说唱艺人的地位可低了。他们当中好多人都身患残疾呢,被生活逼得没办法,这才去学说书卖唱的。

在这些人里,跛脚和盲人到处都是,“驼背”“残疾”这样的叫法也很常见。

他们打小就靠乞讨过活,稍微大些了才去学着说书卖唱,好多人为了能得到喝彩,还练出了一门绝技呢。

就像清代金兆燕记载过的浦琳,这人右手有残疾,说书的时候能把各种各样的人物模仿得特别逼真,模仿妇女的声音那叫一个惟妙惟肖。

他们塑造丑角剧中的英雄形象,不光自己能从中找到认同感,还能拉近百姓和英雄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刘罗锅这一形象产生的原因。

当然,罗锅这个形象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嘉庆皇帝就管刘墉叫“刘驼子”,这“驼子”说的就是罗锅的意思。

刘墉那时候都80多岁了,他身体虽然还不错,但有点弯腰驼背也正常啊。

另外呢,按照史料推测,乾隆和嘉庆的身高大概就是一米七上下。刘墉可比皇帝高出不少呢。在上朝商量事情的时候,为了显示做臣子的对皇帝的敬重,就得弯腰驼背的,这也是当官的一种规矩。

野史里,刘墉被刻画成和珅这个贪官的死对头。他跟和珅地位相当,可一直是让和珅害怕的克星。

这也跟真实的刘墉不相符,历史上刘墉和和珅不是死对头,而是能和睦相处的同事。

【刘墉并非和珅天敌】

刘墉和和珅在乾隆那时候,一起在朝廷当官当了二十年呢。在乾隆四十七年的时候,他俩还一块儿审过山东巡抚国泰贪污的案子。

在这个案子里,和珅向着国泰。不过证据充足,刘墉始终坚持讲道理,一个劲儿地争辩,最终还是让国泰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可是平常一块儿在朝廷当官的时候,刘墉是没法跟和珅对着来的,主要原因呢,能归结为六个字,就是“年纪大、没势力、求自保”。

刘墉比和珅大30岁,这岁数都能当和珅的父辈了。和珅风光的时候,根本不会瞧得上大他30岁的刘墉,而且上了年纪的刘墉也没本事去挑战和珅。

还有就是官职有差别,咱们可以看看乾隆那时候,刘墉跟和珅官职对比的情况。

乾隆四十一年的时候,刘墉这才被任命为内阁学士,是个从二品的官儿。可在当时,和珅已经是户部右侍郎了,那可是正二品的官员呢。

并且这一年和珅没过多久就被提拔为军机大臣,还兼任内务府总管大臣,那权力可大得没边了。

刘墉过了两年才当上户部右侍郎,3年后升为从一品官员。可和珅呢,早一年就已经是正一品了,又把刘墉给压下去了。

直到乾隆去世,嘉庆登上皇位后,刘墉这才当上正一品官员,比和珅晚了整整十年呢。

从乾隆时期的官职来看,皇帝对刘墉的看重程度可比和珅差远了。在那种靠官衔说了算的环境里,刘墉没本事跟和珅对着来。

最后要说的是刘墉性格的转变。乾隆五十一年之后,刘墉老是犯错,慢慢地就不被皇上看重了,他性格里刚正的那一面也一点点被磨没了,开始把自保当成首要的事了。

在《刘公案》的鼓词里,有个片段是赞扬刘墉不惧和珅的权势,坚决公正执法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山东巡抚国泰”那桩案子。

在这段描述里,和珅成了刘墉的学生。他本想袒护国泰,可被刘墉看穿了,最后只能帮着老师破案。

这不过是老百姓照着自己的想法对历史进行美化性的描写罢了,和珅势力那么大,刘墉当时就算坚持自己的看法,也肯定得绕着弯来,受了不少气。

那时候,和珅已经成了皇亲国戚,地位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史书里形容他“宠爱冠朝列”。

史料里也记着刘墉对和珅的态度呢,叫“无所见白”。他和和珅都在一个朝廷里办事,可他只能离和珅远远的,不跟和珅一伙儿,不跟着和珅干坏事,但他也没本事跟这个贪官对着干,这就是刘墉的自保办法。

当然了,刘墉的变化皇帝也都瞧在眼里呢。《清史列传》里记了这么个事儿,乾隆五十四年的时候,皇帝突然发觉,上书房的阿哥还有老师们老是无缘无故就不来书房了。

他气坏了,就下了一道旨意,内容大概是:“刘墉啊,看在你爹有功劳的份儿上,我才提拔你当官,这已经是格外开恩了。你是管上书房的总师傅呢,对这件事却像没看见似的,真让我太失望了。现在我把你降成吏部侍郎,盼着你能知道悔改。”

这事儿之后,刘墉在乾隆那时候就再也没被重用了。他虽说没经历啥大起大落,可老是在患得患失里打转,从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家变成了只求自保的“庸官”。

百姓需要把刘墉描绘成一个长得丑、很诙谐、心里想着老百姓,还能在朝廷里混得开的清官。

但野史没写出来的是刘墉还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才华过人。

【一直工作到85岁的书画大家】

刘墉不但是清正廉洁、爱护百姓的政治家,而且还是很有才华的书画家与文学家。

他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题跋了,还说过:“我这辈子有三样本事,题跋是最厉害的,诗其次,字排最后。”

这是他的自谦话,实际上,刘墉字写得很不错,他和翁方纲等三个人一道被称作乾隆朝四大书法家呢。

《清稗类钞》评价他的书法,说就像“黄钟大吕之音,清妙名堂之器”,在一代书法家中数他最厉害。

刘墉书法在最火的时候,那是很难求到的。在国内能卖大价钱,就算在高丽、琉球,就是现在的朝鲜和日本这些地方,也有人花大价钱求他的字。

有些专门卖字画的地儿,赝品多得很呢,所以好多时候真假很难分得清。

不过,刘墉的心思没放在书画上,而是在仕途方面。他一直等到乾隆去世后,才再次被嘉庆重用。

嘉庆四年的时候,刘墉被封作太子少保,他那仗义执言、忧国忧民的老性格又回来了。每次给朝廷上书说大事儿,心里都装着老百姓呢,嘉庆看了他的上书后,特别认同。

嘉庆七年的时候,皇帝到热河去避暑,让刘墉留在京城主持朝廷政务。这时候刘墉都已经是个八十岁的老头了,可他耳朵不聋,眼睛也不花,据史料记载,他的眼神还能“寒光摄人”呢。

刘墉都八十岁了,眼睛还那么有神,眼神里还有股让人害怕的冷意呢。这就表明啊,刘墉其实一直都有着治理国家的大本事。可是呢,有和珅在那儿压着他,他的本事施展不出来,就只能做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好官了。

嘉庆九年的时候,85岁的刘墉在家里过世了。他一直都没退休呢,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还跑到南书房去值班,而且还在家里请客人吃饭,压根就没有一点身体不舒服的迹象。

刘墉去世这事,也有史料提到,说他死的时候已经“鼻注下垂”,这在佛法里就是寿终正寝的意思。

刘墉这一辈子,过得挺圆满的。他一辈子清正廉明,对百姓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好,没给祖上的好名声抹黑。

官场里到处都是尔虞我诈,在这种环境下他能懂得保全自己,不和那些污浊的人和事搅和在一起,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并且他这一辈子做了很多好事,功德无量,书法方面也很有造诣,所以一直被世人称赞。

最绝的是,他安安静静地去世以后,大家还给他改了形象呢。本来没什么名气的刘墉,就因为罗锅这个形象被大家记住了,还成了在影视作品里一直存在的大清官,他的人生到最后也算是圆满了。

《清史稿》里的《刘墉传》。

《刘公案》的说唱鼓词。

清代刘公案系列鼓词里刘墉形象是咋演变的 - 中国知网

在中国知网查一查“刘墉丛考”。

0 阅读:9